小学数学教案6篇(精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 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五、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 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 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 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于10,
③ 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 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书设计
8 加几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的?如果老师要从学校去你家,你能告诉老师怎么走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说从学校到家的路线。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叙述,有些同学的家老师知道怎么走了,因为他表达地很清楚,有些同学的家老师还不知道怎么走,但是没有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板书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二、互动新授
1.出示第52页例3,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部分街道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学生交流。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
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
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1) 自己说一说。
(2)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
(3) 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
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
(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
(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九第8题。
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3. 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平面图。
指出: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
(2)看图说说,5路公共汽车经过哪几个地方?
(3)你能说出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练习九第10题)
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上学的路线吗?
五、全课小结
引导总结:我们在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方向,有距离的还要说清距离,途中各点要逐个描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41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