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8 10:10:0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1、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多媒体课件演示主题图中的中国6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的图片,伴音介绍我国国情,然后通过特写镜头推出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由学生提出问题,得到了那些信息?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13819000这个数。

  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四.达标检测:完成第4页“做一做”。

  五、.讨论:

  (1)投影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让学生读一读,并写出读作多少。

  (2)小组讨论:

  A.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3)反馈交流讨论信息,由学生总结,并订正例题呈现的数的读法。

  六、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

  七、本课小结

  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课后反思: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三自学指导:(一)、教学例3:

  1、板书: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6 8 5 0 0 0 0 0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四、达标检测:完成练习第6题

  五、先学后教:

  1、谁能说出数位顺序表。请同学上来板书

  2、二千零五万四千 五百四十万六千四百 二万零五

  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检验。

  4、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学生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六、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知识拓展: “你知道吗?”阅读材料介绍了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说吗?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数的大小,书第13、14页的例4、5,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重点:亿以内为数的比较,及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二、出示目标: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三、自学指导:

  1、投影出示: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的并说出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先试做后看书检验。

  3、学生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四、学习例4。 1、板书例4

  让学生任意选两个数来进行比较,

  归纳方法:(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种情况说明)

  2、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进行订正。

  五、先学后教:例5:

  (一)、学生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学课本。

  (2)、问:怎样改写的?

  小结: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六、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课后作业:练习二 1、2

  七、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些题目能很顺利地算出来,而有些题目却不能很快地算出准确的答案呢?(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复习:

  口算:《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牙刷”,大家可以说“刷牙”,你们想玩吗?

  生:(大声喊道)想!

  师:子女

  生:女子

  3、游戏:倒写

  吞———吴 上---下 土-----干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4/7---7/4 3/2---2/3 1/2----2/1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

  3.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生:倒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4.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倒数?(2)怎么样求?(3)……

  (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课件出示算式以及思考要求)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1.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它们的乘积都是1。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3)师:究竟什么是倒数?开动你的脑筋,给它一个完整的答案吧?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如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呢?

  (1)课件出示分数:3/5、2/7、4/7

  A:学生试说。

  B:教师板书:例:3/5的倒数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号)表示。(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只要将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行了。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预设:有!或者没有。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倒数求法,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师:非常好!很有条理性,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不等于1。

  师:嗯!很有道理。你们怎么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师:谁想说说?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整数有倒数,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们想补充一下,在整数里,除了0这个数还有1也很特殊。也应该排除。

  生3:整数有倒数,但是得排除0和1。

  师生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整数实际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那么1和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预设:

  因为1×( )=1,所以1的倒数是1。

  而0×( )=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多,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填空,判断题型。(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4)、师:我们还学过哪些数?生:小数、带分数。

  师:如何求它们的倒数?请同学们小组探究交流。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小数倒数求法,先将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求法,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脑子里有这个思维模式。)

  师:综合上边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⑴4/11 的倒数是( ) (2)35 的倒数是( )

  ⑶4/15的倒数是( ) (4)16/9的倒数是( )

  (5)1的倒数是 ( ) (6)0.25的倒数是( )

  2、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A和B互为倒数,则A·B=( )。

  3、判断:

  (1) 求 2/5 的倒数: 2/5=5/2 。 ( )

  (2) 9的倒数是 9/1 。 ( )

  (3) 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

  (4) 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

  (5)A的倒数是1/A。 ( )

  4、拓展题。

  7/8×( )=1/2×( )=0.25×( )=5/6×6/5=1

  4、游戏: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29页练习六1、2、3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