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08:19: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分层次教学。

  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顾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颜色的珠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

  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

  (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语就是“按规律”)

  (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

  预设

  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3.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小学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我们是如何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

  引出继续利用百数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并出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组织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提出问题:能否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会与什么有关?

  学生发现从个位探究并不成功,教师顺势引导——单纯横着看找不到什么规律,还能怎么看;或是提示我们只看个位不行还能怎么看。引导学生发现“斜着看时,十位依次增大1,个位依次减小1,总和不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讨论3的倍数对于个位是否还有特殊要求以及十位与个位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馈多次举例验证,便可以得出个位可以是任意数且十位和个位的和均为3的倍数。

  提问学生应该如何找到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的必要性。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的数是否为3的倍数。

  24 58 46 96

  2。尝试在每个数后面加一个数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带领学生回顾: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研究倍数的特征,方法却各有不一,体会数学知识的多样性。

  课后作业:

  思考什么样的数字同时是2、3、5的倍数,并尝试列举1000以内的这种数字。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