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09:28:4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8篇【通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经入学以来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独自进行分类,一些基础较好、领悟力较高的孩子已能够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在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学生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4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单一标准的分类 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1节

  不同标准的分类 学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节

  练习课 通过充分练习,熟练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1节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节

  合 计 4节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 《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

  三、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分类。

  老师用课件展示出一家商场里面,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课件,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二) 新知学习

  【明确分类】

  课件展示:(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一、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习六第1至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第二节 《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确,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课前教具的准备:预先把数学书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小组长保管。

  (二 )新知学习

  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等其它物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分类前,老师应先提出具体的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上来给大家汇报的小组,请选好自己组的介绍员,还要有一个同学配合拿卡片。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桌面上的铅笔,这一次我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并请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水果的下面画“○”

  2.在会游泳的动物下面画“√”

  3.把同类的圈起来。

  【提高练习】

  1、 把不一样的划去。

  2.把不同类的涂上红色。

  3.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拓展练习】

  1.圈一圈,把下面的饼干分成三类。

  2.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 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教师注意对学生探索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案选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用除法)

  2.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谁就做除数。)

  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用投影出示)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4.板书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分析: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谁是标准量?

  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呢?

  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例3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

  (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