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 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 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 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总评: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开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生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从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所要学习的新朋友――角。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离,既贴近实际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注重动手操作,实施合作交流,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组织汇报交流,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认识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2、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观察各种建筑物、桥梁、路标、金字塔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指甲剪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课堂气分活跃,学生找到的实例超出了教师的估计范围,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习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运算。
师:对比黑板上的几道只有乘加(减)和上面两道乘除算式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乘加(减)两部计算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乘除两部计算顺序,要按照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生:暂时不计算的数要把它移下来。
生:等于号要在算式的下面写,两个等于号要对齐。
师:配合学生的叙述,在算式的相应位置相机标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通过增添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再次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为进一步拓展岸生对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沟通了练习题中的题组对比题之间的联系。
五、突出重点训练
第层次:质疑运算顺序,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1.15+32 2.100-253
23+15 255-100
3.6484
6442
第二层次: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166-9
38+415
第三层次:下面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50+507 44-74
=l007 =28-40
=700 =8
153-25 3682
=45-25 =364
=20 =144
六、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2.有什么问题?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你认为两步混合运算还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后你能应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1.师:(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2.对口令游戏:10的组成。
你说1,我说9,
你说2,我说8,
我说3,我说7,
你说4,我说6,
你说5,我说5。
3.复习20以内9的进位加法。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最快。2加9等于?4加5等于?……
[10的组成和分解是学生口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中“破十”法的基础,而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口算十几减9的“算减相加”的基础,而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为了把基础打牢,我一开课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对口令、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十的组成、分解。既复习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准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4.创设情境。
师: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提个数学问题吗?
设难置疑,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a.课件演示新年游园会的活动。
b.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解答吗?
(学生从游园活动中选己喜欢的活动提问题。有说套圈的`。本来有16个圈,小朋友套中9个,有几个没有套中?有说买气球的。阿姨原来有15个气球,被小朋友买走了9个,还剩多少个?还有说猜谜的。原来有14个谜语,猜中了9个,那有多少个没猜中?)
我想请××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9=7 15-9=6 14-9=5)
c.师: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d.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板书课题。)
[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游园会,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
2.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探索。
a.分组探究。
师:这三道算式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请你们四人小组任选一道来研究一下,也可以用学具研究。
四人小组学习研究。
b.汇报探索成果。
师:哪个组能第一个派代表上来说说你们组算哪道题,怎么算的?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皮卡丘夸大家真是棒极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它想问问大家你喜欢哪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是有差异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差异,实施有效的因材施教,是使生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里,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游园活动提出数学问题,任选一道题进行研究、进行计算,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强化算法。
a.师:十几减九的算式除了这几道,你知道还有哪些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b.师:你会算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并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c.师:你算哪道?怎么算的?
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计算精灵算式。
a.师:皮卡丘带来了一些小精灵算式,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哪道。
b.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计算。
c.师:皮卡丘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能把算得这么快的秘诀告诉大家吗?
2.走迷宫。
a.师: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帮助皮卡丘找到回家的路。
b.展示学生作品。
c.师:□+9=□还有不同的填法吗?把你想到的填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九,你发现十几减九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挂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出示挂图)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面红旗?(1面)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用类似方法呈现到3)
师:我看见垃圾桶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4”,用相同方法揭示到6)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天上飞的鸽子哈,123456,总共6只!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7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们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让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 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