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10:43: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从沉默后的热闹中体会孩子们的可爱。

  2、结合生活,学会感恩父母。

  3、有条理地记叙感恩的故事,体会感恩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

  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吗?(可爱)【板书:孩子】

  二、学习第14小节,萌发爱:

  (一)体会“可爱”。

  1、默读第14小节,找出体会到孩子可爱的词句。

  2、汇报:

  (1)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2)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3)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的身份证!”

  3、解读:

  (1)第一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组。质疑是否真犯错误,齐读。

  (2) 第二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理解赦免。齐读。

  (3)引读第三句

  小结:孩子们的可爱表现在神色、目光,话语中。【神色、目光、语言】

  合作读。

  (二)理解“热闹”:

  为什么说这次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呢?【板书感受爱、表达爱】

  三、学习第15小节,了解表达爱的方式:

  1、引读:结束这堂课的.时候……了解他们的生日。

  了解不被察觉的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要让他们不察觉呢?

  齐读这句话。

  了解有哪些祝贺的方式?(写信、擦地板、贺卡、唱歌、考一百分……)

  穿插理解“稚拙的礼物”、“珍贵无比”。

  3、齐读这段。

  四、学习第16、17小节,学会表达爱

  1、引读第16小节:

  2、学生学当家长说一说!

  3、齐读第17小节。

  4、质疑:为什么说沉默是一种享受?

  5、指导写话:

  (1)了解学生给父母庆祝生日情况。

  (2)听庆祝过的孩子说说当时是怎么庆祝的?

  教师评价引导:你在送这个礼物之前怎么想的?那收到礼物时,爸爸妈妈有什么反映?

  (3)拿出练习纸,选第一个内容,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用对标点符号。

  (1)妈妈(爸爸)的生日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我还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

  (2)再过几个月,爸爸(妈妈)的生日就快到了。此刻,坐在教室里,我想该怎么给他一个惊喜呢?

  五、总结延伸:

  今后,就让它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去关心我们的父母、长辈、朋友,相信他们会给你更多的亲情、友情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

  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ò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课文4-8自然段,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画风的方法,

  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4)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风吗?(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6)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①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③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生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谁能把一对对好朋友读一读呢?(课件出示词语,用小老师领读和齐读等不同方式学习。)

  4、朗读接力赛,指名接力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完评议。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学习。(18)

  1、他们三个分别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不同的记号)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你喜欢谁?为什么?他是怎样画风的?

  (1)喜欢赵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

  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宋涛画风的句子吗?[点宋涛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陈丹。

  陈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陈丹画风的句子。[点陈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4、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读?(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指导写字。(6)

  1、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并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会交流。

  2、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说话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提高思维的想象能力和跳跃能力。

  4、通过猜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一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瞧!我这儿有一张照片,是我自己最喜欢的!请大家猜一猜,照片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的?”

  (学生猜想后回答)

  2、问:“照片里可能有一个什么故事,你能帮我讲一讲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2、 师讲自己照片里的故事。揭示课题。

  二、情感交流,提高想象

  1、师:“你们还记得刚才在猜老师的照片时我们是怎么进行的吗?先猜什么?后猜什么?”

  2、学生想好后回答。

  3、同桌同学用刚才的办法互相猜想。并讲一讲照片中的故事。

  4、自己讲出照片中的真实故事。

  5、教师小结。

  三、布置有情趣的作业

  l 把自己讲的`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l 把自己喜欢的照片制作成一个小相册。

  l 用《照片里的故事》为题,设计一期手抄报。

  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画下来,举行一次绘画大赛。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色彩色相知识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示”学习领域。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出现以和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同学能科学地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示能力。

  书中通过多幅摄影、设计、绘画作品,向同学传达色相给人的视觉带来的美感。

  教学目标: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感受色彩中不同色相的美感,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探究欲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

  利用色彩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使画面变得更美观、漂亮。

  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运用色相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

  教具:

  色相环、美术书、水粉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问:同学们看,这些图美在哪里?

  同学讨论。

  师:美丽的色彩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为了区别不同的颜色所以给它们起了个名字,这就是色彩的色相。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色相知识。

  二、讲授新课

  1、认识色相

  出示色相环

  提问:色相环包括了许多颜色,你能认一认这些颜色吗?

  同学讨论。

  出示色卡

  提问:你能说一说这些颜色的色相叫什么吗?

  同学讨论。

  师:原来世界上的色彩很多很多,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2、分析考虑

  (1)彩色与黑白的比较

  出示一幅彩色画,一幅黑白画,内容相同。

  提问:这两幅画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哦?说说你的感受。

  (2)色彩单一的与色彩丰富的'绘画作品进行对比。

  出示一幅色彩单调的画和一幅色彩丰富的画。

  师:同学们,这两张画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同学讨论。

  师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不同的?

  3、欣赏同学的色彩作品

  提问: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都表示了什么内容?使用了哪些颜色?

  说一说美术书中你最喜欢的作品。

  同学分组讨论。

  4、比较观察

  师:丰富的色彩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各不相同。

  出示图《哭泣的大树》《好斗的公鸡》

  提问:两幅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同学分组讨论。

  5、同学创作

  提问:老师这儿有张画,可是用哪些颜色能使它的颜色对比强烈呢?

  同学讨论。

  提出作业要求:

  运用色彩的色相知识创作一幅色彩丰富的画。

  同学创作,老师指导。

  6、作业讲评

  师:你能介绍一下自身的画中运用了哪些色彩,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同学展示自身的画,小组评议。

  三、小结

  色彩可以使生活亮起来,课后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用来丰富的色彩。

  板书设计:

  色彩的色相

  色相——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藏戏》是六年级下册第7课,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将它上成了精读,我想这样的“略读”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刚刚教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虽然两篇文章都是介绍民风民俗的,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于是,我就借助学生的预习和课堂上的自学,在正式进入《藏戏》文本之前,我就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顺序”、“表达的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再去进入本文的学习。我想,这样的处理方法是站在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起点上,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再去回落到文本细节上。

  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讲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而对于“藏戏的艺术特色”这一内容还是处理得比较“略”的,只要学生能找出相关句段,找到藏戏的艺术特色即可,在语言就不过多细细推敲。我自认为在“藏戏的形成”这一内容上处理得比较出彩的是这么几个设计:1、探究唐东杰布传奇故事的优点。其实历史上有真实的故事记录,那为什么课文要以传奇故事的形式出现呢?(传奇故事能加入更多的想象,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也能更多地去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2、从这一传奇故事中解读唐东杰布这一人物;3、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说原因。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未来的房屋

  2025年,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就在佛山建造了两座摩天大楼。我呢,就住在204层04室。

  傍晚,我下班了,便乘磁力电梯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我伸出食指在墙角一晃,门就自动打开了。原来这门安装了先进的指纹识别仪、只要输入我的指纹,它会自动检测,自动开门。

  我走进房间,打开窗尸,眺望远方,这样可以使自己放松下来。乍一看,这窗子什么也没有;其实,窗上装有一个五面无形灭菌防盗电网器,在家里的人把手伸出去,安然无恙,可是外面的东西一旦要进来,就会触到电网。

  由于今天工作得太累,我不想自己动手做东西吃,便打开电脑,在键盘上敲下“Angitnth”,再按回车键,屏幕上就出现了大楼餐饮部今天的菜单和价格表、我点了几样平日喜欢吃的.菜,然后用网通卡在电脑的刷磁器上一刷,饭钱就付完了,既方便,又快捷。

  不到3分钟,美味的食物就由工人送上来了。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东西,一边上网看报,打开电脑的播音器,电钮便放出读报声。为了节约森林资源,各个报社都把他们的新闻录入电脑,发送给全世界,报纸再也用不着用纸张印刷了。

  这么晚,该洗澡了。说起洗澡,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卫生间里有许多机器手会帮你洗澡。洗完澡的水会自动流到一个存水器里,留着冲马桶,可省水啦!

  睡觉时,只要按一下按钮,就会有一张床从墙壁上慢慢地放下来,真是省地方啊!我躺在床上,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你想想,如果未来真的有这样的摩天大楼,那该多好啊!

  【点评】

  文中写到节约木材、节约水和节省空间,这十分高明。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人口太多吗?如果篇中所幻想的只是一般的高科技,那就脱离文章第一段为这个幻想所构筑的基础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