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
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
情境一:
抽礼物游戏:
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
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
情境二:
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
生:很多
{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乱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们理一理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当中萌发。]
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
活动设计一
讨论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
生:想。
师:娜娜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活动设计二: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
(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
(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
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
练习设计一:
抢答游戏:
1、师生抢答
师指算式,生抢答。
2、生生抢答
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
[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练习设计二:
教材112页“数学游戏”: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练习设计三:
走迷宫: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
2、小组合作
3、汇报
[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寄信最经济 设计邮票的价值
教具学具:
各类邮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 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 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学习,组织活动
1. 出示邮政相关的费用。
业务种类 计费
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g内,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 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 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计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①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②引导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①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 先看看从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 自行设计。
② 与同学交流。
(3) 你见到你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
三、巩固提高
小结 邮票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角和分之间呢?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 1元=( )分
学生填空以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理解换算方法
师:有几个同学托老师帮他们买卡片,卡片买回来以后,还剩了一些钱,你们看,剩了几元几角?
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 下载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2角
师:每个同学要退还3角钱,我该怎么办呢?(把1元钱换成10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原来的.1元钱变成了10个1角钱)
师:原来的1元2角钱就是现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换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来的2角就是12角)
板书:=12角
(2)练习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一下.
订正时问:这道题应该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学例6
(1)理解换算方法
师:小芳攒了一些零钱,你们帮她数一数,一共是多少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5个1角的硬币) 下载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角
师:妈妈怕小芳拿着不方便,就帮她兑换了一下,请你猜一猜兑换以后,小芳手里是几元几角呢?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进行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随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10个1角换成1元) 下载
师:15角就是几元几角?(板书:=1元5角)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把15角换算成几元几角.
(2)练习
猜一猜:16分=( )角(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4页做一做
第1题:1元1角=( )角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25角=( )元( )角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订正,重点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第2题: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汇报.
订正时,对“3角+7角=1元 5角+8角=1元3角”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1元-8角=”这道题要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利用换算关系摆指定的钱数
老师说钱数学生摆学具:(要摆换算以后的钱数)
如,师说:1角3分 生摆:13分
2元1角 21角
12分 1角2分
18角 1元8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单位换算)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