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0 09:29: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信》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书信”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替不同的对象写信,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同时也说明了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诗的语言简练优美,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很好范本。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比较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预习看,对于小诗的学习,孩子们知道应该从诗歌的韵律(押韵)、结构(几小节,每小节的内容)上去学习。而且也能够根据诗的基本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本文语言简练,内容比较浅显,格式简单,很受学生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词“雏鸟、姹紫嫣红”,理解词义。

  2.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练习仿照课文编诗歌。

  4.帮助学生了解“书信”常识,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读生字词“雏鸟、姹紫嫣红”,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自学生字。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课题:信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课堂预设:给谁写信?是谁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二)学文: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① 打开课本p112,自己读全诗,注意把音读准。

  ② 分小节指名读,正音。

  ③ 击掌识字(雏鸟、姹紫嫣红、代替、航海、风平浪静)。

  课堂预设:

  雏鸟和姹紫嫣红两个词语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课堂生成举例:

  师:“雏鸟”什么意思?

  生1:雏鸟就是幼小的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替“雏鸟给妈妈写”,所以我想雏鸟就是小鸟。

  师:你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学习。

  生2:我们每天做操,广播操的名字叫做《雏鹰起飞》,雏鹰就是小鹰,所以我知道雏鸟就是小鸟。

  师:你是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3:(班里平时能力很弱的`孩子,手里拿着预习本,照着读到)雏鸟就是幼小的鸟。

  (其实在批这个孩子的预习本时,我已经发现他写出的准确答案,也知道他是在妈妈的提示下查词典,查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半天没反应过来,有可能是一时间没有理解我问的意思吧。旁边的同学着急了,说道:老师,我知道他是查词典查的,我也是查的,跟他的答案一样。

  师:瞧你们多会学习呀,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呢!

  【理解词语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学生不同方法的理解,要渗透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习得远远比理解这个词语本身,要更有价值。】

  课后反思改进:(对于“姹紫嫣红”和“风平浪静”的理解,可以更有语文味,与课文联系更紧,这样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会更高)

  *“姹紫嫣红”:(课件出示精美的鲜花图片)师:这样的情景就叫“姹紫嫣红”,你还懂得什么词意思也一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之美。【从网上下载精美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词义。进行换词训练,可以积累一些近义词,丰富词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七、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揭题

  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文本迁移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3、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及比喻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比喻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把第一节课认写的生字卡片读一读。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起去爬山,好不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青山绿树之中(实物投影:青山绿水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一方面为了激发兴趣,一方面为了给讲“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做好铺垫。]

  2.快听(课件放万座青山重叠的静止图片,播瀑布的声音)是什么声音?(生猜)

  [板书:瀑布]边板书“瀑”边引导学生观察“瀑”字的书写笔顺。

  3.让我们在默读中走进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第一小节)

  1.回答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美)

  2.再来听听瀑布的声音,你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生自由读)

  课件: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3.哪个说得更准确?

  4.在课件上再添上: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自由说)

  5.就听这声音,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瀑布。(生自由说)

  6.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7.师生对读:还没看见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背诵)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语:瀑布就在不远,想看吗?我也想,我累得走不动了,你们去看,待会儿告诉我瀑布什么样?(引导读2、3小节)

  [学生可以随便汇报2或3小节中的任意一个。]

  (第二小节)

  1.瀑布什么样?

  2.课件出示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快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我特别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生自由说)

  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白银说的是什么?)(生互相解答)

  5.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读,你感觉到了什么?读出来。

  6.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你又有了什么感受?比读。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课件:瀑布图片)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你觉得他像白银,还像什么?

  这是从哪儿看的情景(从正面看的)[板书:正面。帮助识记]

  过渡句:瀑布还是什么样的呢?(读第三节)

  1.质疑: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问题吗?

  (如:“珍珠的屏”什么样?等)

  2.“屏”指的是什么?联系你生活中见到的事物,你觉得__________像“珍珠的屏”。(如:下雨时,屋檐流下的水像珍珠的屏。)

  3.这段里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读,师出课件:时时吹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你们喜欢吗?也来读一读。

  5.男女生对读:男生读:时时吹来一阵风,女生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6.你们读的真美,让我们来看看这人间仙境吧!

  (课件:如烟、如雾的珍珠瀑布)

  老师配乐介绍词:你看那清水从高高的崖口奔涌而下,在青山的衬托下似玉带、似白银、似银丝从天上悬垂下来,那姿态宛如圣洁的仙女,宛如一串串银白的珍珠。冲下来的水流在下边溅起无数水汽,随风飘舞,时常还能见到缤纷的彩虹。

  7.面对美景,你想说什么?(生自由说,最好说出“伟大”)

  8.出课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你想读哪句话?(引导生读出感叹的语气)

  9.这是从瀑布脚下仰望瀑布,(板书:仰望,引导背诵)

  (引发联想)

  (1)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瀑布脚下,你能看到什么?

  (如:看到下面清清的水,水里五颜六色的沙石……)

  (2)你能感觉到什么?

  (如:感觉到小水珠洒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非常舒畅、高兴等)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配着音乐,欣赏着美景,来歌颂它吧!

  (齐背《瀑布》)

  用诗来赞美她真是:(生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收集了许多有关瀑布的资料,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四、总结

  你们喜欢瀑布这一大自然的美景吗?可你们知道吗?现在由于地下水匮乏,许多的瀑布都开始了断流,要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看到这一美景有什么好办法?我还没想明白,你有什么好建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

  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一、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

  (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

  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拓展:

  1、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先明天不封阳台了”(先,暂时、暂且),说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而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难道仅仅是阳台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己伤害了大自然!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段flash,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4、至于这些,其实两位智者早就提醒过我们: ……所以后面的这副图片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师总结:

  诗意地栖居,要求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也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同处于同一片晴空下的无言的生命!我们必须改变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仅仅出于自身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再封闭人与自然间的阳台,让我们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此才能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六)布置作业

  作者从封阳台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你也从一个小角度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3、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4、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转一转吧!

  二、读一读,想一想

  1、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看每组字有什么特点。

  2、生自由认读字、词,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字型的感性认识,尝试找出规律: (1)第一部分的字都有竹子头,与竹子有关。 (2)第二部分的字都有木字旁,与木头有关。

  3、全班反馈,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4、你还能为每组再找几个同偏旁的字吗?

  5、你能再举其他的形声字的例子吗?

  三、读一读

  1、生自由朗读。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初步了解“的”与“地”的不同用法。

  3、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在读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读一读,想一想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对话。

  2、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懂。

  3、在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抓住关键词“比不上”、“不及”、“又不象”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感悟到要正确认识自己,既不应该自卑,也不应该自大。)

  4、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将小画眉先前的自卑、难过与后来的自信对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交流读书感受

  1、生结合插图读一读故事,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试着讲一讲故事,引导积累语言。

  2、小组交流读书感受,讲一讲小牛找朋友的故事。

  3、采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 如果你看到这则征友启示,你愿意当小牛的朋友吗?

  4、全班交流:小牛能找到朋友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小牛的征友启示太为自己的.需要考虑,没有考虑到朋友的需要,没有替对方着想。小牛如果在第2个、第3个、第4个“一起”前面加上“或者”二字,也许会找到许多朋友。

  5、让学生续编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读一读泡泡语中的提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在全班进行交流。

  3、让学生利用字卡动手实践,开展“我来摆”、“我来说”的活动,从中感悟规律,发现规律。(注意在教学中,可提示学生有的字作偏旁时,有些笔画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地”字)

  三、课外积累,积累生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充满个性的名片,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让给孩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乐于表现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创造,自信表现。 提供展示的空间 学生认真完成各自的作品之后,开展“名片交友”的游戏,让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观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

  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

  2、反馈:

  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

  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

  ①工程师救了橡树

  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

  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

  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②工人救了像树

  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b、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c、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d、“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试着想像:工人们为什么沉默不语?叹气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这棵橡树就因为工程师与工人他们有着一颗高尚的心,被成功地保护下来了,那么,此时此刻你真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你就这件事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三、感情升华,环保教育

  1、交流课外资料:我们地球的环境受取了哪些污染?我们人类为了改善环境都做了哪些工作。

  2.讨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

语文教案 篇9

  导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导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内容写具体。

  突破措施: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小组交流: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一、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二、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读一读提供的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读习作例文。

  3.互相发言,把别人的看法做记录。

  4.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三、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生例文,小组交流:

  1.一名同学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相互说说例文中的优、缺点。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小组内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6话题讨论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有关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上册教案01-17

【推荐】语文的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