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小学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 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师: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乌云 阵雨 景
喜 声
丰年 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的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是农业?你们想了解农业的变化吗?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3、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有生字的长句,指名读。
5、“开火车”读课后“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
6、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农业的'变化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农业的变化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指导朗读两个难句。
4、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组练习:根据图片配上文字,练习解说。
6、全班汇报,评选最佳讲解员。
三、积词语。
逐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作物的大棚。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解题〕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小乌龟”,而谓语是“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用拟人手法写的童话,那么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呢?这是题目留给我们的悬念。这篇童话讲了发生在小乌龟身上的两件事,所以学习时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样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结构分析〕
课文由三个自然段构成,下面就来看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小乌龟因为爬得慢没帮上小猴的忙,大家不理睬他了。
第二自然段:写小乌龟救起了落入水中的小公鸡,小公鸡感谢他。
第三自然段:写大家解除了对小乌龟的误解,小乌龟笑了。
这篇课文先叙事,通过两件事的对比,结尾扣题。
〔语意理解〕
“一天,小猴家失火了,小山羊、小公鸡急急忙忙跑去救火。”
这句交代了时间、事件起因(失火)和大家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急急忙忙”一词修饰“跑”,把小动物们救火时的情况写得很真切,充分表现了他们热心助人的精神。
“小乌龟也赶忙往小猴家爬。可是,当小乌龟爬到小猴家门口时,火早已被扑灭了。小乌龟难过地说:‘唉!我爬得太慢了!’”
这句叙述的是小乌龟对待这件事的所作所为。“也赶忙”说明他也和其他动物一样急切地想去帮小猴救火。“可是”表示转折,也表达一种遗憾的心情。“难过”是小乌龟说话时的表情,表现了他没有帮上伙伴的忙的遗憾心情。“唉,我爬得太慢了”,这是小乌龟自己说的话,陈述了事实,也表达一种无奈和遗憾。动词“跑”与“爬”相对,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乌龟的速度,“早已”一词更突出了小乌龟的慢,也更突出了小乌龟的“难过”。
“小公鸡生气地说:‘我看,你是不想帮朋友的忙!’”“小伙伴们都不理睬小乌龟了。”
这句话描述了大家对小乌龟的态度。“生气”描写了说话时的神态,表现了小公鸡不满的心情。“你是不想帮朋友的忙”,这是小公鸡对小乌龟的评价,很显然与小乌龟的初衷相违背,是误解了小乌龟,并且大家都不理睬他了。
“小乌龟只好每天孤零零地待在河岸上。”
这句形象地描述了被误解的小乌龟的表现。而对大家的指责、误解,小乌龟并没有解释,他也没有表白他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可见小乌龟是不愿夸夸其谈的,没做的事他决不表功,所以“只好”“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处。
“小公鸡不小心滑倒了,掉进了河里。”
两个动词“滑”、“掉”很形象地写出掉进河里的情况。“不小心”用得很贴切。
“小猴急得大喊:‘小公鸡掉进河里啦!’小山羊急得团团转。”
这句描述伙伴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急得”同样表明伙伴们互相帮助的精神,“团团转”很形象地描写出小山羊着急但又无计可施的样子。
“小乌龟看到了,‘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拼命向小公鸡游去,把他驮上了岸。”
描述小乌龟救小鸡的过程,“跳”“游”“驮”三个动词描述了全过程,而一个“拼命”更显示出小乌龟的全力以赴,表现他救小鸡的急切心情。
“小公鸡感激地说:‘谢谢!谢谢!’”
被救的小公鸡的表现,“感激”与前文“生气”相对比,表现小公鸡已经明白了小乌龟不是不想帮朋友的忙的人。
“小乌龟说:‘不用谢。我在陆地上爬不快,可在水里就游得快啦!’”
这是小乌龟的第二次语言描写,与第一次的遗憾相比,这句不仅表明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表达了帮助朋友之后的喜悦心情。
“大家都觉得先前误解了小乌龟,一齐向他道歉。小乌龟高兴地笑了。”
大家终于理解了小乌龟,并且一齐向他道歉,可见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知错就改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小乌龟没有语言的解释表白,但他的行动让伙伴们真正地了解了他。“小乌龟笑了”扣题,表现小乌龟被大家理解后的高兴心情。这句与前文“只好孤零零地待在河岸上”对比,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面对误解应该怎么办?小乌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写作特点〕
1.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2.生动形象的描写,恰到好处的照应,使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题深刻。
教学建议
1.题目质疑,激发兴趣。
读题目之后,学生自主设置疑问,“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小乌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教师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初读感知,自悟解疑。
学生进入“快乐读书屋”后,带着刚才的疑问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解决自己设置的疑问。
3.分角色朗读,读中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这篇童话人物对话多,而且个性鲜明。在分角色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体会叹号所表达的`语气。例如:小乌龟难过地说:“唉,我爬得太慢了!”引导学生用低且缓的声音读出小乌龟的自责。又如:小公鸡感激地说:“谢谢!谢谢!”用急切、感动的语气来表现小公鸡的感激之情。
4.文前提示解析:
(1)小乌龟被人误解了,这是为什么?
小猴家失火了,大家都急忙去帮忙,可是由于小乌龟在陆地上爬得慢,以至于到的时候,火早已被扑灭,而被大家误解为不愿帮朋友的忙。
建议:引导学生将事情叙述清楚,理解正确,语言明了。
(2)他该怎么办呢?
被误解的小乌龟并没有用语言解释,而是在小鸡落水后救了他,他的行动让小伙伴真正了解了他。让学生明白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建议:在教学第二段前,可进行提问,让学生想象回答。然后再进行第二段的阅读,说说小乌龟被误解后是怎么办的。
5.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说说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别人误解你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真心帮助他人,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6.课件演示,检查文后要求会认的字。
7.提供选择,推荐作业。
(1)创编课本剧“小乌龟笑了”。
(2)查找有关乌龟的资料。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中的过渡句的作用。
3、帮助学生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想象,体会并学习文章中说明事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研究目标】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的。
【设计意图】
本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课改要求,在整体设计上,特别注意了把图片、文字、录象等表象材料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中。尤其是小练习这一环节,设计了选择题和看图填空题,让孩子们感到惊喜,也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反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方法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的,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适当安排了小练习、课外拓展、资料库等内容,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学习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到快快乐乐学语文的。
【教学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秦兵马俑。
1、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2、打开“秦兵马俑”的首页。
3、点击“秦兵马俑概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快速的浏览一下,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点击“原文”:
⑴ 点击“自学生字词”了解不懂的字、词。
⑵ 点击“自学问题”带着问题快速地读课文,读完后回答自己的问题。
问题为:
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回答问题。
相应的板书: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佣 武士佣 骑兵佣 马佣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三、精读课文
1、点击课文“规模宏大”:
⑴ 自读课文:
找找整个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
⑵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学们可以找找句子?
① 面积:
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② 兵马俑个数:
坑内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说明方法?
(列数据)
③ 气势恢弘: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佣、马佣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理解词语“折服”、“所向披靡” 指名读,齐读。读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
2、过渡: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运用的关联词是不仅……而且……
⑴ 谁能用不仅……而且来造个句子。
⑵ 该句子在这几段文字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⑶ 齐读。
3、点击课文“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⑴ 自由读课文:
边对照图观察,同桌的相互讨论,找出不同的佣类的个性的特点。
⑵ 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
分将军佣、武士佣……等。
⑶ 在秦始皇陵中除了这些佣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文物以及兵马俑的种类,接下来,请大家一起点击“课外拓展”去看看,浏览一番,并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⑷ 不错,同学们从书本上以及我们的课外拓展中获得了不少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练习,看看同学们的眼力。
⑸ 点击进入“小练习1”先可以根据观察来判断,做完之后就可以看看自己到底做对了多少,可以看看答案。交流你是怎么样来区别的?根据是什么?
⑹ 是啊,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的'。我们点击“神态”这段文字,师引读。
① 自由的读一读:
品味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指名读。
② 在这个自然段中,同样运用了修辞手法是什么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A、他们神态各异:
……好象思念家乡的亲人。(排比)
B、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的。(夸张)
③ 齐读。
⑺ 出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抓住词语“惟妙惟肖”、“绝无仅有”。齐读。
(首尾呼应)
⑻ 完成小练习2:
通过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做做选择题,看看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掌握情况的。
⑼ 秦兵马俑是我国历史上丰富的瑰宝,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很多资料,我们可以点击“资料库”,在这里面有很多的知识,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阅读,此外我们同学还可以自己主动上网搜集关于秦兵马俑的图片及资料,推荐给班内的其它同学阅读。
四、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写秦兵马俑的说明方法,选择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写一段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⒈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⒊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课前准备
⒈课件。
⒉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谈话引入:同学们,在20xx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回想一下是件什么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生活了二十多个小时,那么在太空中生活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板题)
⒉课件激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位就是杨利伟叔叔,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我们到文中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⒈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⒉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⒊重点练读2至4自然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三、交流识字
⒈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塑”是平舌音;“嗽”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等。
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⑴正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舒服、挺好、必须、绑住、普通、塑料杯、咳嗽
⑵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舒、必须、绑、通、塑 、钩、件、 设、杯、喷、嗽
⑶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⑷用“必、通、钩、喷”等字扩词。
⑸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四、指导写字
⒈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指导写字,尽量不要拘泥于对每个字逐一细致的指导,应该多从整体规律上着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字左窄右宽(杯、件、住、须),有些字是左右大致相等(能、飘)。
⒉精讲解,多示范。
讲解不可多,要抓住要点(如,“必”字只讲解“卧钩”的写法、注意笔顺),把重点放在示范书写上,尽量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在观察老师书写的过程中感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示范时有两点务必注意:一是要求学生认真看,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神贯注;二是老师书写时应注意速度和力度,不能太慢,也不能用力过大。
⒊先描红,后临写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⒈认读生字
⒉生字扩词
二、朗读课文
⒈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⒉全班比赛。
三、阅读感悟
⒈默读全文,思考——杨利伟此次太空之行,你能给他做做参谋长,提醒他该带哪些生活用品吗?完成以下填空:
⑴在宇宙飞船里睡觉,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⑵在宇宙飞船里喝水,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⑶在宇宙飞船里走路,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⑷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在文中找出有关依据,做上记号。
交流,在生不断的补充中完成以上练习。
课件辅助相关情境的教学。
⒉你觉得太空中的生活如何?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⑴有趣
①那么,师就说——的确,在太空生活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太空生活趣事多。师板书课题。之后,让生把相关语段读出趣味。
②思考: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在生的交流中,教师讲解——物体在太空中几乎没有地球的引力,几乎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所以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
⑵很不容易。
①那么,师就拓展文字(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地球上刻苦训练的例子)
②围绕刻苦锻炼的主题,展开多种句式的说话训练: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必须 。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得 。
为了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都 。
四、交流续说
把自己从网上,书上查阅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穿插(太空吃饭讲究多)见资料袋。
五、扩展延伸
⒈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⒉以“我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⒊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附:资料袋
太空吃饭讲究多
太空餐桌是特别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要夹准、夹住,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
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生活环境的污染。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这样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时间简史》是许多孩子听说却不曾读过的书,霍金是孩子们听说却并不了解的人。那张“龇牙咧嘴”的照片是孩子们对于霍金的全部认识。《轮椅上的霍金》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本课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
品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处说,有:命运残酷与生命顽强的对比;身体禁锢与思维飞翔的对比;命运无情与成就杰出的对比;生活不幸与乐观感恩的对比。从小处讲,有顶礼膜拜与静静思考的`对比;成绩卓越与做人低调的对比;女记者的唐突尖锐与霍金的坦然、平静的对比等。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8自然段展开教学。合作探究两个主要问题:1.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2.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一思考,打破了我原来的以“非凡”入手的教学思路。我觉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应是层层深入、心领神会、水到渠成的。所以,在课堂建构方面,我充分挖掘了第8自然段过渡段的独特作用展开教学,并及时的回扣这一自然段,不断升华对霍金精神与人格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写话训练,不能仅仅关注情意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本课的写话设计,我力求凸显言意互转,既能让学生从精神层面对霍金产生深深的景仰,更能从写作层面进行有效的写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诗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