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理解“→”、“←”、“↑”、“↓”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意义。
2、尝试能根据路线图中箭头所指的行走方向,正确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3、乐意在活动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同伴的不同意见。
活动准备:
1、自备:箭头标记。
2、菜园图,教学ppt。
3、幼儿用书《走迷宫》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箭头,理解箭头所表示的意义。
1.教师:兔妈妈有三个兔宝宝,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有一天,兔妈妈对兔宝宝说,菜园里结出了许多果实,你们长大了,应该自己去找食物了。于是兔妈妈给了兔宝宝三张不同的路线图,可是上面有兔宝宝看不懂的标记。
2.教师出示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标记图。你们认识这些标记吗?这几张箭头标记一样吗?分别指向哪几个方向?
二、明确路线图中每一步的行走的方向。
1.出示兔宝宝路线图:教师:除了箭头标志,路线图上还有什么?路线图中每个格子里的箭头和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教师:我们来看看小黑兔的路线图,第一步往哪个方向走?第二步、第三步又往哪个方向走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小白兔的路线图上面每一步的行走方向呢?
4.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小灰兔的路线图,一共要走多少步呢?它是怎么样一步步走的?请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小结:数字表示第几步,箭头表示每一步行走的'方向,小兔子的照片表示是谁的路线图。)
三、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1.教师出示菜园图,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路线图我们看明白了,再来看看兔妈妈的菜园吧!你看到了哪些果实?
2.明确行走的规则与要求。
(1)师示范:根据路线图,我先来帮助小黑兔找食物,第一步很重要,从小黑兔所在的格子出发,根据箭头方向向上画一条短线到下一格处,画的时候要跨越两个格子的中线,这是第一步的行走路线。第二步哪个方向?第二步要从第一步走到的地方向左再画一条短线到下一格。第三步哪个方向?小黑兔一共走了几步?找到了什么食物?
(2)谁来帮助小白兔找食物?小白兔收获了什么?
(3)小黑兔一共走了几步?谁来试试?小黑兔收获了什么?
四、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刚才是兔妈妈在考验我们的能力,她发现我们小朋友都很能干。现在,兔妈妈可放心啦,但是真正的路线图可没这么简单。
2. 出示幼儿操作纸《走迷宫》。
师:兔宝宝们的步数都增加了,那这3只小兔到底会收获什么食物呢,好期待啊!难度增加了你们害怕了吗?兔妈妈说,要不走错路有一个秘诀,走一步划掉一步,这样就不会漏掉啦!
3.操作要求:第一,找到小兔子的起点;第二,确定第一步方向;第三,箭头跨越两个格子的中线;第四,走一步划一步;第五,兔子和食物进行连线。
4.接下来,请你根据兔宝宝们的路线图在迷宫里画出相应的行走路线,然后将小兔与找到的食物进行连线。
五、活动评价。
1.教师:你们帮助兔宝宝们找到它们想要的食物了吗?
教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帮哪只小兔完成了路线图,找到了什么食物?
2.对照路线图,师幼共同验证检查正确与否。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归类并讲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课件
2、 学具人手一份数字卡片答题卡小青蛙操作材料及答题纸每组一份数字卡及答题卡
活动重点:
看图学习6的加法
活动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邀请小青蛙:复习6的组成
春天到了,田里的庄稼请小青蛙帮忙捉害虫,小青蛙要听到密码它才来。小青蛙的密码是这样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小青蛙叫了几声,然后叫出和小青蛙的叫声加起来是6的青蛙叫。
那么小青蛙就来了,你们愿意邀请它们吗?
那让我们快点对密码吧。
“小朋友,请听好,我叫3声呱,你叫几声呱?”
“小青蛙,请听好,你叫3声呱,我叫3声呱。”
二、找找小青蛙:根据画面,启发幼儿边分类边列式
1数数一共几只小青蛙。
2请幼儿分别按小青蛙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征,列出加法算式,看谁列的.快。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教师出示算式。
4启发幼儿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算式和内容,教师出示算式。
5“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6,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5道算式就是6的加法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将幼儿列出的算式汇总,启发幼儿观察,并找出互换规律。)
6教师小结:像1+5=6、5+1=6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5=6马上就想到5+1=6,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4=6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3+3=6又会想到什么?…
三、小组闯关:幼儿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1小青蛙要在池塘闯关成功才能顺利到达,我们大家帮帮它吧!
2小组力量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答题,每组都答对了,就闯过了一关,你们有信心吗?
3依次出示图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用数字卡摆加法算式以
及相关朋友题。
四、游戏:捉害虫。进一步巩固幼儿对6的加法的学习
1、小青蛙这么能干,我们也来帮它们一起捉害虫吧。
2、小青蛙一下子吃进了6条虫子,它跳一跳,发现6条虫有两种种类,一种红一种绿,它请我们帮它记录下来,并列算式算算。当然还要列出朋友题。
3、幼儿操作
五、结束:小朋友真能干,小青蛙都呱呱呱的表扬我们呢。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在快乐的心情中讲述,幼儿也很快乐的学习,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们全都学会了。最重要的是快乐,孩子们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快乐。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3
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幼儿数学课程的最基本原则。认识人民币并学习使用人民币进行购买的活动,是非常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本活动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本着直观性、参与性的原则,从动手操作、情感需要和快乐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以"智力闯关"引入,以"买玩具"为活动情境主线,让幼儿从一开始就进入活动情境,在紧张、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感知10元以内货币的换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认识,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游戏中,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能够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活动目标:
1.认识人民币,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10元以内的货币换算。2.能够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人民币样板每人一套、钱包每人一个、点钞劵若干,贴有价签的玩具若干。
幼儿原有水平:幼儿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及种类,有过与父母共同购物或独自购物的经验。
活动重点:在游戏中感知10元以内货币的换算。
活动难点:能够将换算关系运用到游戏当中。
活动过程:
一、智力闯关师:今天我们要玩开"玩具商店"的游戏,首先我要招聘收银员,收银员要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并能正确点数人民币。孩子们,你们敢挑战吗?
第一关:给人民币排序(引导幼儿把仿真人民币按面值大小排序。)第二关:"点钞大赛"。
收银员还要学会清点人民币,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纸币。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点钞劵,最快最准确完成的点钞的两位幼儿可以赢得收银员的角色。)第三关:我是计算小能手(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出问题,进行10以内人民币的换算。如:5元里面有几张1元?10元里面有几个1元?10元钱可以用哪两张人们币来表示? 6元可以用几张人民币表示?……)分析: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招聘收银员进行闯关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敢于尝试参与闯关活动,从而认识人民币,并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10元以内的货币换算。
二、角色游戏"买玩具"师:我们买玩具怎样能知道各种玩具的.价格?怎样知道自己的钱够不够买这种玩具?
(引导幼儿说出出"看价格标签,可以问服务员等。)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价格标签。
(引导幼儿认识各个玩具的价格标签。)师:请小朋友拿上你的人民币去买你喜欢的玩具吧。
请2名幼儿做收银员,其他幼儿当顾客。"顾客"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到收银台缴费,收银员询问价格,顾客报价格付钱,收银员找零钱,进行买卖活动,可以调换角色,游戏反复进行。
分析: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购少量物品时,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
三、延伸活动
在区角设计小商店,满足孩子购物活动的需求。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4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习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习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2.在数石头游戏中,比较动物的轻重。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排序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尾巴长短、体重的轻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活动难点:在数石头游戏中,比出动物间的轻重关系,并尝试运用“〈、〉、=”号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师(点击课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
(2)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
(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评析: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
2.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师(点击课件):咦,这是什么呢?(桃子)
(2)师:看看,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爱心形状;红红的;黄黄的;大大的)
(3)师:哇,这样一个爱心形状的、圆圆的,又红又黄的大桃子,要是现在就放在我们鼻子底下,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4)师:真想吃一口呀,你们想吃吗?(想)长耳朵兔子、长尾巴猴子、高个子长颈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鳄鱼、小小的毛毛虫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
(评析:对桃子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的讲述,以及对桃子气味的猜测,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又“唤”起了他们对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境的理解,适时、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A.师(点击课件):“按照个子的顺序吃怎么样?”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说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谁的个子最高了。毛毛虫说:“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时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说:“踮起脚来量也不行。”
B.师(点击课件):瞧,他们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树开始量了起来。动物们和大树的什么比?(树干)
C.师:它们一个个都紧贴着树干,认真的量着。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D.出示高矮排序图。
E.讲述故事:“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刚要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站了出来。到底谁的嘴巴最大?
B.师(点击课件):“我的嘴巴大!”(犀牛声音)“谁说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鳄鱼声音)
C.师:你们说,谁的嘴巴最大?(鳄鱼)
D.讲述故事:“听见没,听见没有?我的嘴巴最大,当然是我先吃了!”鳄鱼使足了全身的劲儿,张大嘴巴,马上就要咬到这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了……
(3)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A.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B.师:欸,兔子会说什么呢?(谁耳朵长谁吃)
C.师:那就是说得按什么顺序来吃桃子?(长短顺序)
D.师:按什么的长短顺序,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按耳朵的长短顺序吃)
E.师(点击课件):对,应该按照耳朵长短的顺序、谁的耳朵长谁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小个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够到长颈鹿的脖子,说道。
(4)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得按照尾巴长短的顺序吃桃子,尾巴长的先吃!”猴子甩着自己的长尾巴说道:“当然最长的肯定是我,我先吃”
(评析:按高矮、大小、长短排序时,问题深入浅出的有效推进;比高矮,突出了“小动物和什么比?”,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比大小,测重了让幼儿目测比较,快速的比出了结果;比长短,设置了悬念,让幼儿猜测兔子会提出什么要求。可以说,不同的提问角度,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讨论比重方法。
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的跺着脚说。
B.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鳄鱼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出示大小、长短排序图)
C.师: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谁最重)D.师(点击课件):对,这么大的桃子,就应该按体重的.顺序来,谁最沉谁先吃!犀牛大声说道。
E.师:那体重得得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跷跷板)F.师生讨论: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
师:你们平时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一跷一跷的,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师:两个人玩跷跷板时,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想一想,跷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师:那用跷跷板怎么称出动物们的重量呢?(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师:那怎么比出谁重、谁轻呢?(只要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师:石头多的就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石头表示重,石头少表示轻)L.师:真是一个好主意。瞧,小动物们找来了许多一样大、一样重的石头,争先恐后的坐到跷跷板上,忙着称自己的体重。比高矮、大小、长短时,它们个个整齐的排好队,比得清清楚楚。可这一次它们每人一个跷跷板,谁都没法互相数一数。为了公平起见,等会儿,我们来帮它们数数有每人称出了几块石头的重量。数的时候,既不要漏数,也不要重复数,数完了就马上把石头的数量记在方格里。先数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换,检查一下,数得对吗?记得对吗?好,开始。
(评析:帮助幼儿回忆玩跷跷板的经验,为幼儿的思维搭建了情景化、游戏化的平台。)
(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
A.师:数好了吗?看着记录卡告诉我,哪几个小动物称出来的石头数量少(毛毛虫、兔子、猴子)
B.交流记录毛毛虫的称重情况,认识小于号:
①师:好,咱们先从跷跷板上石头最少的开始记,谁的跷跷板上石头最少?(毛毛虫)有几块石头?
②师:毛毛虫和这1块石头比,谁跷在上面,谁跷在下面?这说明毛毛虫和这一块石头相比,谁重谁轻?(毛毛虫的重量比一块石头轻)
③师:我们赶快记录下来,毛毛虫连一块石头的重量都没有,我们应该怎么记呢?
④师:想想看,我们学过一些什么符号。(引导幼儿回忆经验:+、-、=)今天老师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符号小于号——“〈”,(边记边读)毛毛虫的重量小于一块石头的重量。
C.交流记录兔子的称重情况:
①师:兔子是几块石头的重量?(3块)
②师:兔子和这3块石头比,谁跷在上,谁跷在下?(跷跷板是平的,兔子和3块石头一样重)③师:兔子和3块石头一样重,表示相等,我们学过什么符号?
④引导幼儿回忆经验:运用“=”记录。
D.交流记录猴子的称重情况:
①师:猴子与石头的比较情况呢?(猴子跷在下面,石头跷在上面,有4块石头。)②师:那我们又应该怎么记呢?刚才我们认识了小于号,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认识一个新的符号,那就是——“〉”,(边记边读)猴子的重量大于4块石头的重量)
E.师:刚才这三个小动物的跷跷板上石头少,我们一眼就能数出石头的数量,长颈鹿、鳄鱼、犀牛的跷跷板上的石头好多呀,你们一个个的告诉我,分别有几块石头?
F.运用相同的方法分别记录长颈鹿、鳄鱼、犀牛的称重结果。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既是对动物与石头比重的科学表示,又拓展了幼儿对“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实际运用的经验,体现了幼儿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4)比出动物的轻重。
A.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谁排第二个?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轻的是谁呀?
B.出示重量排序图:
C.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1)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个时候一点也不起眼儿的毛毛虫大喊一声。“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动物,我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还有,要是问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不还是我嘛!从小的顺序开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是我先吃!”
(2)师(出示排序图):咦,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虫排序图)现在,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比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动物,毛毛虫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毛毛虫又是第一名;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不还是毛毛虫嘛!
(评析:故事与提问的交互进行,看似话语相同,但实际是给幼儿思维的一个缓冲。)
(3)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有、没有)你说没有道理,你说有道理,别急,我们一个个说说自己的道理。
(4)引导幼儿各自讲述自己的道理。
A.师:你先说。为什么没道理?
B.师:你来说,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让小的)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排队、坐座位、做操时)(评析:让幼儿大胆讲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儿在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领悟高矮、大小、长短、轻重正逆排序的实际意义,在师幼、幼幼的抛接中,活动重点迎刃而解。)三、品尝桃子。
1.师(点击课件):看来,毛毛虫说的很有道理。它一边说着,一边“嗖”的一下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2.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评析:“大家一起品尝桃子”是一个有趣的结尾,让幼儿在感受分享的同时,又使“让谁先吃好呢?”的线索贯穿始终。)
活动评析:
《让谁先吃好呢》是一个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的绘本故事。将这个故事转化为数学活动时,我反复思量,寻找着绘本与幼儿数学活动的结合点;大胆剪裁,调整着作品与幼儿经验的契入面。品味活动,我有以下两点感想:
1.活动过程生动有趣,自然流畅的蕴含着活动的目标。
仔细阅读故事,我发现其中隐藏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这就象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进行高矮、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序,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活动设计中,我把握住了这两条主线,制订了具有适宜性、指向性的活动目标,即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两条主线并驾齐驱、相互交织,若隐若现、相互贯通。在主题鲜明的情景化教学中,自然无痕的渗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称重游戏、符号的实际运用。活动目标在过程中自然展现、层层铺展、一一达成。
2.提问设计恰到好处,推波助澜的激活着幼儿的思维。
活动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教师的提问有价值。教师有效地运用了设疑、插问、推问等方式,不断的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知识经验,激发着幼儿对于作品内容的好奇与探究,激活着幼儿多方面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有效的提问使整个活动体现现结构严谨、自然流畅的特点,有效的提问使幼儿的思维在“聚合”和“发散”间自然转换,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多元发展!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6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往往在组织教学时,会感到孩子们的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纲要》中明确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创设一个让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情境空间,让幼儿在“布置超市”、“购买活动”等一系列操作、游戏活动中主动获得“5的加减法”的有关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加减互逆的关系。
2、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口编应用题,会正确书写加减法的算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3、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前告诉幼儿设立贝贝玩具超市,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准备各种玩具。
2、和幼儿一起创设贝贝玩具超市(共分为4块,并贴有不同的与每组幼儿身上颜色相同的即时贴),带有不同数字(圆点)的玩具40个,装玩具的小盒每组5个(上面贴有数字5)。
3、供幼儿记录的记录卡40张(田字格)。
4、每人一个信封,装有硬纸币5个。
5、教师用的大展示板2张(田字格)。
6、泡沫垫20块。
7、幼儿每5人为一组,每组幼儿身上贴不同颜色的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与 教师一起布置贝贝玩具超市。激发幼儿收拾、整理的愿望。
教师:“今天早上,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玩具,都贴上了价格标牌,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布置起来好吗”
二、引导幼儿发现5的加法,并请幼儿记录算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是什么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看分合式列算式,计算出未知数的答案。
2、学习9的第一组加减,并看算式编应用题。
3、学习归纳、已获得的经验。
活动准备:1、数字,加、减、等号、分合号。
2、点子图、9的.第一组分合式活动过程:一、复习9的组成游戏:碰球。
二、看分合式列算式,学习9的第一组加减。
(1)出示8的第一组分合式:"这道分合式怎么读?""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分合式?"(1+8=)"你是用哪道算式来表示哪个分合式?"(用1+8= 这道算式来表示1和8合起来是9这个分合式))"请你把这道算式的得数算出来。""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哪一个数?"(分合式中少的那个数)"请把分合式填完整。"
(2)出示分合式9可以分成8和?。"这个分合式怎么读?","列出算式并算出分合式中少的那个数是几?"(9-8=1)三、小组活动第一、二、三组:根据点子图的变化写算式。
第四、五、六、七组:填分合式列出算式。
三、活动。
(1) 出示4道分合式和相应的4道算式,幼儿重点讲述这两个分合式与列出的算式意思。
(2) 归纳分合式。
"可以用哪一个分合式来表示这4道算式。"
(3) 看算式编应用题。
"这4道算式还可以表示其他的什么事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的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数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造意识。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PPT(兔子背影、米老鼠背影各1只、兔子7只、米老鼠10只)
2、幼儿操作卡、记号笔、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弹琴律动引入)以到米奇家玩引入活动出示米老鼠图片引入活动:"嗨,小朋友,我是米奇要不要到我的妙妙屋玩啊?"师:"进入妙妙屋要念什么神奇的咒语呢?"(幼儿念咒语米斯嘎、木斯嘎、米老鼠!师出示PPT米奇妙妙屋)
二、玩游戏—"猜影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妙妙屋里有两种小动物,是谁呢?这些是它们的'背影,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三、通过和妙妙屋里的动物表做游戏,初步得知等量物品的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一)先来看小兔子们做游戏(复习6的守恒)
1、师出示PPT,两排兔子,红色、灰色,大的、小的分别有6只。
提问:
①"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②"这些只兔子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小结:原来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一样,但是数字宝宝是一样的,数字宝宝一样,说明它们的数量一样。
2、提问:
①小灰兔子很调皮,想和小朋友做游戏,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数到10,看一看,看它们发生什么变化?
②小朋友数数现在有几只兔子,跟原来一样多吗?我觉得灰兔子少了两只,还剩4只,因为它的队伍变短了。
师小结:原来它们的队形发生了变化,但是数字没有变,6只还是6只,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二)米奇妙妙屋的小主人来了,快看(感知新知识点数量:10的守恒)
1、师出示PPT:10只性别、大小、造型不同的米老鼠,提问:
①"一共有几只米老鼠?"
②"这么多米老鼠,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米老鼠们开始做游戏了,当变换一种队形后提问:
①"你们看米老鼠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我们来数数变了队形后,和原来一样多吗?"师小结:虽然这些米老鼠的大小、颜色、造型都不一样,队形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数量始终都没有变。
四、操作活动:图形操作卡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小朋友,米老鼠带我们去图形城堡玩一玩(开汽车律动)
1、出示PPT,图形城堡到了,提问:看一看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有一样的地方吗?哪里一样?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2、验证:小朋友们都做完了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总结:原来这些图形宝宝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排列顺序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数字宝宝都是一样的,说明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这就叫数的守恒。
五、活动延伸:家长游戏请10位家长到前面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各做出一个不同的造型或变换一个不同的队形,让幼儿说一说哪变了,哪没变。
六、结束部分站队,带小朋友到外面去玩一玩这个游戏。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在探究管子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
2、愿意交流不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相互竞争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管子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直管、十字管、弯管)教师用管子、图文“秘密提示卡”6张等;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回忆玩管子积木的经验,激发参与兴趣。
1、幼儿交流经验,在相互分享中激发玩管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框里是什么积木?平时你能用管子积木变出什么好玩的?
2、交代分组情况。
师:今天,我们要分组来玩“管子变形闯关”游戏。首先按管子颜色分四组。
二、动手动脑,在探究管子变形中不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1、第一关:管子变长棒——在自主探究中丰富比较、等量等相关数学经验,愿意交流。
(1)(图一)在观察、相互交流中了解闯关任务一:管子变长棒(师:你能看懂第一关任务吗?)
(2)幼儿操作。(重点:两根小棒一样长。数数每根小棒有几个管子?)
(3)交流比较。师:你们的小棒都一样长吗?怎么比?(发现秘密一:管子插时用力)提示卡
2、第二关:管子变方框——两人合作探究管子变方框的方法。
(1)(图二)师:第二关任务是什么?你发现要完成方框还需要什么?(十字管、两人合作;方框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发现秘密二:两人合作;发现秘密三:粗头找细头)提示卡
(2)幼儿两人合作。讨论:每组可以完成几个方框?(重点:两人合作情况、管子插接方法等)
(3)分享讨论。请幼儿交流搭建困难或介绍好办法。
3、第三关:管子变方架子——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不断丰富立体几何形体的相关数学经验。
(1)(图三):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关:这是一个什么?(方架子)
师:可以怎么搭?和大家讨论一下。(发现秘密四:六人分工合作)提示卡,幼儿交流小组意见。
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子?几个弯管?重点讨论:原来三个方框拆掉几个?六人怎样合作才能最快完成?)
(2)第一次尝试。重点关注遇到什么问题。
(3)交流讨论失败的原因。
师:闯关时出现什么问题?谁有好办法?
视频与实物解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几何形体结构特点。重点观察:方架子由两个方框、四根小棒组成。
(4)第二次尝试。根据讨论经验继续完成闯关任务三。
(5)幼儿交流成功经验、交流好办法。(发现秘密五:弯头方向)提示卡。
三、在猜测想象、对比观察中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1、管子游戏畅想。师:猜猜第四关的任务是什么?
2、管子闯关拓展。师:看看比比,第四关任务和第三关有什么关系?回到教室我们再研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实物:饼干
3、数学练习册
活动过程 :
一、集体活动
1、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魔术师,现在请魔术师为我们表演变魔术,好吗?
2、教师出示一根绳子。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绳子)多少根绳子?(一根)小朋友想学魔术师变魔术吗?
师:魔术师可以将一根绳子变成四根,你们信吗?
(1)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先将一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两根绳子变为四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说你是怎样变来的?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长?
3、教师示范圆形的四等分。
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材料纸,请幼儿示范。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4、幼儿操作,请幼儿探索各种图形的'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5、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用笔将图形四等分。
二、个别活动
师:请小朋友把练习册打开到43、44页。
师讲述操作要求:
1、下列每组图中的物品是四等分吗?把正确的圈起来。
2、将下列图形四等分,有几种方法?用笔画线。
三、活动评价
师:请做好的小朋友和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幼儿交流)
师:真会动脑筋,讲得真不错。
四、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课后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玩一玩《卖饼干》的游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学会分类记录"9"以内农庄里的农作物和动物数量,认识统计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教具:农庄动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统记表ppt。种子统计表1份;
2、学具:每人一份种子、动物记录单,动物统计表每小组一份,农家菜园记录、统计表作业单每人一份;4个篮子里装有白果、花生、蚕豆、黄豆种子(数量在9以内),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支,农庄小小统计员奖牌若干。每张桌上贴有水果标志2份。
活动过程:
一、农庄收种子,探索统计的方法
1、设置情景,"农庄里收获了许多种子,王爷爷不小心把种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做农庄小统计员帮助王爷爷把种子分一分,记一记。"
2、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出示种子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统计表。明确统计时要找到相应的`标志,在它对应的格子里记录数字。
3、师幼共同完成种子统计表。
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1、幼儿观看农庄小动物ppt,初次尝试记录小动物数量
2、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动物数量。
讨论:有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动物又快又对的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记录小动物。
小组商量,幼儿自主选择统计的小动物。
观看ppt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交流分享记录的方法
3、小组合作统计农庄里的小动物。
4、师幼共同检查每组统计情况。
三、独立完成蔬菜统计小统计员们,你能一个人独立的统计农庄里其它物品吗?那我们挑战一下吧!统计的又对又快、细心认真的小朋友活动后将颁发"农庄小统计员"奖牌。
1、幼儿观看农家菜园ppt。
2、教师提出比赛的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自主评价统计表四、颁发奖牌,结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理解挂历中年、月、星期、日的关系。
理解一年12个月大小月的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年月日》故事音频及插图;“12月房子”图片;《小拳头日历口诀》示范视频。
材料准备:挂历一本。
活动过程
播放故事音频及插图《年月日》,引导幼儿了解年、月、日的关系。
——年妈妈有几个孩子?
——她盖了几座房子,叫什么名字?
——最大的房子住了几个孩子?最小的.房子住了几个孩子?
出示挂历,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挂历。
1、教师先任意翻开挂历一个月份。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个月几周?一周有几天?
——这个月一共有几天?
2、教师一页一页翻阅挂历。
——一年有几个月?
——几个月30天?几个月31天?几个月28/29天?
小结:一年12个月中大月有31天(1、3、5、7、8、10、12月);小月有30天(4、6、9、11月);2月是平月,有28天或者29天。
出示图片“12月房子”,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月的规律。
——你认为每个月份的房子里分别应该是几天?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小结:我们从1月开始算大月,然后可以按“大—小—大—小”的规律推算大小月。但是有两个月是特殊的,一个是2月,2月是平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还有一个是8月,7、8月是连续两个大月。
播放示范视频《小拳头日历口诀》,帮助幼儿方便记忆大小月规律。
——老师这里有一个用小拳头记住大小月的诀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一起跟着视频来做一做。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认识日历,每天在日历上找一找今天的位置。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统计。
2、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之前幼儿已制作了工资表。
2、幼儿已有用木珠进行两数相加的初步体验。
材料准备:
木珠,雪花片,点卡,夹子,各种图片,纸,笔等。
贴有各组标记的黑板四块。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工资表。
“现在你们手里都拿着自己的工资表,那么谁愿意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工资表呢?”
“说说你做了什么事,得到了多少钱?”(提示介绍1、2件事即可。)
二、算算你一共赚了多少钱(个人统计):
1、“今天我要给你们发工资了。”
请幼儿算出自己所得工资的'总数。
“你们可以请放在旁边的工具们帮帮忙,算一算你到底能得到多少钱?”(简单介绍一下周围的辅助材料。)
2、幼儿自由取材,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算好的小朋友尝试其他的方法。
3、小结:
请先算好的幼儿(按小组)把答案贴在黑板上,并互相简单的检查得数。
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简单小结。
三、检查答案。
1、幼儿自由检查贴在黑板上的别人的答案。
2、小结:说说检查的结果。
四、发工资。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范例和自己的已有经验,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实物、图片或情景,初步学会仿编9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3、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9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1、图卡:红花,黄花,加法算式卡片。
2、教学挂图一张。
3、各种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老师说:"小朋友,告诉我,8可以分成2和几。"生答:"8可以分成2和6。"接着问:2加6等于几,生答。
二、激趣引入:出道题来考考你。
1、谈话交流,让小朋友帮助中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小明做了5朵红花,4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2、理解应用题的结构。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还问了什么问题?请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感知应用题的结构:要说一件事,2个数,还要问一个问题。
三、接龙游戏:大家来编题。
1、出示图片,老师讲事情,请幼儿提一个问题。
2、老师出示实物2支短铅笔,3支长铅笔,幼儿看着说一件事,并说出两个数,可由老师提问。
3、幼儿两人一组,一人编实物,一人提问。
三、操作活动:看题卡编应用题(题卡上有算式,还画有实物)1、教师引导,看题卡如:23=?编一道关于铅笔的应用题。
2、同桌的小朋友合作,看手中的题卡,一人说条件,一人问问题,然后交换提问。
3、幼儿反馈信息。
四、我编你算看图上不同的东西编出不同的加法应用题。幼儿两两结伴,一人编应用题,一人在横线上列算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3-29
幼儿园的大班数学教案02-0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2-0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01-24
有趣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01-31
幼儿园大班《6的加减》数学教案02-12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案(15篇)04-03
《文具》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03-07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03-05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荐】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