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评析学生习作。
开心提示:这一环节在教师修改以后再进行。
二、习作讲评
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习作者欣赏,教师加以点评,鼓励2对写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小节
学生自由交流这次习作的收获或一些好的建议,以完善今后的习作训练。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对生字的教学我是这样看的。
汉字的学习有好多种形态,比较常见的是音形义三缕胡子一把抓,读读音,辨辨形,书书空,强调一下笔顺,完了再理解下意思,组几个词,或者造两个句子。这是约定俗成的,大家这样做已经好久了,从没人质疑一下是否符合汉字的识写规律。以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法子就是大家思维形成定式的结果。其实,把眼界看得再宽些,汉字的.识写无时不在进行中。在朗读初期,汉字的音形义已经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痕迹,这时,音是最深刻的,形次之,义再次之。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数量的增加),汉字一遍又一遍在眼前出现,音由于掌握较易,形的记忆便逐渐成为主角,对于义,也由于阅读时对语言环境的熟悉而约略知道个大概。可以说,在反复阅读多遍后,许多的学生已然可以无师自通的识了不少生字。这种时候再来组织生字教学,怎么可能使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呢?并且,学生在这堂课掌握这些生字,看似默写出来了,实际上是一种“假相”不多久就会忘记。真正的汉字识写是在应用之中!汉字在学习之后如不加以反复应用,长久不见,它还会变成生字的。为什么冷僻字难写难记,那是因为你老是见不到它。为什么大家只要正常学习都会掌握3000左右常用字,那是因为你学习之后总在用它,看书,遇到它,读报,遇到它,走大街上看广告,也遇到它,就是看个电影字幕,也遇到它,这样久而久之,多难的字记不住啊?所以,汉字的真正掌握在你反复的运用,并不在于你课堂上如何费心机施巧法,而在于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多读,多看,多用,自然就记住了。
汉字的识写形态既然是多样的,那么小语课堂非要第一课时学习生字也就大可不必。读书时不是识字吗?一篇课文在各种问题牵引下,学生要在嘴里眼里过多少遍呢?这难道不是识字?非要正正规规的先音后形再来义才叫生字教学吗?一些结构较简单明晰,音节单一的字我看不必费力,大胆放给他们自学便是,抓住难写易错易混的字进行点明强化一下足够。我们真该在生字教学上学学古人。举个例子也许没有普识价值,但可以说明汉字识写的特点。《浮生六记》里的芸娘小时侯舅父口授《琵琶行》,她楞是凭记忆给记住了。后来她见到一本书中有此篇,就按照声音挨个认字,居然也识了字。后来渐渐学会吟诗填词,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句。要知道,那个时代可是不允许女子习文断字的啊。
学习汉字不应该“断章取义”,不能离开文本的大背景,集中音形义识写固然效率高,但如不加以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其效果不会好的。因此说,只要时机允许,随时随地就是汉字识写的时间。没必要限定在第一还是第几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进程:
1、课前部署
一、要求门生熟读课文,行使自己的'法子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用较快的速率读课文。
二、门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三、门生相互讲课文故事。
四、由门生举荐1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老师收拾。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二、浏览思索,商讨如下题目。
(一)1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mm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甚么差别?
(二)mm娃丽为何可以或许拿到跟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mm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以为谁更值得学习?
三、师生对话,商讨上述题目,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别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立异学习
运动要求:门生可以或许是非分明,晓得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有情感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领会她送信的艰苦。
二、与门生商讨两个话题:
(一)用自己的话赞颂娃丽。
(二)你身旁有像娃丽如许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日之后,你将怎么样向娃丽学习呢?
三、老师小结,收场学习运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和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学习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只、星”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学习过程
一、猜谜导入。
你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亲热地叫叫她的名字吧!)
指着:姑、娘,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都是女字旁)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多好看的棉花姑娘啊!可是,有一天她却变成了这个样子(出示幻灯片:生了蚜虫的棉花),你们想对棉花姑娘说什么?
2、小朋友们多关心棉花姑娘啊,她到底是生了什么病?有没有治好呢?赶快打开书137页,听老师来讲讲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
3、交流。(指名多个说,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蚜虫治病斑点啄木鸟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想要讲好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谁来说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姿势、不认识的字请教、难读的要多读、不添字不落字、注意停顿……)真能干,那赶快去读读吧!
2、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那么有没有碰到难读的句子呢?
(1) 第一自然段:生字多。这里有几句话?都难读吗?
第一句:指名读,读词语:蚜虫,谁记住了“蚜”字?
第二句:谁来读?注意停顿:盼望/(停顿)
读词卡:盼望(在哪儿见过“盼”?)
治病(谁见过这个字?)
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复出现的句子,你们会读了吗?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来帮忙吧!”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难读的句子会读了,重复出现的句子也会读了,把课文连起来读有问题吗?那就去读读吧,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会读得更好!
5、我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读课文,该请几个呢?(6,按照自然段)
6、下面我们来赛一赛,一排一排读,看看,哪一排的小朋友读得最好!
四、巩固生字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特别那,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啄、斑)
2、生字娃娃看见大家都认识他们了,心里特别高兴,就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词语跷跷板的游戏:跷跷板,在这里,一边高来一边低……
词语:姑姑、新娘、蚜虫、啄食、斑马、盼星星盼月亮)
3、生字娃娃还很调皮呢,躲在这些句子里面不出来!谁找到了,谁会读?
句子:(1)盼盼到家,安居乐业。
(2)我的小表弟盼盼把手张开,小鸟用嘴在他的手心啄了一下。
(3)啄木鸟是益虫,蚜虫是害虫。
(4)我终于把姑妈盼来了。
五、写字:只、星。
1、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写两个字:只、星
2、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上下结构)
3、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4、谁是小小书法家?请小朋友们把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六、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准备:字母卡片14张、插图幻灯片5张。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字母卡片z、c、S,整体认读音节卡片zi、ci、si。读一读后,说说它们各叫什么?(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说说什么叫整体认读音节?(直接读成一个音,不用拼读的音节。)
二、教学新课
1.教学z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女孩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zh。
告诉学生:zh的发音与织毛衣的“织”发一样的音,就是读得轻短些。
发音的部位和方法:翘起舌尖,抵住硬腭的前部,就是上牙床后面的部位,然后稍稍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然后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zh
看着图画说说zh像什么?(z像马扎,h像小椅子。)
告诉学生这个声母是z和h合成的,但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
2.教学c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男孩坐在椅子上喂小刺猬东西吃。)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ch。
告诉学生:ch的发音与吃东西的“吃”发一个音。就是读得轻短些。
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发音动作基本和zh相同,可是在舌尖稍稍放松的时候,要送气。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ch
看着图画说说ch像什么?(c像小刺猬的身体,h像小椅子。)
告诉学生,这个字母也是c和h合成的,要整体认记。
3.教学s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小狮子蹲在一把椅子下面。)图上的小狮子和椅子合起来形似sh。
(2)教读音:出示卡片sh
告诉学生:sh的发音与小狮子的“狮”发一样的音,就是读得轻短些。发音的部位和方法:翘起舌尖,靠近硬腭前部,让气从当中挤出来。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sh
看着图画说说sh像什么?(狮子的头和身体像s形,椅子似h,合在一起像sh)
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母是由哪两个字母合成的`。
4.教学zhi、chi、shi
(1)板书zhi、chi、shi告诉学生:它和zi、ci、si一样,也是整体认读音节。(2)练习读zhi、chi、shi的四声。三、指导书写1.告诉学生z占中格,h占上中格,写时把两个字母靠近些。让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2.用同样方法教学ch、sh。四、巩固练习1.抽读卡片:zh、zhi、ch、chi、sh、shi2.比较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带调练习读音节卡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和整体认读音节卡片。
2.抽读带调音节卡片。
3.指名书写zh、ch、sh。
二、教学新课r和ri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日光下幼芽茁壮成长。)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r。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模仿,“开火车”轮读。
发音的时候舌尖翘起来抵着上腭的最前部,当中留一条窄缝,嗓子用力发音,让气流和声音从窄缝中挤出来。
3.讲字形:板书r
看图说说像什么?(幼芽)
4.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r占中格,先写一竖,然后在竖的顶端往右写一弯笔。
5.教学ri
把r读得声音大些长些,就是整体认读音节ri,四声练习。
三、拼音练习
1.zh、ch、sh与a、e、u相拼练习,r和e、u相拼练习。
出示小黑板: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指名直呼音节练习。
2.练习直呼书上的音节。
3.练习三拼音节。
出示:zh—u—osh—u—o
要求学生在读音节时,摆好zh或sh的口形,u、o快速连续,一下子直呼出来。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4.看图读拼音。
出示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直呼图下音节:cī、zhu、zi
四、指导学生读课文。按顺序读,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疾步 开辟 颤抖 绝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出示地震图片,学生谈感受。面临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说挖了很长时间,而是把时间一一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儿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苦苦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救了一位什么样的儿子。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七岁的阿曼达不光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来自对父亲承诺的信赖。”)
(3)父亲的承诺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呢?(三次,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儿子对父亲的承诺深信不疑,再次说明了父子情深。)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 课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的很深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呢?(从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中体会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kějì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jiēbù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茂盛—茂密逼近—接近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光明—黑暗静寂—喧闹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本文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
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ngxìcànlànchàndòngmàoshèng
( )( )( )( )
zuòcháoshùshāoyìnjiēbùxiájìngjì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红霞( )的颜色( )地看着
( )的榕树( )的照耀( )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转述,知道怎么转述,使不同程度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2.培养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重难点
能清楚明白地转述,培养学生的转述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1.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在全体教师会上,学校布置了一项活动,你们想知
道是什么活动吗?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
教师转述: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养,下周学校将举办一次学生单项作品展示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拿己最满意的作品,如绘画、手抄报、征文、书法、手工制作等。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参加,请你们准备好自己的作品,本周五上交。
2.揭示课题。
从老师的谈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
刚才老师扮演了转述者的角色,像这样把别人说话的内容由我转告给你们,也就是把别人的话传达给另外的人,这就叫“转述”。(板书课题:转述)
(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巧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活动的.内部诱因。)
二、明确要求,引导交际
1.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转述,那么转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自由读课文,再动笔画一画。
2.学生汇报,随机板书。(板书:认真倾听,说清楚、说明白)
3.大家已经清楚转述的注意事项了,谁愿意试着把老师刚才转述的内容说一下?引导学生把活动内容说清楚、说明白。还要关注转述者态度是否自然大方,其他学生倾听是否认真。
(此环节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初步知道如何转述。接着把活动实践与指导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明确转述应注意的要点,并进行交际的实践训练。)
三、模拟情境,实际交际
(一)向同学转述活动通知:如果我班张磊同学因事没来上学,请向他转述这个通知。
1.实践训练。
小组合作,每组选派两人,一个人扮演张磊,一个人转述学校的通知,其他人认真倾听并进行。之后,组内再轮换一次进行转述实践。
2.选代表进行表演,全班学生集体评议。
出示要求:
(1)转述者要把通知内容说清楚,说明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2)张磊同学要认真倾听并做出回应。
在小组内转述实践时,要做到:与指导有机结合,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鼓励,如果交际双方表述不够清楚,要进行转换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交际中形成交际能力。
(时刻注意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的是交际双方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努力实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
(二)请同学向家人转述通知:如果张磊同学因病不能上学,我们打电话转述学校的通知,而接电话的却是张磊的家人,此时该怎么转述呢?
1.实践训练。
同桌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练习。
2.请同学与老师合作来表演,其他同学。(师生表演,可以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分别扮演张磊的妈妈、爸爸等不同角色,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
要点:引导学生从应对能力与礼貌用语上讲行。
(“交际性”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之一。对象不同,交际的语言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本课的课堂情景,做到了“一景多用”“一题多练”,提高了训练效率。)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转述的情况。
预设:妈妈有事让你转告爸爸;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转述家长要对老师说的话,等等。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组内转述。
3.根据时间情况请一两个小组汇报,注重相应的。
(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时间、空间,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提升,课外交际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引导)
2.师:要想把一件事情向别人转述清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把握好好转述的注意事项,并在生活中多锻炼,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3.作业:请同学们把今天的“通知”转述给家长,明天再把家长对此次活动的意见转述给老师。
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希望同学们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经常锻炼说话,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转述认真倾听
说清楚、说明白
态度自然大方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