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时间:2023-10-08 17:20:23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2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3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带给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会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明白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资料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资料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个性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状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好处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群众汇报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必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9

  正比例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户张家赵家李家周家刘家吴家

  水费(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吨)681410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1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2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2)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3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3-07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4-3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05-01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通用17篇)03-22

正比例教学反思03-14

数学六年级教案02-06

数学的六年级教案12-30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02-02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