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1 10:54:1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教学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三、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四、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五、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作业:

  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分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的小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前准备

  课件;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⒈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⒉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⒊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⒉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⒊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⒋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⒌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⒍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三、识记生字

  ⒈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 zhēn xī sūn jué ròu

  博物馆 珍稀 公孙树 灭绝 食肉

  xún shǐ lín hé quē fá

  中华鲟 历史 硬鳞 核桃 缺乏

  ⒉出示生字卡片。

  ⒊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四、指导写字

  ⒈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⒉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⑴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⑵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⑶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⒋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⒈抽读生字卡片。

  ⒉读文

  二、整体感知

  ⒈播放课件,在优美、活泼的音乐声中,一棵枝叶茂密的银杏树出现在屏幕上,随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⑶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⒉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⒊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⑴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⑵播放课件: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尾中华鲟惬意地在江河里游动。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边介绍中华鲟

  三、熟读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活化石可以帮助现代的人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的信息呢?

  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对有关的语句做上记号。

  交流:此环节须达到以下目标:

  ⑴对相关语段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能通过语言文字提炼信息:

  银杏树——古生物、珍贵、生长慢(这里要学生理解公孙数名字的由来)叶子像小扇子。(观察图片)

  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动物。

  中华鲟——古生物、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大、重、怪、少。

  ⑶通过观察以上的文字,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依次说一句心理话。

  关键词:1珍贵 2稀有 3保护 4缺乏

  学生依次可能出现的语言为:

  ①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真是珍贵呀!

  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稀有的古生物。

  ③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④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如果缺乏保护,它们就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这里教师可以随机拓展有关恐龙灭绝的文字。)

  此环节意在让孩子理解本文出现的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增强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⑷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五、课后练习

  ⒈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⒉扩展练习

  一本本 一座座 一朵朵

  一双双 一位位 一辆辆

  六、实践活动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在学生折纸与涂色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教师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教师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中,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折纸(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 - +

  生总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用分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并观察两个分数表示的部分是否相同。

  生:上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用和表示,和表示的部分相同,但是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

  师:是的,我们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既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与方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预设

  生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生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获取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本片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创造了问题条件。

  2.探究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先以+为例进行研究。

  (1)学生独立探究。

  师:先来估计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再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汇报)

  师:计算+。

  教师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算一算。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方法一:运用画图法计算。

  学生汇报画图计算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将再次平均分成两份的意义。

  方法二:运用通分法计算。

  +=+=

  汇报过程中师生展开交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通分后分母相同了,分数单位也就相同了,就能直接相加了,向学生适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检查: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一、朗读句子、想象说话,了解海马奇特的育儿方式,感受海马爸爸妈妈对海马的爱。

  1、启发谈话,引发思考。

  “小海马生下来时的样子和长大了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真奇怪!读了课文,你还觉得海马这种动物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2、朗读句子,学习新部首。

  (1)出示、朗读句子。

  “妈妈亲一亲,把我抱给爸爸。爸爸亲一亲,把我抱进他的口袋。”“爸爸的口袋像摇篮,又暖和,又舒服。”

  (2)学习生字:“亲”“给”。

  (3)朗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

  3、说话练习,了解海马爸爸的育儿经过。

  (1)说话训练:“读了句子,你觉得小海马的生活怎样?”

  (2)利用多媒体,介绍海马爸爸的育儿经过。

  4、创设语境、情境,渲染氛围,启发联想,感受亲情。

  (1)多媒体展示。

  ①图像背景:海马随海波一起一伏的图象和轻柔的.乐曲。

  ②语言引导:“海马爸爸的口袋是小海马成长的家。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不用担心大海中的风暴,也不必担心凶猛的鱼类的攻击,可安全了!瞧,海马爸爸的身子随着大海的波涛一起一伏,就像摇篮。不一会儿,小海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做起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它会梦见什么?”

  (2)根据句式,小组讨论。

  “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

  (3)交流,评价。

  5、小结。

  二、指导读好问句,巩固词语,描写生字。

  1、正确朗读问句。

  (1)出示问句,指导朗读。

  “你知道海马小时侯长什么样吗?”

  “小海马是在爸爸的口袋里长大的吗?”

  (2)根据问句,联系课文内容,同桌一问一答。

  2、巩固词语。“小海马的泡泡梦”

  3、根据笔顺框,描写“抱、身、体、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园教案02-04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热门】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