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平平的家乡
a.谁来交流?你去了谁的家乡?请你先把他读一读b.哪些小朋友也喜欢的,站起来一起读一读c.读了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交流(我知道了平平的家乡在平原、我知道了平原很平坦也很宽广-------书上用了那么平坦、那么宽广写出了平原的美丽,你能不能读好他呢?随机指导读好第2句话(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我知道了那个小女孩就是平平-----是呀,看平平怎样?(开心、高兴)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学生说
谁也能高兴的读读这句话)
b.随机指导第3句(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
c.颜色真美呀!谁能美美的读一读
二、青青的家乡
京京的家乡其他小朋友你去了谁的家乡呢?知道了什么呢?快来说说吧!学生交流并读读有关句子
1、城市哪些小朋友也喜欢,站起来读读吧!你们知道了什么呢?重点指导读好第2句话
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公园。城市里也很美,京京也画不下,他也想请你来说说,还有哪些景色?随机出示图片让我们也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2、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小。青青的家乡还没去呢,哪些小朋友去了呢?快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吧?重点指导读好第2句话
一眼望不到边草长的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草原景色很美很美,青青画不下,她拍了几张照片,让彭老师带来了,随机出示蒙古包
骆驼青青家乡美吗?请你自己喜欢的形式美美的读读吧![我有意识的增设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等环节,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将全面、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基础之上,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课堂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 齐读平平、青青、京京的家乡
小伙伴的家乡多美呀!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这个环节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四、指导背诵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的家乡,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一背指名背
同桌互相背[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自由说话,自由读,尽情表达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说话中进一步明白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五、拓展训练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
涛涛 山山 平平青青京京这些小朋友通过画家乡,夸家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小朋友,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呢?学生自由说
(1)我们的家乡也很美,彭老师知道小朋友在美术课上也把他画下来了。
(2)为了让同学们知道我们自己的家乡很美,我们来做一回导游,学着这五位小朋友的样子把家乡介绍一下吧!
(3)学生自由介绍、指名上台说。
(4)课文中小朋友的家乡很美,我们小朋友的家乡也很美,希望我们小朋友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5)听歌曲[新课程,新理念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让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再现生活中和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以听说读写为手段,丰富课文内容,感受盎然的情趣,启动创造,促进儿童创造性地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画家乡大山大海 平原城市 我的草原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根据画面配音。
2、创设情境,自主感悟,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
3、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设计理念:
1、以“称赞”为基点,自主感悟“称赞”的神奇魅力,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课中学生也在不断地获得“称赞”,体验快乐。
2、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情境中为画面配音,内化语言,升华情感。
3、寻求“称赞”与“鲜花”的相通点,让“称赞花”绽放在课堂中,绽放在生活中,美丽自己(他人)的人生。
课前准备:头饰、实物(苹果)、课件。
课前谈话:听音乐《金孔雀》,学生边歌边舞。
预设过程:
二、欣赏“称赞”语,导入“称赞”。
1、配乐欣赏“称赞”语。
你真棒!
你真能干!
你真会观察!
读得流利极了!
你的声音太好听了!
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
(2) 小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屏幕上的话儿,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叹号;都是夸奖、表扬别人的话)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称赞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他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
(3) 下面我请6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些称赞别人的话儿。学生依次读句子,读得好老师送小花。(你读得真好,送你一朵小花;声音真响亮,也送你一朵)
(4) 我们一起读一读。
2、 昨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认识了两个可爱的小动物,那是——小刺猬、小獾。他们赢得称赞了吗,那么是谁称赞谁呢?
三、 欣赏故事,整体感受。
1、 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85页,昨天我们已经读过这个有趣的故事了,我相信今天会读得更正确,更流利。下面请三位小朋友合作读故事,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小刺猬的话,一生读小獾的话。
2、 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静静地想。
3、 交流:他们获得称赞了吗?谁称赞谁?
相机板书:
刺猬————————小獾
(对!他们是相互称赞。你听得真仔细!送你一朵美丽的花)
四、 朗读感悟,体会“称赞”。
导:小刺猬、小獾是怎样相互称赞的呢?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找找他们相互称赞的话。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谁来读一读他们相互称赞的话?
相机出示:
●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3、 朗读感悟第一句。
出示: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獾,男生当小刺猬,也来称赞称赞我。读
(3)故做惊喜状,“真的吗?”小獾——高兴极了。小獾此时非常(惊喜、高兴……)齐读。
①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再自由读读1——4段,想象说话。(小獾已经做了三个小板凳,但是很粗糙,看!一边高一边低,他觉得不满意,有点灰心,泄气。他听到小刺猬的称赞,高兴极了!
②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值得称赞吗?
(用上“虽然……但是……)说话。
4、这是发生在清晨的事儿,让我们拿起书本齐读1——4自然段。
5、引读(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小獾非常感谢小刺猬,他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送给小獾,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称赞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6、朗读感悟第二句。
出示: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1)师拿出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让生闻。你闻一闻,怎么样?(很香)你呢?(香极了)这就是小刺猬采的苹果。
(2)指导朗读。小獾怎么夸的?
指名读(我似乎闻到苹果的香味了,能再香一点吗?)——指名读(我闻到了,苹果真香!)——范读强调“从来”(我也想让你们闻闻苹果的香味)——齐读(让听课的老师也来闻一闻,哇!整个教室都香了。)
7、说话练习。小朋友,刺猬称赞小獾,小獾称赞刺猬,他们相处得多么和谐,多么愉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齐读。看哪个小朋友能用自己的话说了!
出示:
小刺猬称赞小獾。
小獾称赞小刺猬。
(你真会说话!送你红花。你的话说得又清楚又流利,花儿给你,我的一点心意!)
五、教学流程
1、 相互欣赏,相互称赞,从小刺猬的表情和动作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出示第四幅图)
2、 “称赞”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之间的相互称赞给双方带来了什么?读读5——10自然段。找一找称赞给他们带来神奇力量的句子。
3、 交流:
●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 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4、 自主朗读感悟两句话。
(1) 同桌互读欣赏两句话。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 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①第一句:小刺猬的称赞给小獾带来了自信。有了自信,小獾会努力做好小板凳。后来小獾不仅会做小板凳,还会做椅子,这是多大的进步!这都是称赞带来的。
指导朗读:指同桌读(生称赞,你愿意把小花送给他吗?)——小组读(生夸)——小组读(生夸)——齐读。
还有什么不懂的?
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小獾见小刺猬来了,高兴地迎上去。还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表表自己的心意。
②第二句:小刺猬听了小獾真诚的话语,也表示感谢,连忙————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小刺猬也高兴极了——
读懂了什么?(小刺猬从清晨出去采果子——傍晚才回来,肯定很累很累,腿也酸了,脚也疼了。刺猬听了小獾的话,一点也不累了,这是好心情带来的神奇效果。)
还有什么不懂的?(消除、疲劳)
指名读——齐读。(送红花)
5、 这是傍晚发生的感人的一幕,让我们拿起书本细细地品一品,回味回味。(傍晚——)齐读。
五积累语言,做配音游戏。
1、 老师根据课文制作了一部动画片,想看吗?不过动画片没有声音,哎,真可惜!你能不能给他配配音?不急不急,要配好音一定得记记配音词,而且要念得好听。注意你要演哪个角色就记记哪个角色的话。
2、 记配音词。
3、 四人小组根据动画配音。三人配音,一人评价。
4、 推荐一组表演配音游戏。(送上四朵小花)
六、拓展
看,多美丽的称赞花呀!花儿在刺猬与小獾中间开放,也在我们之间开放。让他美丽我们的生活,美丽我们的人生吧!我愿意把称
赞花送给你,送给所有的人,你愿意吗?愿意的上来贴吧!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一起唱一唱。
出示儿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4、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 学内 容
识 字 6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 学目 标
1、巩固词语,诵读韵文。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重 点难 点
诵读韵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语。
2、 读韵文。
⑴ 小组读。
⑵ 开火车读
3齐读,再练习背诵。
二、指导诵读
1、 这些城市建筑我们都认识了,它们组合在一起,多美呀!请同学介绍一种美丽的城市建筑,说出美丽在哪?
2、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
3、 老师也想读一遍(范读)
4、 听老师读。给老师读的情况作评价。
5、 师:老师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把词语在脑海里想象成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多美多有趣呀!小朋友也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自己轻声试试。
6、 轻声试读。请学生读,相互评议,齐读
三、扩展练习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大城市有了了解,你想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吗?怎样介绍呢,我们先来练一练,如果用上黑板上的`句子就更好了。小黑板出示:大城市里有( )( ), 有( )( ),还有( )( )。
2.如果你是徐州市市长,你打算在徐州建造什么?为什么?
3做游戏“小导游”.请同学轮流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城市新风貌,评选出“最佳小导游”
四、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按笔顺在书中描红。
注意“车”的笔顺。
认识新笔画:横撇弯钩,指导写。
2、书写有困难的字提出来请老师帮助,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注意。
指导写字:厅,第一笔是横
乐,第一笔是撇
3、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作 业实 践活 动
必做:读词串,写生字。
选做:
⑴画一幅大城市的风景画。
⑵把大城市的建筑设施介绍给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识 字 6
泉 乐 厅 林 阴 车 交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中、说中,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情感交流,进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年的快乐,体验新年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快乐地读题目: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高兴)快乐地喊—(学生读:新年来了)
2.教师引导学生谈话:过新年,是大家盼望的节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家是怎么过新年的,在说中体会过新年的快乐)
3.导入新课:是呀,新年里大人们欢喜,孩子们欢喜,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家家户户的门、窗户都亮起来了。请同学们带着着份快乐自由的心情读一读诗歌《新年来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字音:“槌”是卷舌音;“恼”的声母是“n”
字形:“槌”是左右结构,笔画也比较多,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收紧笔画;“恼”和心情有关系,部首是“”,注意和“脑”区别开。
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5.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教师示范读,其他倾听。
2.教师指名反馈: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地说一说)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指导学生抓住排比句式,有感情地朗读。
4 .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如:她穿着五彩的春装,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她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他们换上了新装;她梳理着细细的长发,用自己甘甜的雨露滋润万物……
5.教师小结: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呀!新年会唱歌、跳舞,她用自己的欢乐感染了我们,让欢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递。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创设画面以及语言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奠定感情的基础,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胆说一说,在说中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体会新年所带来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拓展阅读,积累诗歌。
教具准备
1.生字词与卡片
2.反映新年景象的照片以及鞭炮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教师导言:同学们,万紫千红的春天装扮了我们的世界,送来了新年的爆竹声,你们听—(教师播放鞭炮声录音)新年里,,到处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每个人新的一年又会做何打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设个。
二、学习诗歌第二节,体会新年的热闹。
1.指名读诗歌第二节,其他同学倾听,想象画面。
2.指名反馈: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彩灯,人们欢庆新年,打起了鼓、跳起了舞)
3.教师展示体现新年新气象的'照片,导:虽然新年的景象年年见,但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忍不住又想去看一看。
4.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与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二节。(读出新年的热闹和欢腾)
三、继续学习诗歌,提升主题。
教师导:同学们,新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和热闹,它还带给我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第三到四小节。
(一)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诗歌。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和同学讨论。
2.和同学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想一想自己的新年打算是什么。
(二)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不理解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进行调控。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诗句)
(1)“让小伙伴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①这里的“火种”指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理解小伙伴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
②指名说说:你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③教师小结:只要有希望就会奋斗不息,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力量。所以说,只要小伙伴们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学生接读: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④知道学生充满憧憬地、坚定地读这一节诗歌。
(2)“昨天的那些烦恼,今天早已忘掉,新年在每一只小耳朵边说的悄悄话,大家都能猜到!”
①“昨天的那些烦恼”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一说)
②教师导:新年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优缺点以及秘密,他会在大家的耳边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鼓励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地求进步等)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静一静。听,新年也在你们的耳边说悄悄话呢。
④教师入境地随机问:新年和你说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说一说)
(3)“去年我们没有虚度,所以脸不羞红心不焦。”
①指名说说“虚度”的意思。
②指名说说去年你没有虚度,你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进一步理解没有虚度的意思)
③教师启发:同学们,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没有虚度时光,去年我们长了知识,学了本领。今年,你们又有什么打算呢?(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诗歌,总结升华。
(1)教师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是新的开始,你们都有自己新年的蓝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你们心中的新年蓝图呢?请大家一起朗读诗歌最后一节,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指名反馈:怎么做?诗句中有一个词语进行了概括。(紧紧拥抱)
(3)指名说说对“紧紧拥抱”的理解。(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满怀激情地、鼓励地)
(5)教师小结:是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去创造,你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并大胆地设想未来,在说和想象中不断地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为新年的成长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日历为我们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你们做好了迎接新的每一天的准备了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把自己的新年希望写成一首小诗。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8 新年来了
快乐 热闹 希望 美好
……
(珍惜时间 拥抱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登山>,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把语文学习必备的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编入了教材,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序列。笔者就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个人想法。
一、习惯的界定和形成
何谓习惯呢?从字面上讲,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48页)就个人而言,习惯乃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
哲学家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有两种,一是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内隐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辩证统一。因此,习惯应包括可闻、可见的外在行为,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的相对不变的内在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的与问题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和经验(即相似块),然后再通过具体有序的操作来解决。所以,好的习惯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指导和支配下,经过反复历练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操作技能的自动再现。这其中,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以及定型的操作技能内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入手。
先说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问题。列宁说过: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认为:思维规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建构、储存起来的相似块,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问题求解的。人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相似论》曾明确指出:一般说来,应从事物的两个主要关系去认识和掌握它的本质:一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相似过程去认识它;一个是从宏观相似现象与微观结构相似关系来认识它。(以上请参阅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和第21页)总之,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要从研究存在与思维之间的相似性入手,要符合自然之道。
接下来说说操作技能的建构问题。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是由外界信息刺激和神经冲动引发的,是一种通过大脑的高级神经控制和运动神经支配若干肌群协调收缩而进行的有目的、合乎内外要求、有正常次序的运动,是一种思维模式支配下的生理反应。张光鉴先生在提交给思维科学第111次北京香山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能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就能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以上。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运动员为什么要对弹奏的乐曲、舞蹈动作、运动项目中的各种动作要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获得快速反应的能力的重要原因。关于此,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不会例外,他们都需要从小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阅读、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没有熟怎能生巧呢?没有长期艰苦的锻炼,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非凡的直觉顿悟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是一个由外显转化为内隐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人们为了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要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创造。在最初阶段,由于需要调用的信息量比较大,处理的时间长,必然会导致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但经过了无数次的相似重复,大脑就会产生易化和募集效应,就会使外显认知操作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快速反应通道,使反应的过程定型化、自动化、快捷化。章太炎先生说: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偶有所得不可以为智,犹要自视若愚,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有成。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习和愚三次,智三次都是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学始有成则是说习惯养成后的结果。可以设想:当诸多好的快速反应通道集于一身的时候,此人也就学始有成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了。
二、习惯的特性和养成
明白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现代教育理论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
笔者一直认为: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说话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是他们认真、仔细地考虑了如何组织主、谓、宾语的结果;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道理上的偶发事件时,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快速反应的直觉。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许多语文学习的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甚至是半途而废。
第二,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遗误终身的坏习惯。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的滋生。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其实,人人都有本能的嗜欲和惰性,而许多有害身心、遗患无穷的事恰恰能够满足人一时的嗜欲,迎合人的惰性。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相反,许多可以受用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能迎合人的惰性,不可能自然形成,往往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本能的嗜欲,克服、战胜天生的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的约束,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我们说,人既有个体的本性(个性),又有类的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意识,那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族有族风,班有班风,校有校风,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气,营造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固本培元。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我们所说的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王尔德指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对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他说:
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目标恰是通过这些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请参见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03页)
三、教学建议
最后,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操作的问题。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勤;第二是主动识字。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比如勤一项,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你看,不论是什么样的字典,也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检字法,它首先是将数以万计的字(现象)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按照偏旁部首、或按照音序、或按笔画数量、或按照字形特征)进行分类;其次是从微观结构上对每一个字进行单元或层次(比如字形、注音、释义等)的分析;最后是以举例的方式,在分类分析之后,将其进行综合优化,以便于使用者迁移运用,解决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字典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编写者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过程。教学的第二步是要解决怎样查,即形成操作技能的问题。关于这一步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个与实际的阅读高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字典这位不开口老师的功能和魅力,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学会的道理。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正如陆放翁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勤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至于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同而小异,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