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

时间:2023-10-17 07:29:47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   DNA

  分子量104   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2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

  (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

  学习目标:

  1.减数的概念和意义

  2.图示说明细胞减数的过程

  3.细胞减数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4.比较细胞的减数和有丝、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细胞的减数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教材梳理]

  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细胞的减数分裂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三、生殖细胞的形成

  1.精子的形成

  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分裂。

  2.卵细胞的形成

  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卵巢中。

  一、减数分裂过程相关概念辨析

  1.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染色体。

  提示:

  ①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什么是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四分体。

  提示:

  ①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已形成。

  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和2构成一个四分体,3和4构成一个四分体。

  (3)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

  ①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粒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a和a′、b和b′、c和c′、d和d′。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2.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举例说明。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

  (1)不一定。如人的X和Y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但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

  (2)不一定。如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但由于来源相同,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一般称为相同染色体。

  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联会吗?

  提示:不一定。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分裂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3、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形态大小一一对应两两相同。

  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相同吗?

  提示:数目相同,形态结构不同。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5、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说明原因。

  提示:两种类型。原因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试从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角度,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

  提示:

  Ⅰ.行为变化:

  ①染色体复制;

  ②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Ⅱ.数目变化: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均为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但极体分裂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

  (3)试从产生部位、是否变形、产生细胞数目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填写下表。

  提示:分裂卵巢变形不变形

  2.试依据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分析,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1)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数为2N,核DNA分子数为2C,填表分析它们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数目变化。

  提示:2N2NNN→2NN2C→4C4C4C2CC

  (2)依据上表数目变化,尝试在坐标中画出染色体数、核DNA数目变化曲线。

  提示:

  3.连线(把细胞分裂图像与所对应的时期用线连接起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5

  一、细胞分裂图像鉴别

  1.常见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分裂图像(以2N=4为例)比较

  时期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且有联会和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中期

  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开,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2.鉴别图像的常用方法

  (1)前期的鉴别: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及联会、四分体现象。

  (2)中期的鉴别

  (3)后期的鉴别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的`变化

  1.变化曲线

  2.曲线分析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不是完全平行的,因为复制后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DNA分子含量已加倍。

  (2)在间期DNA复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之后(FH和fh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1。

  (3)在间期完成DNA复制之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之前(CF和cf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2。

  (4)BC(bc)段表示间期DNA(染色体)的复制,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

  (5)DE(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6)ff′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含量不变。

  (7)H(h)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分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1-04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0篇)06-24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0篇06-24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2篇)12-08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2篇12-07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1篇11-05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1篇)11-06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集锦12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