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学生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季节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学生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课文具有以下特色:
(1)抓住特征,绘色绘形。作者抓住秋天季节里天空里的白云的形状特点,以及农田里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点,绘形绘色。
(2)情景交融,语言细腻。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备,真切细腻。写秋景处处关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喜悦;写秋游处处涉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丝丝入扣。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意境优美生动。
(3)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排比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简约灵动,富有韵律,适合学生感情诵读。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学生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朗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法
我们地处四季分明的江南,学生对秋景本身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也了解秋天景色及天气的特点,因此我选用一些典型图片再现秋色,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快地走进文本,欣赏美丽的秋景,感悟快乐的心情。
2、以读代讲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让学生通过多种读的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以受到美的熏陶。
3、拓展训练法
陶行知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如果将知识的传授仅限于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篇课文文辞优美,语句凝练,并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这篇课文中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且由词到句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渐渐” 、“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学生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季节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美读课文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季节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流利正确地说话。
四、教学过程
第一段
1、看图,用几个学过的成语形容一下你所看到或者你能联想到的成语
(相机出示“金风送爽”“凉”)
2、读第一句。指导朗读“渐渐”
3、在秋色宜人的季节里,最适合去哪里游玩呢?(出示词语“郊外”)
4、什么是郊外,看图说说你的理解。(城市外面的地方)
5、读第一段
第二段
1、看图,郊外的天空是怎样的?
除了可以用蓝蓝的,还能用什么词语来表示很蓝很蓝?(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在于让学生积累词汇。)师:是呀,秋天的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所以我们一眼望出去都望不到边了!谁能用一个词来说明天空的大和无边。指导朗读“一望无边”,让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天空的广阔。
在读的基础上提问:课文用“一望无边”这个词写出了天的广阔,你们能不能换个词也能表示天的大呢?然后把这两个词换到句子中去读读。(生读)
一望无边可以用来说天空,还可以说什么也是一望无边的呢?不光要说出什么一望无边,还要说出怎样的什么一望无边。
(出示小练习题)
师:说得真好!蓝蓝的天空有什么呢?白云又是怎样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是怎么写的。(生读句子)我重点抓住“一望无边和多变的白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品读、赛读来感受秋天天空的美。
师:为什么这儿用的是“有时···有时···”呢?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白云还有更多的变化呢,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看谁变得又快又多,好吗?
出示: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
(设计意图:课文文字优美,并且能够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抓住“一望无边”、“有的···有的···有的···”、“有时···有时···有时···”进行说话训练,让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想象表达出来,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白云, 你怎样来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秋天的天空是这样美,让我们把目光望向远处的农田,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
第三段
1、我们在练习一上面有一首关于秋天季节的儿歌,还记得吗?一起来背一背秋天的庄稼这一段。《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
2、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田野里是否真的像儿歌里写的这样呢?看图自读这一段。
生: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里的颜色都很美,你找出了几种颜色?(黄、红、白)
出示相应美图。
3、师:秋天的田野真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稻子( )了,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黄?(黄澄澄、金灿灿、黄灿灿等);高粱( )了,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红?(红彤彤,火红火红);棉花( )了,可以怎样来形容?(雪白雪白,白花花)。
4、完成填空练习
(设计意图: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图,课文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但是其中的韵味却无穷。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的拓展训练,既丰富了自己的词汇,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5、我们儿歌里是怎样来形容这几样庄稼的?
稻子笑弯了腰,高粱乐红了脸,棉花朵朵白。
我们把这几句话换到课文里来看看。
6、师:欣赏完色彩斑斓的农田,再到果园去瞧瞧,看看那里是什么景象?
出示小练习
过渡:欣赏完了秋天的美景,我们也该坐下来休息、玩耍一会了。在这样迷人的大自然中,学生们都在做什么呢?
第四段
1、看图,他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呀?
2、出示课文,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
读一读右边的词语,读出不同的语气(选择喜欢的词语读一读)
再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拓展:
师:说得真好!相信下面几句也难不倒你们。出示小练习
4、今天我们领略了美丽的秋色,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秋游,请大家拿起语文书用你们最好听的声音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15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独体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前两天,同学们在学生字的时候,老师发现大家很聪明,有的生字不用教,很快就记住了。像洋芽(板书),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很多这类字。它们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其中的奥秘,掌握这个决窍,能学会更多的字。
二、揭示课题读下面的字,并组一个词语。 马 木 虫 下 土 或 牙 鸟 巴 户 方 门
三、出示每一组字词句
1.指名读独体字女马,再齐读。
2.认一认女组词识记。
3.教学妈(妈妈)。注意后一个妈读轻声。指句领读,读准生字和词语。 说说:妈妈的'妈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部分各表示什么?(女字旁表示妈妈是女的,即字义;马表示妈的读音。)马和妈的读音有差别吗? 读第一组字词句。记住女、妈两个字。 句子里还有要求学会的字,我们放在下节课学习。
四、出示第二组字词句。
1.读一读,认识寸是一种长度单位,用手比示它的长度。说明很短小。村子是农民聚集居住地方。
2.说说村子的村怎样记。
3.读读第二组字词句。注意村子的子读轻声。
4.小结。 总结每组字的学习步骤:先认一认独体字,再想一想合体字跟两个独体字的联系,最后读一读词和句子,记住合体字(形声字)的意思和用法。(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步骤,提示学法。)
五、用以上方法自学其余6组字
六、检查自学情况
按教材顺序,一组一组进行。 重点指导最后一组:
(1)认识耳,用组词了解字义(耳朵、耳机)。
(2)认识闻,耳表示闻的意思,即听到。门和闻读音相近,表示字音。
2.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做法:
(1)把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字卡发给学生;
(2)拿合体字卡片的一位同学上台呼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关独体字卡片的两位同学上台答应:你的朋友这里。按顺序站好。
(3)依序领读、组词。
七、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4个独体字(女、寸、父、耳)的笔顺与写法。
女:第三横长些,做偏旁时横不出头。
父:先撇后捺,做偏旁时写扁些。
八、课堂练习:抄写这节课学的12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读拼音写词。(略) 先各自在作业 本上写出( )里的字,再集体订正。
二、自学生字新词
根据书后生字表和词语表列出的生字和词语,进行自学。(在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了解需帮助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认读生字新词。(注意粗体字的读音) 长城 雄伟 母亲 鱼缸 电脑 小可 乌鸦 一束 北边 盖
3.朗读句子。 重点指导长句子中的适当停顿。如: 我每天都观察鱼缸里的小虾。
四、识字写字指导
指导。
母:指导笔顺,笔画书写。口头组词训练(母鸡、祖母、父母)。
北:指导笔顺,笔画书写。口头组词训练(北边、北京、北风 )。
乌:与鸟区分字形。乌,黑的意思。没有点,好像眼被蒙住了,黑乎乎的一片。
2.写一写。课后练习2剩下的字。提示学生认真观察范字。
五、巩固练习
1.朗读句子(先指句读,再齐读。)
2.用生字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玲玲心情情感的变化,以及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
(一)、复习生字
1、 师:首先请同学们复习一遍我们上节课所学过的生字。
2、(1)CAI出示生字:
(指名读,每人读一排;齐读,每组词读两遍)
(二)、写生字
1、师: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么多的生字中,有谁发现了哪一组词非常特别,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快?
(学生汇报)。
2、对了,看这两个字“脑筋”,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
3、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大家一起交流。
a、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左窄右宽、上宽下窄)
b、两个“月”字不一样;
师评价: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
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舒老师把这两个字示范一遍,也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时一定要让学生说笔画顺序)
5、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自己写一写,那好,请把你们的书轻轻地翻开到第118页,照老师刚才的样子,把“脑筋”漂漂亮亮地送到田字格里去。同时在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哦!
6、展示与评价
a、谁愿意把自己刚才写的字与大家分享呀?
b、师生评价(2名学生)
7、小结:
看到大家刚才那么认真的写字,老师相信你们在写的时候也一定动了脑筋!
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提问设疑
昨天同学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汇报)
说得可真好,我们表扬他“顶呱呱”。
2、师小结:
玲玲在这篇课文里一共画了两次画,(CAI出示两张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图是第一次画的,哪幅图师是第二次画的.呢?
3、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画,玲玲要画两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4、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并且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
(二)、学习第一幅图
1、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你们找到了吗?
(指名读1,女孩子读1)CAI出示第一自然段
此时,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满意)
玲玲为什么满意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她的画?(CAI出示玲玲的画)
5、好吧,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
6、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很——满意。
板书:满意
7、 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赶快在这一段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铅笔把它画出来。
A、CAI(端详)点红色 。
B、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
C、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
D、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呀?老师演示。生回答。
E、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玲玲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F、现在我们全班同G、学都来当玲玲,H、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8、谁能读好这句话?
9、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10、过渡:
玲玲的画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画第二次呢?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4-8自然段。其他同学请想一想:为什么玲玲还要画第二次呢?
(三)、学习第二幅图
1、谢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其他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真可惜,正当玲玲准备收拾东西睡觉的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板书:哇地哭了)
3、这时,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些什么?
4、怎么办?(指名回答)
(哦,原来是爸爸提醒了玲玲,说了什么呢?“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5、玲玲后来又画了些什么?
(1)、CAI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2)、所以,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满意地——笑了。
(板书:满意地笑了)
6、现在请全班同学也带着满意地心情,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吧。(CAI出示8自然段)
(四)、比较两种不同的心情
1、CAI出示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
2、比较两个“满意”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3、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
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五)、感悟、体会爸爸的话
1、看到了玲玲满意地笑容,这时爸爸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2)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同学们,坏事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事情?(板书:坏事)
好事又指什么事情呢?(板书:好事)
坏
事为什么能变成好事呢?是因为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4、所以,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请你动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5、齐读这句话。
拓展训练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能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形呢?
2、老师这有几个例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将它们变成好事。
A、当你不小心把墨水搞到墙上去的时候,你会?
B、当你看到快要丢弃的废塑料瓶时,你会?
小结:
你们真会动脑筋,所以,同学们,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也像玲玲那样积极开动脑筋,有时候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十三个生字,认识五个生字。
2、能够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弱小,做个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做一个关爱弱小者、有同情心的孩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及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弱小、做个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懂得关心弱小、做个有爱心的孩子。、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词卡片、五星[奖品]
教学方法: 赏识、谈话、质疑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范读。生标出自然段。
2、生自由读课文,将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错音。
4、小组中选出读的好的.同学读给全班听。
5、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三、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同学读并联想课文中的句子(以五星为鼓励)。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生字。(注:其中用红色笔标出的笔顺让生说明。)
四、读悟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过小鸡吗?你亲手喂过它吗?
2、出示小黄鸡图。
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养了一只小鸡,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3、齐读课题:8小黄鸡的故事(板书)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读课文,生标出自然段。(同学们都认真听着,看老师有没有错)
2、自由读课文,将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3、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错字音。后选出读的好的同学读给全班听(以小五星为奖励)。
4、刚才,同学们读得都不错!(读的最好的同学奖励两颗小五星,其余同学奖一颗)现在,咱们不大声读了——默读。(一边读一边画生字)
三、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并说明与课文相关的那一部分内容。
2、咱们看小黑板上的生字:为什么有红色的笔顺呢?
3、指名读生字(中等生、后进生。读不好的请同学帮助)
四、读悟结合。
1、指导朗读,认真体会人物心情,并说出不同的语气。
2、谁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鸡呢?(这是一只瞎了眼的小鸡,妈妈说它长不大)
那它死了吗?(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黄鸡不仅没有死,还长成了大母鸡,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老师?”……“所以说这是谁的功劳?”(梅梅)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读第八段(分角色读、男女生互相读)。
4、梅梅细心地照顾了小黄鸡,小黄鸡喜欢梅梅吗?(喜欢。小黄鸡还高兴地向梅梅报喜呢!)那你呢?
喜欢她什么?……
5、用自己的话夸夸梅梅。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我们是不是
得向梅梅学习呀?那学习她什么呢?…………
板书设计:
8 小黄鸡的故事
故事 伤心 下班 举着 做梦 怀里
鸡蛋 心疼 吃饭 多亏 香甜 抢着吃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搜集展示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小结: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