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30 09:43: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相提并论”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并学会运用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导入

  1、从前,过往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课题板书,并出示图片)

  2、读课题,陶罐和铁罐都是什么用的?

  3、教学多音字:“盛”当表示“放东西”含义时,读chéng。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

 1、陶罐和铁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大声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铁罐瞧不起陶罐,后来陶罐被当成宝贝,铁罐却消失了)

  三、朗读对话,体会神态

  1、写铁罐看不起陶罐的是哪几段?

  2、读1至9段,找出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找到表示表情、态度的词语。表示表情和态度的词语叫“神态”的词语。

  4、快速阅读1至9段,找出神态的词语。

  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傲慢、轻蔑、恼怒)

  5、表演:这些神态谁表演的最像。

  6、这3个神态的词语能不能互换顺序?为什么?

  7、读出越来越生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语气。

  8、陶罐呢?他是什么神态?(板书:谦虚、争辩、理会)

  9、陶罐争辩什么?他懦弱吗?

  10、读出谦虚但并不懦弱、坚定的语气。

  11、你们看,找对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对话就读好了。只要根据提示语,找到感觉,带上表情,课文一定能读好。

  12、读了对话,“奚落”这个词语意思知道了吗?(用很尖刻、很难听的话,去嘲笑、讽刺别人)“相提并论”呢?(两样东西好坏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体会性格

  从这些对话和神态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一只怎样的铁罐。(板书: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谦虚有礼、坚定、有志气、据理力争)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10段,感受事物的变化

  1、时间飞逝,时代起了什么变化?读第10段。

  2、覆灭是什么意思?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正是我们上一课学的道理)

  二、朗读对话,体会不同的结果

  1、一只骄傲的、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的铁罐和一只谦虚有礼但并不懦弱的陶罐,结果一样吗?读11至17段。

  2、用自己的话说他们两个的结果:陶罐被人发现,仍然光洁、美观、朴素,很有价值,被当成了宝贝;铁罐却不见了。

  3、铁罐哪里去了?(生锈腐烂了)

  4、上节课,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秘诀,怎样才能读好对话?

  5、马上边读边找到神态的词语(惊讶、兴奋、高兴)。

  6、表演。

  7、读好对话。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积累本课表示神态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耐心、语重心长、亲切……)

  2、看图,编写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 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板书设计:

  天才之路 贝利 不为人知 传遍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引起大家问题或新闻。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聊聊自己所话题或新闻。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问题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在搜集资料时,关注到什么方面的话题。

  3.选择学生比较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4.小组内畅所欲言聊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共同谈论,补充。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

  三、召开热点话题座谈会

  1.请热点话题发言人到主席台就坐。

  2.推荐一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合作主持活动。

  3.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内容或事情的过程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话题或对这一话题进行提问。发言人对同学的提问应作解答,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同组同学或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

  4.各位代表分别发言。

  5.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6.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热点话题”,要求说出评选理由。

  7.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迈向全国,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众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 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有龙形象。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第二题,“中华第一龙马精神马精神”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马精神马精神”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相提并论”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并学会运用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导入

  1、从前,过往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课题板书,并出示图片)

  2、读课题,陶罐和铁罐都是什么用的?

  3、教学多音字:“盛”当表示“放东西”含义时,读chéng。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

 1、陶罐和铁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大声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铁罐瞧不起陶罐,后来陶罐被当成宝贝,铁罐却消失了)

  三、朗读对话,体会神态

  1、写铁罐看不起陶罐的是哪几段?

  2、读1至9段,找出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找到表示表情、态度的词语。表示表情和态度的词语叫“神态”的词语。

  4、快速阅读1至9段,找出神态的词语。

  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傲慢、轻蔑、恼怒)

  5、表演:这些神态谁表演的最像。

  6、这3个神态的词语能不能互换顺序?为什么?

  7、读出越来越生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语气。

  8、陶罐呢?他是什么神态?(板书:谦虚、争辩、理会)

  9、陶罐争辩什么?他懦弱吗?

  10、读出谦虚但并不懦弱、坚定的语气。

  11、你们看,找对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对话就读好了。只要根据提示语,找到感觉,带上表情,课文一定能读好。

  12、读了对话,“奚落”这个词语意思知道了吗?(用很尖刻、很难听的话,去嘲笑、讽刺别人)“相提并论”呢?(两样东西好坏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体会性格

  从这些对话和神态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一只怎样的铁罐。(板书: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谦虚有礼、坚定、有志气、据理力争)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10段,感受事物的变化

  1、时间飞逝,时代起了什么变化?读第10段。

  2、覆灭是什么意思?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正是我们上一课学的道理)

  二、朗读对话,体会不同的结果

  1、一只骄傲的、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的铁罐和一只谦虚有礼但并不懦弱的陶罐,结果一样吗?读11至17段。

  2、用自己的话说他们两个的结果:陶罐被人发现,仍然光洁、美观、朴素,很有价值,被当成了宝贝;铁罐却不见了。

  3、铁罐哪里去了?(生锈腐烂了)

  4、上节课,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秘诀,怎样才能读好对话?

  5、马上边读边找到神态的词语(惊讶、兴奋、高兴)。

  6、表演。

  7、读好对话。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积累本课表示神态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耐心、语重心长、亲切……)

  2、看图,编写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 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板书设计:

  天才之路 贝利 不为人知 传遍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引起大家问题或新闻。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聊聊自己所话题或新闻。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问题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在搜集资料时,关注到什么方面的话题。

  3.选择学生比较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4.小组内畅所欲言聊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共同谈论,补充。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

  三、召开热点话题座谈会

  1.请热点话题发言人到主席台就坐。

  2.推荐一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合作主持活动。

  3.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内容或事情的过程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话题或对这一话题进行提问。发言人对同学的提问应作解答,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同组同学或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

  4.各位代表分别发言。

  5.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6.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热点话题”,要求说出评选理由。

  7.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迈向全国,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众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 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有龙形象。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第二题,“中华第一龙马精神马精神”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马精神马精神”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