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音乐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时间:2024-11-03 14:59:41 俊豪 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7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3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忧伤与不舍之情,体会送别主题在音乐中的表达,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

  2. 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运用聆听、模仿、哼唱等方法,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指导学生准确地唱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掌握弱起小节、附点音符等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应用。

  2.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风格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

  2. 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送别意境,体会歌词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难点

  1. 处理好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长音,使演唱更加流畅、自然。

  2.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力度和速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避免演唱得过于平淡。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知识、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了解。

  2. 欣赏教学法:通过播放不同版本的《送别》,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练习法:让学生多次练习演唱歌曲,包括节奏练习、音准练习等,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送别情境,如讲述离别故事、展示相关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情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木鱼、碰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表现朋友分别场景的视频片段(如电影《哈利·波特》中哈利与小伙伴分别的场景),提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离别时的忧伤、不舍等情感。

  2. 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别是常有的事情,古人也有很多关于送别的诗词,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送别诗句,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以送别为主题的歌曲《送别》。

  (二)知识讲解

  1. 学堂乐歌介绍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产生背景和特点。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它是在新式学堂中开设的音乐课及所教唱的歌曲。这些歌曲大多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送别》就是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

  2. 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送别》的词曲作者李叔同,以及他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等,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回国后积极推广新音乐。《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而成,歌词意境深远,充满了离情别绪。

  (三)聆听歌曲

  1. 第一次聆听:播放童声合唱版《送别》,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初步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旋律特点。听完后,提问学生对歌曲的第一印象,如歌曲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等。

  2. 第二次聆听:再次播放歌曲,这次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歌词内容,同时思考歌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听完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从歌词中感受到的画面,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送别情境。

  (四)学唱歌曲

  1. 节奏练习

  出示歌曲的节奏谱,教师先示范拍打节奏,让学生跟随模仿。重点练习弱起小节和附点音符的节奏,如“长亭外”的节奏(X X | XX X -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型。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拍打节奏,比一比哪个小组打得又准又稳,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旋律学习

  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让学生用“la”音轻声哼唱,感受旋律的起伏。在教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唱准音高,尤其是一些跨度较大的音程,如“天之涯”中的“高八度”音。

  对于一些较难唱准的旋律片段,可以反复弹奏和教唱,让学生多听多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旋律中的重复和变化部分,帮助他们更快地记住旋律。

  3. 歌词演唱

  在学生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填入歌词进行演唱。先让学生跟着教师慢速演唱,注意歌词的发音和吐字清晰。比如“芳草碧连天”中的“碧”字,要让学生唱准读音和口型。

  指导学生在演唱歌词时,要根据歌词的含义和情感来处理声音的强弱和长短。如“晚风拂柳笛声残”一句,“晚风拂柳”可以唱得轻柔一些,“笛声残”则可以适当拖长音,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感觉。

  (五)歌曲处理与表现

  1. 情感处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离别的经历,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教师示范演唱,通过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如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几句中,适当放慢速度、加重语气,突出离别的.哀愁。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情感,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歌曲进行进一步的情感处理。

  2. 表演展示

  为学生提供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让学生分组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伴奏。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设计打击乐器的敲击方式,如在每一句的强拍上敲击木鱼,在长音处用碰铃轻轻晃动等。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一组演唱歌曲,一组用打击乐器伴奏。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演唱情感、节奏把握、伴奏配合等方面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朴树演唱的版本,对比不同版本在演唱风格、编曲等方面的差异,感受同一首歌曲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演绎《送别》,可以是绘画、诗歌创作等,下节课进行分享展示,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表达。

  (七)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学堂乐歌的知识、《送别》的创作背景、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以及如何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等。

  2. 再次强调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主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珍惜与朋友、亲人相处的每一刻,让音乐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1. 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送别》给家人听。

  2.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如绘画、诗歌等)来表现《送别》的意境。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学会用柔和、深情的语调演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合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相遇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送别》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尤其是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长音处理。

  培养学生用情感真挚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送别》歌曲音频及伴奏。

  多媒体教学设备。

  黑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教师讲述《送别》歌曲的背景故事,如李叔同(弘一法师)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情境,以及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情感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离别场景,分享感受,为学习歌曲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步感知

  聆听歌曲:播放《送别》原唱音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歌曲的氛围和情感。

  讨论分享:听完歌曲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三、学习歌曲

  旋律学习:教师用钢琴或电子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跟唱,注意弱起小节的处理。

  歌词学习:教师朗读歌词,解释每句歌词的含义,然后学生跟读,逐步熟悉歌词内容。

  分段练习:将歌曲分为几个部分,逐一练习,确保每部分都能准确演唱。

  合唱练习: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注意声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四、深化理解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歌声传达歌曲中的离别之情,如控制音量、调整语速等。

  创意演绎: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绎歌曲,如加入简单的肢体动作或乐器伴奏,增加表演的`丰富性。

  五、总结与拓展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价值,鼓励学生将这份情感带入日常生活中。

  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演唱《送别》,并记录下他们的感受和反馈。

  六、结束语

  以一段温馨的话语结束课程,如:“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让我们带着对《送别》的感悟,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内容,学会用柔和、深情的语调演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跟唱、集体唱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珍惜友情、感恩相遇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歌曲《送别》旋律的熟悉与掌握。

  歌词情感的.传达与表达。

  教学难点:

  歌曲情感的细腻处理,如何在演唱中体现出歌曲中的离愁别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送别》音乐音频及视频资料。

  黑板、粉笔,用于书写歌词及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讲述《送别》的创作背景,如歌曲与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关联,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1. 初次聆听: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歌曲的氛围和旋律美。

  2. 歌词学习:

  展示歌词,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特别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意象的描绘。

  学生轻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

  3. 旋律学习:

  教师示范唱,学生跟唱,多次重复,直至学生基本掌握旋律。

  分小组练习,鼓励学生相互纠正发音和节奏。

  4. 情感表达:

  讨论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离别时的感受,如何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歌声中。

  尝试用轻柔、缓慢的语速和语调演唱,强调歌曲中的情感深度。

  三、巩固练习

  集体演唱:全班学生一起演唱《送别》,教师根据演唱情况给予指导和调整。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通过简单的表演形式,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在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

  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或是对《送别》这首歌的新认识。

  五、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为家人或朋友演唱《送别》,并记录下他们的反馈。

  预习下一节音乐课的内容,了解新的音乐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送别》这首歌曲,不仅在音乐技巧上有所提升,更能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带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继续我们的音乐之旅。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唱《送别》,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惆怅、不舍等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意识。

  2.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营造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聆听、哼唱、分析等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歌曲的演唱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指导学生用连贯、流畅、舒缓的声音演唱《送别》,掌握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方法。

  2. 认识并理解歌曲中的装饰音(如波音),能准确地在演唱中表现出来。

  3. 了解学堂乐歌这一音乐体裁,知道李叔同的生平及其在音乐领域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送别》,把握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唱出歌曲的意境。

  2. 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体会送别之情,通过歌声传达出这种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准确把握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如“长亭外,古道边”中的弱起,以及“天之涯,地之角”中的切分节奏,使演唱更加流畅自然。

  2.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和声音表现出歌曲的韵味,避免唱得过于生硬或平淡。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李叔同的生平以及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如节奏、装饰音等。

  2. 欣赏法:多次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演绎,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 练习法:通过哼唱、跟唱、齐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演唱歌曲,逐步掌握演唱技巧。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词的含义、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更好地演唱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包括不同演唱版本和动画MV。

  2. 制作包含歌曲简谱、歌词、相关图片和知识介绍的PPT课件。

  3. 准备打击乐器(木鱼、碰铃等),用于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1. 在上课伊始,播放一段学生毕业或朋友分别的视频片段,视频中配上舒缓、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可以是《送别》的纯音乐片段)。播放完视频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里,大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别、不舍等情感。

  2. 接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刻,这种分别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它生动地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和心情。”从而引出课题——《送别》。

  (二)知识讲解

  1. 学堂乐歌介绍

  通过PPT展示,向学生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堂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作者简介

  介绍《送别》的作者李叔同:“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音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送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音乐、美术等,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三)歌曲欣赏

  1. 播放《送别》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第一遍,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听完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它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又如何呢?”引导学生回答出歌曲速度缓慢、情绪惆怅忧伤等。

  2. 再次播放音频,同时在PPT上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边听边看歌词,初步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含义。提问学生:“从歌词中,你们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描述出长亭、古道、芳草、夕阳等送别场景。

  3. 播放《送别》的动画MV,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和画面。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MV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画面的色调等元素,进一步体会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四)节奏与旋律分析

  1. 节奏分析

  在PPT上展示歌曲简谱,重点讲解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例如,“长亭外”是弱起节奏,教师先示范打拍,让学生跟着模仿,感受弱起的特点;对于“天之涯,地之角”中的`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切分节奏的韵律。

  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或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鱼)为歌曲的节奏部分进行练习,先慢速练习,逐渐加快速度,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

  2. 旋律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旋律走向,指出旋律中的起伏与歌词情感的联系。比如,旋律下行时往往与惆怅、忧伤的情感相呼应。

  讲解歌曲中的装饰音(波音),示范波音的演唱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对比有无装饰音的演唱效果,让学生感受装饰音在增添歌曲韵味方面的作用。

  (五)学唱歌曲

  1. 哼唱练习

  教师先范唱歌曲,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口型,轻声哼唱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的音高和节奏。在哼唱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音高和节奏。

  让学生自己尝试哼唱,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哼唱,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

  2. 歌词演唱

  引导学生逐句加入歌词演唱,先从慢速开始,一句一句地练习。在演唱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的发音和咬字,如“芳草碧连天”中的“碧”字,要唱得清晰、准确。

  随着学生对歌词演唱的熟练程度增加,逐渐加快速度,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强调演唱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连贯、舒缓的声音表现出送别之情。

  (六)歌曲处理

  1. 情感处理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歌词、旋律、速度等方面思考,比如在唱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时,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加重语气,突出知交分别的惆怅。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示范,让学生再次演唱,体会情感处理后的效果。

  2. 力度处理

  讲解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例如,在歌曲开头“长亭外,古道边”可以用较弱的力度,营造出一种静谧、忧伤的氛围;到“一壶浊酒尽余欢”可以适当加强力度,表现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让学生根据力度标记(如果有)或教师的指导,进行力度变化的演唱练习。

  (七)拓展与实践

  1. 小组表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添加一些表演元素,如简单的舞蹈动作、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来丰富歌曲的表演形式。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作为观众欣赏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情感表达、演唱技巧、表演形式等方面,通过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 对比欣赏

  播放其他版本的《送别》(如童声合唱版、乐器演奏版等),让学生对比不同版本在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差异,感受不同版本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版本的特点和自己更喜欢的版本,并说出理由。

  (八)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学堂乐歌、李叔同、《送别》的节奏与旋律特点、演唱技巧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等。

  2. 强调《送别》这首歌曲的经典意义,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承载了人们对离别的深刻情感和对友情、时光的珍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

  (九)课后作业

  1. 熟练演唱《送别》,并为家人表演。

  2. 收集其他学堂乐歌,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优秀12-09

关于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选12篇)03-16

小学音乐课教案11-28

【经典】小学音乐课教案07-23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03-25

小学音乐课教案01-07

小学音乐课程教案02-19

小学的音乐课堂教案09-19

送别音乐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