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4 10:26:28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读书效果。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小结

  1、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2、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5、学生自由发言

  6、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7、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

  二、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5、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6、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7、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

  ——认定目标、坚持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看图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鸟,藏在谜语中,猜猜它是谁?

  白肚皮,黑羽毛,尾巴像把小剪刀。 捉害虫,保庄稼, 还是一只报春鸟。

  指名猜,出示燕子图片。

  2.出示 燕字形演变

  看看燕的变化过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交流补充

  读一读字词燕 燕子

  范写燕:廿是燕子的头部;北是燕子翅膀;下面四点是燕尾;口指燕子起飞之地。每年春暖花开季节,燕子从巢中起飞,一路向北,回归故乡。

  3.燕字,图和字的形状多像啊!像这样有趣的象形字还有很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识字3,认识更多的象形字朋友。

  二.认识象形字

  1.逐一观察书上第8页表格上图的形状,再借助拼音读一读汉字,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2.集体交流

  (1)舟:就像小船,有船身、船头、船舱和船尾。识记舟的字形,范写描红。

  (2)竹:就像几片竹叶。给竹组词(竹叶、竹林、山竹)识记竹的字形,范写描红。

  (3)石:就像两块石头。给石组词(火石 沙石 石头)。范写描红。

  (4)泉:就像水从泉眼中流出的样子。认读泉 泉水

  (5)川: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就像河流。 给川组词(四川、山川、河川)

  3.多形式认读六组字词

  三.学习儿歌

  1.现在,这些象形字都藏到了画里,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呀?把话说完整。

  2.清清的湖面上飘着一条条小船,湖边长满了绿绿的竹子,这画面吸引了可爱的小燕子,还吸引了聪明的小朋友,快来听听小朋友自己写的儿歌吧!听录音。

  2自由读,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读,评议。齐读儿歌。

  读了儿歌,谁能试着填一填?

  出示:( )蜡笔、( )蜡笔、( )蜡笔、( )蜡笔分别画了( )、( )、( )和( )。你最4.你最喜欢读哪一行?

  (1)第一行:读一读,说一说。

  竹子碧绿碧绿,生机勃勃,难怪你这么喜欢读了!指名读,评议。

  用绿蜡笔还可以画什么?我用绿蜡笔画(),画(),还画()。

  (2)第二行:读一读,说一说。

  河川就是河流,你知道哪些大河的名字?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母亲河。

  (3)第三行:读一读,说一说。

  拓展儿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青青的`石头既不像竹子那样翠绿挺拔,又不像河川那样美丽壮观,但它却静静地装扮了大地。

  (4)第四行:读一读,说一说。

  黑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范写书空描红组词。

  小燕一飞回来,春天就到了,小燕多像是春姑娘派出的小使者啊!

  (5)竹子、河川、石头、小燕是我们祖国好河山的一部分,(多媒体:风景名胜)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美吗?它们都是我们祖国河山的一部分。

  除了书上四种,你还喜欢画什么景物?

  读好二三句。

  5.指导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隐喻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导入)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文章脉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一、预习反馈(每小组派人上板,其他组员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所有反馈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上板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爵 ( jué )士 仆(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辉煌(huáng ) 脱(tuō )离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上板为造句,单双各1个题,每题/2分)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真假难辩”应为“真假难辨”)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下列词语各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 “爵”应读“jué” )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 “仆”应读“pú” )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 “尊”应读“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释词语(上板为听写词语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贫寒:穷苦。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徒步:步行。 仆役:仆人。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钟速读、指名读课文,组内交流,指定小组完成相应课题,并声情并茂作答。)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导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明确: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三、精句赏析 (默读读相关句段、思考、结对讨论,展示各自风采。)

  1、“无独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无独有偶,”是过渡句。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赏析: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总结句(文章的中心)。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赏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本句是,呼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两个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这里我们把“猫”当成人,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作者就是要告诉读者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和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四、拓展提升 (巩固提升学习目标)

  1、本文的社会价值在于文章中宣传人本思想,你认为本文的“人本主义”体现在哪里?

  参考:本文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第一则故事中。作者认为开猫洞应该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这里的“猫”隐喻的恰恰是人,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人,而课文中人则指管理者。在社会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如果能尊重被管理者,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就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2、本文是一篇立论,你认为用哪一句话来表达中心论点最合适?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故事里面有道理。)

  故事里面有道理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3、与你的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大猫和小猫的对话,然后想想作者的这一番想象,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有什么特点?

  参考:大猫小猫的对话想象丰富,这样使文章的语言幽默,生动,读来娓娓动听,充满情趣。

  4、各小组提问题,并互相解答问题。

  例:“楚国式”是指什么?(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齐国式”是指什么?(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五、随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笔名是 金克木,是我国家,著名的 文学家、学者。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学论集》,译作有《代致呵利三百咏》、《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2、晏子,字平仲,春秋 时期 齐国的大夫。

  3、本文从 牛顿开猫洞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文庙的门 ,从 文庙的门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的北大的门和桥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4、解释词语

  前呼后拥:

  名满天下: 徒步: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反问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拟人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设问 )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D、是反问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参考:不是。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所以,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8、你认为“晏子使楚”的故事真实吗?

  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9、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要有见地,有深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见解独特即可。)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词,会用应该,本领,真正三个词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不应该依赖父母生活,而应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道理。

  3、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懒狮子说的话,了解其不练功的原因,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

  拼音卡片,幻灯片,小黑板写狮子妈妈的话。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生字读音,理解字词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狮子吗?你知道狮子有哪些特点?(凶猛,食肉,林中之王)

  2、今天我们学习14课《两只小狮子》,看看这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读准课文生字字音,读通全文,标了出自然段。

  2、开火车读生字卡片。(例:kē 棵),齐读词语卡片。

  3、逐段朗读课文。

  4、再齐读课文。

  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他们的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两只小狮子的表现有哪点有同?

  3、读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⑴第一句话讲什么?板书:一只刻苦练功

  从哪儿看出刻苦练功?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⑵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另一只什么也不干。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

  ⑶看图⑴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喜欢哪一只小狮子,为什么?

  ⑷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 3-6自然段。

  ⑴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练功是什么意思?(锻炼本领)读出奇怪的语气。

  ⑵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认为什么是吃苦头?它说这话时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⑶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读懒狮子的第二句话)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i kao 父母⑷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看插图

  ⑷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⑸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⑴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⑵抽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⑶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

  也是什么意思?跟谁一样该苦练功?应该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⑷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板书:中心句

  这句话用子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妈妈什么思想感情?

  ⑸听了妈妈的话,小狮子是什么表情?看插图(3)这时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6、这刻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小应该刻苦锻炼生活能力,不应该依靠父母生活的道理)

  7、小学生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应该学会哪些本领?

  四、全文板书:

  一只 整天练习 非常刻苦

  14、两只小狮子

  另一只 什么也不干 依靠父母 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五、练习用应该 本领 真正说话。

  (市三新教材培训研讨示范课)

  第二课时

  理念渗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

  设计意图:

  1、把生字编创入和课文联系紧密的语境中,使学生更有兴趣识字,又增加了阅读的量,丰富了语言,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2、打破逐段讲解方式,将内涵紧靠又富有朗读价值的语句突出结合来进行阅读指导,使读活跃于文本,深入于文本。以期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苦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语境识字法

  教学过程:

  一、语境中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只小狮子,刻苦练习的勤勤,懒惰的小狮子惰惰。勤勤整天练习本领,它已经能抓兔子了,你们瞧:幻灯出示

  狮子王远远看见草丛中有只兔子,它猛地扑上去,一口咬住兔子,在地上打了个滚,用它尖尖的爪子撕开,美美地吃了起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勤勤真能干。可是还有只懒狮子呢!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惰惰。

  二、探究读文

  1、惰惰这么懒,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读读课文,找找它为什么这么懒?划一划。

  2、反馈:

  A、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惰惰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自由读,赛读,师范读,生齐接读。)

  (指名读、评价、同桌互读)

  读出了一只懒洋洋的狮子,但我们可不能真的懒惰哦!

  3、老师就是怕吃苦头的`懒狮子,谁能劝劝我、教育我,让我变一变呢?静静思考一分钟。各抒己见,角色对话。

  4、齐读狮子妈妈的话。

  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有道理,我记住了。狮子妈妈以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可我不懂,你们能再读给我听听吗?

  练读一遍,齐读。

  现在我懂了,我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随机板书应该、本领、真正。

  三、分角色回归朗读

  1、惰惰还有位好朋友呢!是一棵关心它的小树,把它的话找出来读读。(自由读3、5小节)

  2、我们一起完整的读读这个故事吧!

  分角色朗读全文:师读旁白添加激情导语,女生读小树的话,男生读懒狮子的话,男女生齐读狮子妈妈的话。

  四、总结延伸

  惰惰有小树的关心、我们的提醒、狮子妈妈的教育,它一定会抓紧时间学习本领,象刻苦的小狮子一样,成为真正的狮子王!

  那我们呢?故事学完了,有话对自己说吗?或者对你的小伙伴说吗?用上应该、真正、本领对自己说一句话。

  五、书写指导

  我们也不能做懒惰的小孩子,应该刻苦学习本领,学习知识,做一个真正的有用的人。今天就练习写苦。

  认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加一加)

  观察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描一个,再开始写。

  一看、二记、三描、四写

  板书:

  两只小狮子

  靠父母-----

  应该本领真正

  怕吃苦-----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作者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展开而发展:对小珊迪的初步认识——深切同情——深受感动。课文结尾饱含深情赞美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激发读者对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因而,此文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通过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生活贫穷,通过想像、真情表达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1、课件2、与学生交流,消除陌生及紧张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导,有同学、朋友的关心照顾:在家里有亲人的的疼爱。可你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擦皮鞋、做小买卖等为生。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小珊迪。(板书课题)他的童年就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让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齐读课题)

  二、 故事激趣,初步感知。

  1、师:想知道他的故事吗?那就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从“故事发生在爱丁堡”讲到“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配乐)

  2、师: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小男孩拿着那一个先令究竟干什么去了?请大家开动脑筋猜想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

  三、 引用过渡段了觖故事起因,初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

  1、师:同学们想象出了不同的结果,故事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

  猜想?请打开课本翻到31课《小珊迪》,快速自由读全文,用波浪线勾画出我猜想的语句。(生勾画,师巡视。)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过渡段: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

  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生齐读这句话。)

  师:“上当了”意味着什么?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但是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是怎样想的?让我们把后半句读出来: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

  是那种人。“那种人”是哪种人?(生回答,师将其答案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4、师: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不是这些类型的人的?(那孩子的面

  孔, 那使人信任的神情)那孩子的面孔怎样?使人信任的神情又如何?让我们默读1——10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及神情的语句。(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勾画,师巡视)

  (1)师:小珊迪的外貌是怎样的?课件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

  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

  冻得通红。从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贫穷可怜的孩子。)

  师:你们能用语气让老师感受到小珊迪的贫穷吗?(齐读。课件重点突出“只、又薄又破、瘦瘦的、赤着”几词。)

  (2)师:老师从你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他的神情又是怎样的'? A、可怜的孩子请求着,他是怎样请求的。你能读出这种请求的语气吗?B、除了请求的神情,还有什么样的神情?(乞求)(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珊迪乞求的样子。小珊迪为什么要乞求说?(他饿极了)

  师: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课件出示:“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先自己体验体验,再请生读。

  (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声音要微颤,音量要稍低。)

  (3)根据课堂朗读情况,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扮演‘小珊迪’,其余同学扮‘我和我的同事’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师生共同小结。

  师:同学们,从小珊迪的外貌、神情,从他苦苦哀求我们买他的火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饱受饥寒)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受饥寒,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三、深入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 师:看到孩子这样的面孔,看到这样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事实证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看一看吧!小组合作学习11——16自

  然段。请听清楚要求(课件出示):(1)一边读一边在最使

  你感动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2)小组交流,为

  什么这些地方让你感动?(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来?再试着读一读。

  2、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师参与个别组的学习。

  3、 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 小珊迪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 “我就要死了。可怜的

  小得比。。。。。。谁来照顾你呢?”

  师:还有谁被这里感动了?站起来老师看看,读出你们的感动!(站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

  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善良)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小珊迪的善良吧!(齐读)

  (2)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从这儿可以

  看出小珊迪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3)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

  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的两条腿。’”。(因为为了急于还零钱给我,他往回跑,被被马车轧断双腿。小珊迪是多么的诚实呀!)

  师:此时的小珊迪在哪儿?

  (躺在破床上)

  师:按常理他应该在哪儿?

  (医院。可是他太穷,不能去医院治疗,只得躺在破床上等死。) 师:他需要钱吗?

  (需要。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他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他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他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他太需要钱了!)

  师: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4)第13自然段。小珊迪那么需要钱,还叫他的弟弟来还零钱。

  师:小利比叙述的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

  (悲哀、凄凉 )

  师:第一句呢?

  (坦然、坚定)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