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__,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__,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认识负数的意义
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谈话: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2、讲解: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3、学生认一认: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4、谈话: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5、谈话:你知道江都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6、认识课本中三个城市的温度。
7、议一议: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城市的温度你的感受。
8、尝试读一读、写一写。
9、提问:+20与-20相同吗?
三、学习例2:
1、谈话:介绍课本中的情境图。
2、在小组内说说:知道些什么。
3、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谈话:关于海拔通常以海平面为标准,比海平面高多少米就是海拔正多少米;比海平面低多少米就是海拔负多少米。
四、归纳:
1、谈话:通过例1和例2大家应该知道了正是和负数在生活中的用法了,你能举例吗?
2、汇报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第二衣蛾的“练一练”。(强调0)
2、完成练习第一题。(强调负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3、完成练习第二题。(顺便介绍一下这两个湖的相关情况)。
3、完成练习第三题。
4、完成练习第四题。
六、全课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教后修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行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示)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组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示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根据老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叙述。
师:你真聪明!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老师算的到底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相信你们今后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课题:
积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P10页例6及P13页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值。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运用旧知迁移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3=0.7×0.5=0.21×0.8=1-0.82=1.3+0.7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多媒体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36
0.835
6.574
1.99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和嗅觉最灵敏吗?(学生回答: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6的主题图。
教师:这幅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
教师:是啊!你看狗是多么勇敢的动物,它敢把持刀的坏人抓住,我们也要有这种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的精神。它是怎么发现坏人的呢?
(2)教师投影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提示:实际是要求0.049的45倍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0.049×45
0 .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 2 0 5
②学生思考: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0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拉小数,约等于2.2.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答题。
0.049×45≈2.2(亿个)
(4)拓展:
教师: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值?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2.21。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及P13页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点名学生演板,集体更正。
(2)教师出示:如果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的值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使学生明确:准确值可能在3.575到3.584之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P13页练习二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0.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2 0 5
0<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七、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把小数乘法的.计算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将两个原来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例6中的具体问题加以结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解决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在学生们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熟练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4—4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发现黑板上的规律吗?板书:红、黑、蓝、红、黑、()。指名回答。
二、 探究新知
1.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 教师投影出示例1的3组题。
3. 教师: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算出图形或字母表示的数。
(1) 学生理解题意。
(2) 老师讲述题目要求:
第①题要求找出每行图中各组数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②题根据这个等式,求出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③题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它的`规律,再确定数列中用字母表示的那个数。
(3) 根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
(4) 全班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5) 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
(6) 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或怎样想的。
(7) 提问:
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8)讲述:通过刚才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中经常会用到□、△、○或a、、n、m等符号或字母表示数。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教师:谁来说说?
学生举出数学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具体例子。
老师板书: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
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根据具体条件,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范围内的不同数。
4.学习阅读材料。
(1) 出示幻灯片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自己阅读。
(2) 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5.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方程。
6X+24=30 4X-10=2 3.5×2+5X=37
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
21比X的6倍少3。
3、实践运用。
(1)2004年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
(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二第7题。
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
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
2、练习十二第8、10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结。
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
三、延伸拓展
1、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
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5、6、9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
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2430=24÷630÷6=45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位置
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第几组第几排……)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举例……)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
(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C、归纳: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2、教学例2
(1)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师: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那么你们看这个动物园示意图时又要怎样确定位置呢?【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2)、(3)后老师再来明确说明和例1的区别】
观察示意图,说一说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
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4)练习
A:第21页第3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B:第22页第5题
(1)观察棋盘,与第3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车”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第23页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第21页“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寻规律。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事情。(课件出示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生活情境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师随生答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事情直面问题,揭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指导。
二、互动新授,对比总结。
(一)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1)(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尝试解答,最后小组讨论交流。
2.生汇报,师板书:2.5÷0.4=6.25(个)
3.引导生思考:这题的结果是个小数,怎样取近似值?
启发: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的香油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6个能装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4.追问:6.25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不是≈6(个)吗?
预设: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出现0.25个瓶子。剩下的香油也要用一个瓶子来装,所以这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应该是在6个瓶子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瓶子,≈7(个)。
5.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6.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例子吗?学生回答。(如:学校有650名学生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二)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2)(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随生汇报师板书:25÷1.5=16.666……(个)
2.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这根丝带够吗?
3.生讨论汇报。
预设(1):25米是丝带包装了16个礼盒后,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
预设(2):?包装17个礼盒,即.5×17=25.5(米),25.5﹥25,丝带不够。
4.引导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去尾法)
5.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两道小题,数量关系和计算都比较简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整个解题过程,在汇报交流中着重捕捉生成,尤其是包装礼盒这一题,结果除不尽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经过分析说理,感受到取值的合理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取值方法。
(三)回顾与反思,整理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例题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
(1)商都是小数,都要取近似值保留整数。
(2)结合实际需要,小数部分都不需要考虑。
2.不同点:
(1)装香油时,剩下的香油仍然要装,所以要用“进一法”。
(2)包装礼盒时,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要用“去尾法”。
3.归纳:解决实际问题时,“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同时也有方法上的总结,根据实际取近似值,应如何“进一”如何“去尾”。相对于前面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更侧重于总结解题策略,内化方法、选择方法,巩固拓展。
1.如何取值合适。
(1)需要(8.27)个桶才能装完。
(2)做了(12.88)条裙子。
2.判断。(说一说下面的题应该如何取值才合理。)
(1)某公司有30.8吨的货物需要装运,每辆车最多可以装6吨,需要几辆汽车?
(2)小明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王奶奶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做一套衣服用布2.4米,28米长的布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
(5)工人把101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弄清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具体情况。练习题从思考近似值的数据到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正确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灵活应用。
1.基础作业:书上完成第41页第7、8题。
2.选做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至少编两组“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课件)进门后: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六点开始,我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4、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5、出示题目: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
60÷50=1.2(小时)≈1(小时)
6、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六点开始,他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7、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用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8、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是不是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呢?那我们到今天的解决问题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什么困难,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
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
(6.25≈6要用6个瓶子。)
(4)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5)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板书:进一法)
(6)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
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
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小强的爸爸回来了。小强的爸爸说:“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小强的生日会,为了感激大家,我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大家,想拿礼物请帮我一个小忙。平时,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看小强的作业,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能否帮小强找出错误,并教他如何改正。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
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
进一法
2、说说以下各题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合适.
(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8克奶油。6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6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每套衣服用布3米,29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4)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6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语词典18.5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2)、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3)、一根木料长10.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5小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17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