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8 07:30:12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4.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故事。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还有像你们年龄一样大小的孩子,他们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课题:小英雄雨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

  1.因为课文比较长,请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2.在阅读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和课文初读情况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指名读,并口头解释。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3.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再读课文,给每段加上小标题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全班交流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如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作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也可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五、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为什么要把雨来叫做“小英雄”?你认为在他的身上有哪些英雄特征?快速默读课文,从课文的事件和相关语句里分析理解。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一下,把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可以融入一个小组内,进行点拨指导。

  六、全班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综合,板书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勇敢机智、舍己为人、不畏强敌、坚贞不屈的小英雄。(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以课文为依据,使自己的感受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认真思考的学习能力。)

  七、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小组之间分角色、分任务进行合作朗读。

  八、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用简洁的话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说说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研读课文中重点段落,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深入理解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读第一节。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这里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吗?

  (为他能从鬼子手中逃脱打下伏笔。)

  2.默读第二节。

  提问: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

  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这一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出现?(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一是起强调作用,二是作为全文的一个线索。)

  3.重点默读第四节。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的坚强不屈?(“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归纳:

  巧妙地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游泳本领,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这就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

  三、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提出来说一说

  四、拓展

  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这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吗?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吗?(扮演角色对话)

  五、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改编。或者缩写,或者续写,或者改成课本剧。

  2.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会认“虑、职”等6个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呼呼、响动”等词语。

  2.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提高学生明确、完整、简洁地表达段意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重点

  难点1.学习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2.体会猫古怪的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猫的喜爱。

  教学

  课时2课时

  1.会认“虑、职”等6个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呼呼、响动”等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用“摘句归纳法”弄清文章结构。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揭示题目

  1.(出示猫的图片)你喜欢图中的小动物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老舍的《猫》。(板书:猫)

  2.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用笔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出示多媒体)

  无忧无虑贪玩尽职屏息凝视

  磨蹭稿纸丰富多腔解闷毒蛇

  遭殃花盆生气勃勃枝折花落

  (1)读准字音。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蹭、遭”,翘舌音“职”。

  ②多音字“屏”读bǐng,它还有一个读音píng,可以组词“屏幕”;“折”读shé,它还有一个读音zhé,可以组词“折断”。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虑、遭”的书写)

  “虑”:半包围结构。注意“”的撇要写得长一些,下部“心”要写得小一些。

  “遭”: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曹”,再写“辶”。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多媒体)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舒畅。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变化多端:指变化多种多样,令人难以捉摸。

  生气勃勃:形容气势旺盛的样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三再读课文,弄清顺序

  1.轻声读课文。

  (1)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猫的?

  作者是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两个方面来写猫的。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

  2.教师相机指导: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意思。

  ①“古怪”是什么意思?

  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本句指猫的性格很特别、难捉摸。

  ②第1部分是抓住猫的哪些特点来写猫的古怪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3.强化训练目标。

  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二部分: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板书: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

  四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如何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2.教学语言不精练,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1.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多媒体。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品味词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第1、2自然段。

  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相关语句。?

  ②朗读交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

  a.重点理解“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b.比较句子。(出示多媒体)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③课后“小练笔”。

  用“说……吧……可是……”写一段话。

  学生:说小猫温柔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可是,它有时候又那么冷漠,不管怎么叫它,它也一声不出。

  ④小结:猫集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特点于一身,的确表现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⑤齐读第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习第3自然段。

  ①过渡:猫性格古怪的第二点表现是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板书: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②提出学习要求。

  a.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③交流朗读。

  a.猫的温柔可亲。(出示多媒体)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b.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出示多媒体)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给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摩擦)

  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读出了什么。(学生读课文)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指名表演)

  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么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学生回答)撒娇。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出示句子)(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淘气的猫在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作者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这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④教师总结。

  作者抓住了猫在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⑤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集体学习第4自然段。

  作者不仅喜欢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欢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所有表现,还喜欢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4)朗读第5自然段,表现出作者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情感。

  2.品味词句,从“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第6自然段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找出来,反复朗读。

  (2)交流,讨论。

  ①词语。

  a.更好玩:特别好玩。“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作者对小猫们的喜爱更甚。

  b.淘气:顽皮。作者把小猫们当作了孩子。

  c.绝不会:嬉闹的小猫们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作者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②句子。

  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作者通过对动词的巧妙运用,写出小猫们在屋里耍、摔、跌、撞,在院子里摔跤、抱、打的淘气模样,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1.你喜欢老舍笔下的猫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更像小孩子,十分可爱。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猫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出示多媒体)

  猫真老实。

  猫很尽职。

  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4.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1:夏丏尊写猫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妻子、孩子对猫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2:周而复写猫,通过直接描写猫的外形、动作、神态的特别之处,特别是几处比喻,让人体会到作家对猫的喜爱。

  1.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2.从“词、句、文”三方面来探究课文,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3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

  2.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的公仆的崇高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

  2.把握人物的角色的形象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试换小标题,训练学生从文章中抓出重点句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从徐帅教育子女的话中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和观看视频课件,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使少先队员增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研读《看门老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两个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和体会三个小故事中蕴涵深意的词句,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等。

  2.使学生体会到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崇高品质皆源于时时用“人民的公仆”来勉励自已, 甘为人民的公仆是这一切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座右铭演示导入:

  1. 师板书:人民的公仆。试问生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明确:同学们,人民的公仆就是能够严于律已,平易近人,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2.师述;曾经有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他亲笔书写了“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并把这5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勉励自己。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3.(演示徐向前元帅头像)他就是我们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为此人民也亲切的称他为(生答预设:布衣元帅)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有关布衣元帅的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标题是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小故事,去感受一位共和国元帅的布衣情怀和公仆形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结合小标题说一说每个小故事写了件什么事?哪个故事最能体现题目说的“布衣元帅”?

  (二)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现在就让我们随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和他的新娘一起去看望徐帅。

  1.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看看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在想到和没想到之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动笔画一画,做下标注.完成自学要求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不但新娘会这么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2)可是令新娘没想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徐帅的住处、衣着、态度几方面去回答,并体会出朴实无华,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故事中写新娘用了几个没想到(令学生读读后师引读:新娘怎么也没想到,新娘做梦也没想到,体现引读)

  3.换小标题“比普通人还普通呢!(敬爱的徐帅啊,您的朴实无华,您的生活俭朴,您的平易近人,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您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难怪人们会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那么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我们也要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

  (三)学生分角色读第一和第三故事(重点研读故事三)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和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从徐帅和秘书,徐帅和女儿的对话中,你又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心想着国家建设,弃小家,顾大家;对子女严格要求,如“告诫”“审问”“继续追问”“常常”“反复解释”)

  3.换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在故事三的教学中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体会“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成功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能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灿烂辉煌的成功来!同学们!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的,不是因为别人,学会自立学会自强,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徐帅的这句话教育子女,教育身边的人,教育我们)

  (2)“铺路”(文中有: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3)引导体会“审问”分角色读审问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读的评价)教师换位与学生延续继续追问(续审)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图享乐,心系国家的元帅,他认为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元帅,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严格要求子女的元帅,他告诫子女“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徐向前元帅,(同学们,老师不仅要问,你认为徐帅能做到这些的根源是什么?因为他的心里时刻牢记,他要做“人民的公仆”)敬爱的徐帅啊!“人民的公仆”是您的座右铭,我们现在可以高声的说,您堪称“人民的公仆”

  四、课件演示结束

  同学们,徐帅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生前那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高大形象却始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大家想看一下徐帅生前的音容笑貌吗?

  课件《布衣元帅》

  敬爱的徐帅,您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然而,您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矜,德高不自居,您心系百姓,朴实无华,“人民的公仆”就是您一生品质的写照。敬爱的徐帅啊,您是一座巍峨的山,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请起立少先队员们!敬爱的徐帅啊!请接受少先队员最真挚的敬礼(音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乳汁收据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赏花》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一遍课文,回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去郊游,他们在孤独和沉默中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售票员秀子为了打破沉默的气氛,决定做一回特别向导。在秀子和司机的帮助下,车厢内由沉闷变得一片欢腾。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人间的真情。)

  1、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人间处处有真情)

  二、自读自悟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重点语句中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呢?请同学们把上节课画出的有关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全班交流

  1、秀子“吃了一惊”,决定做一回“特别向导”。

  (1)她为什么吃了一惊?这些游客有什么特别?(理解“步履蹒跚”、“探索”)她是怎么想的?(想帮助乘客)

  (2)车厢内为什么充滿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默”?(体会盲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助)

  (3)指导朗读(体会秀子的`决心)

  2、秀子是怎样做“特别向导”的?

  (1)描述声音,介绍观梅亭

  这时游客有什么反应?秀子有什么反应?(抓住重点词“兴奋”、“劲头更足了”

  指导朗读

  (2)车厢内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想象(车厢内气氛热烈,有说有笑,乘客们兴高

  采烈,喜气洋洋。想一想他们此时会说些什么?)

  过渡: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地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的美好,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指导朗读。

  (3)这时秀子的兴致更高了,她更加放开了嗓门说,引读“左边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我来给大家唱支歌好吗?”她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结合歌词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

  (4)这时车厢内的气氛已达到高潮,齐读16自然段。(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和唱歌声感动着每一个人,有人在悄悄擦着眼泪。

  过渡:秀子的工作是什么?可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本职工作以外的事。而且是不求回报地做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浓浓的真情。还从哪能感受到人间真情呢?

  (5)司机“捧来了一束紫罗兰花”,“汽车嘎的一声停住了”。(体会不只是秀子一人在帮助这些残疾人,司机也在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

  3、“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内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秀子绘声绘色的描绘,动听的歌声,使车厢内的气氛不断发生着变化,不断推向高潮,秀子的爱打动了所有的人,秀子的爱心感染着所有的人。秀子的爱心,人间的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的心田。

  指导朗读。

  四、文章为什么以“赏花”为题?(引导学生体会“赏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五、拓展作业。

  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享受着真情的温暖与幸福,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1、课下找一找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文章读一读。

  2、在生活中多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附:板书设计

  7、赏花

  沉默——————→欢腾

  特别向导

  ↓

  花香弥漫

  (人间真情)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的读书体会,读中感悟。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教师板书

  课题:阳光洒下来。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些什么?(晴朗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

  二、检查预习。

  1、圈:(1)说说预习课文时,你觉得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是什么?

  2、查: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塞)

  3、问:读完课文,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整体感知,交流合作。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一读。

  2、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习第一部分,初识人物。

  1、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渎,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的句子:“我是长得小小而不怎么会表达的女孩。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2、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五、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独立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①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找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写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做上不同的句号。

  ③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老伯伯和小姑娘心里想了些什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④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的内心。

  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老伯伯见我给了针钱,有说不用找钱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能看出老伯伯的想法有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3、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升华情感。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一位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用课文中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主题:全班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也是对小姑娘主动承担自己过失,有责任心的一种肯定。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里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山里吗?感受过山里人的热情、淳朴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山里人的文章:《炊烟》。

  师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字典解决。

  2、检查朗读情况。指明分段读,纠正错误的'字音。

  3、理解词语。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词语小组成员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差字典、词典解决,再有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谈一谈。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体会着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小组里读,并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评价。

  4、全班交流。由小组代表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感受。全班同学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人物性格,让学生体会如何透过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角色朗读,积累语言。

  三、通读全文,深化理解。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再次快速通读全文,看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块儿解决。

  四、自拟题目,感悟中心。

  文章写“我”在山里感受的温暖,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如果是你来写,你会以什么为题目?和原题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板书设计

  炊烟

  我又累又饿感受温暖感动留恋

  木屋主人热情好客豪爽勤快淳朴善良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春晓>为四四拍子,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征收歌曲简洁朴实,朗朗上口,虽然是古诗词,但在创作中运用了不少县附带音乐元素,富有灵动感和音韵美

  学情分析

  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学会《春晓》,并尝试用该曲调举一反三。

  过程与方法:在学唱的过程中了解古诗新唱这一音乐体裁形式,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去感受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学会歌曲《春晓》,寻找古诗中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用声音去表现古诗中的音乐意境。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找春天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老师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吗?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那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去寻找春天,看看是不是和大家想象的春天一样呢。(出示图片,播放音乐)

  学生用词语,句子来描述春天。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大家的话概括春天就是: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引导学生对古诗新唱的认识

  刚才大家一起跟着演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而且还欣赏了春天的照片,那大家想不想用另外的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美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唱法:(出示古诗新唱)。同学们可以想想,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歌唱形式?对,以前学过的《咏鹅》《游子吟》都是这种诗与歌的完美结合。那好,既然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春”,那大家先回顾下以前学过的哪些古诗是赞美春天的呢?学生举例。让学生分别朗诵学过的古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

  二.古诗新唱《春晓》

  (一)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春晓》

  (播放音乐)

  提出欣赏要求:在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与平常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出现了二部合唱和古诗朗诵)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作曲家要把合唱与古诗朗诵融合在一起呢?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2、带着问题再次听赏《春晓》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学生回答上一个问题:加入古诗朗诵后,整个歌曲更加地优美动听,很有诗意。很有画面感,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二)按节奏朗诵古诗

  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小组练习,给予小星星鼓励

  (三)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学生可用“呜”哼唱旋律。

  (要求:随节奏晃动身体,感受节奏的平稳,速度要徐缓,曲调要流畅、柔美)

  2、难点解决:

  a.感受歌曲第二乐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如春风轻轻吹拂。

  发“呜”哼唱旋律。学生模仿,教师示范。

  b.(加入古诗朗诵)

  c、结尾句的学习,自由延长,声音越来越弱,切分节奏表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歌曲中加入动作丰富表演。

  4、合伴奏演唱,加动作,分配演唱角色。给予小星星奖励

  (四)、古诗新唱(举一反三)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小组比赛,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总结归纳:

  1、小结

  这节课通过古诗新唱这种新颖的歌唱方式,让我们一起感受了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更让我们知道音乐不仅是一首歌,它还是一首诗,一幅画。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聆听这优美的歌声,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春之美,尽情地把心中对春天的那份热爱之情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听歌加舞蹈)

  2∕4X

  X︳XX

  X∣XXXX∣X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XX︳XXX∣XXXX∣X0‖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2、作业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结合的魅力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按节奏朗诵古诗

  2∕4X

  X︳XX

  X∣XXXX∣X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XX︳XXX∣XXXX∣X0‖

  3、教学反思

  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读诗入手,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接受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按指导进行朗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唱读”阶段。

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很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写字教学上,教师指导没有到位,多数学生对于笔顺不甚了了,仅能靠已有的经验书写。研读古诗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

  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文引路,入《绿》之境

  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

  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

  (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

  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瓶”读“pínɡ”,不要读成了“pín”,“叉”读“chā”,不要读成了“cā”。

  (3)识记字形。

  ①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示例:顺口溜记“叉”字。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4)指导书写。师指导书写“瓶”字。

  视频出示“瓶”书写笔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

  此板块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新词,逐步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板块三

  朗读课文,初感绿意

  1.释题。

  (1)生齐读诗题。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

  (3)师指名读诗题,读出对绿的美好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5节)

  (3)师指名分节朗读全诗,相机正音。

  (4)全班齐读;小组分节比赛读,要求: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5)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预设: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这首诗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

  (6)再读全诗,在读中理解。

  3.四人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寻找“诗韵”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绿》。(板书课题:绿)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述:《短诗三首》的学习帮我们解开了现代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运用在上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的秘密吧!

  2.生自由读全诗,寻找“诗韵”。

  3.全班交流。师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内容。

  (1)课件出示第2小节。

  (2)注意诗句中含有“绿”的词语,反复朗读。

  (3)感受“绿”的多。

  ①想象“绿”的.画面。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预设:各种各样的绿色)都有哪些绿?(预设:墨绿、浅绿……)

  ②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③师引导发散思维:你还知道哪些绿?(预设:橄榄绿、苹果绿、黄绿……)

  师:这么多的绿,都悄悄地藏在省略号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难怪作者这样说——(课件出示诗句)

  生轻声读;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4)感受绿的美。

  ①师:作者的联想多么丰富啊!眼前各种各样的绿,在他眼里是什么样的?(生自由交流)

  ②师指名读第1小节。

  ③理解“发黑、出奇”。

  师:这么多的绿,在作者的眼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怎么理解“绿得发黑”?(预设:绿的程度深)

  师:“出奇”是什么意思?(预设:特别,不平常)

  ④师指导朗读:读出诗中不寻常的“绿”。(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板块二

  精品细读,想象画面

  1.学习第3~5小节。

  (1)师引导: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课文第3~5小节。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3)生读第3~5小节。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第3小节。

  ①师小结:很多人喜欢这一节诗,喜欢的原因是,这一节诗句式相仿,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师范读后指名读。

  ③引导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一阵风吹来,()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是绿色的。

  小溪潺潺流过,()是绿色的。一束阳光射进,()是绿色的。

  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韵味)

  (5)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关注“在一起”的句式,读出节奏。

  ③师指名读后,全班读。

  ④师:注意表示动作的词,你读出了什么?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1: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

  示例2: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⑤师示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⑥拓展运用。(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仿写练习: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意,你能写一写“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校园里()在一起,公园里()在一起,田野里()在一起。

  a.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b.生朗读仿写句段,相互评价。

  (6)学习第5小节。(出示课件,师指名读)

  ①师范读后指名读,相机引导: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的主题。

  ②说话练习。(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生自由练习读全诗。

  (2)师指名分小节配乐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

  此板块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想象,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诗的意境。学生通过进一步自主探究发现现代诗是作者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反复朗读,又将背诵巧妙地融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对比阅读,感悟语言

  1.学习“阅读链接”。

  (1)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课件出示宗璞的作品。

  (3)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4)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课件出示:“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示例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课件出示: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生齐读)

  2.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愿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后豁然显现,学生的学习由此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定位,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类文链接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对于现代诗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仿写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

  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习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习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写作特色领悟

  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1、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2、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感受黄河的壮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录象。(①播放黄河滚滚东流的录象;②出示“我看到了的黄河”)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的词汇比较丰富,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而课堂正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今后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

  4.师朗诵:(继续播放黄河的录象)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你的感受如何?而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多读几遍,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够充分感受到。

  2.学生自由读课文,巡视指导。

  3.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却坐了6个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是多么惊险呀!但艄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谁来读读看?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艄公的沉着、大胆,乘客的悠闲?)

  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把该重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划出该重读的地方)你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像他刚才这样,齐读。

  4.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乘客扪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来写一写。(出示写的练习)

  ①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撑篙的动作写具体。

  ②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们坐在羊皮筏子的表现写具体。

  5.把你写的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6.正因为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破浪前行,所以乘客们才能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亲眼目睹一下艄公的风采吧,今天有一位艄公来到了我们的饿课堂上,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出来。

  (同学们采访艄公)

  前些天,我们班上的匡媛同学去了一趟黄河,亲身体验了一回坐羊皮筏子的感受。下面就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匡媛介绍)

  7.看来,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还是很惊险的,乘客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而艄公——(出示文字)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敬佩艄公吗?那你怎样来读这一句话?齐读,把你的敬佩读出来。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难点: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17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苹果 创造力

  深有感触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02-22

四年级下语文乐园语文教案08-2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01-02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01-18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05-05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3篇01-0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3篇)01-0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0篇01-2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0篇)01-2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4.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故事。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还有像你们年龄一样大小的孩子,他们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课题:小英雄雨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

  1.因为课文比较长,请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2.在阅读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和课文初读情况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指名读,并口头解释。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3.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再读课文,给每段加上小标题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全班交流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如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作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也可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五、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为什么要把雨来叫做“小英雄”?你认为在他的身上有哪些英雄特征?快速默读课文,从课文的事件和相关语句里分析理解。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一下,把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可以融入一个小组内,进行点拨指导。

  六、全班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综合,板书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勇敢机智、舍己为人、不畏强敌、坚贞不屈的小英雄。(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以课文为依据,使自己的感受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认真思考的学习能力。)

  七、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小组之间分角色、分任务进行合作朗读。

  八、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用简洁的话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说说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研读课文中重点段落,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深入理解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读第一节。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这里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吗?

  (为他能从鬼子手中逃脱打下伏笔。)

  2.默读第二节。

  提问: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

  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这一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出现?(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一是起强调作用,二是作为全文的一个线索。)

  3.重点默读第四节。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的坚强不屈?(“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归纳:

  巧妙地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游泳本领,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这就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

  三、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提出来说一说

  四、拓展

  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这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吗?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吗?(扮演角色对话)

  五、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改编。或者缩写,或者续写,或者改成课本剧。

  2.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会认“虑、职”等6个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呼呼、响动”等词语。

  2.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提高学生明确、完整、简洁地表达段意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重点

  难点1.学习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2.体会猫古怪的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猫的喜爱。

  教学

  课时2课时

  1.会认“虑、职”等6个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呼呼、响动”等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用“摘句归纳法”弄清文章结构。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揭示题目

  1.(出示猫的图片)你喜欢图中的小动物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老舍的《猫》。(板书:猫)

  2.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用笔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出示多媒体)

  无忧无虑贪玩尽职屏息凝视

  磨蹭稿纸丰富多腔解闷毒蛇

  遭殃花盆生气勃勃枝折花落

  (1)读准字音。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蹭、遭”,翘舌音“职”。

  ②多音字“屏”读bǐng,它还有一个读音píng,可以组词“屏幕”;“折”读shé,它还有一个读音zhé,可以组词“折断”。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虑、遭”的书写)

  “虑”:半包围结构。注意“”的撇要写得长一些,下部“心”要写得小一些。

  “遭”: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曹”,再写“辶”。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多媒体)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舒畅。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变化多端:指变化多种多样,令人难以捉摸。

  生气勃勃:形容气势旺盛的样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三再读课文,弄清顺序

  1.轻声读课文。

  (1)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猫的?

  作者是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两个方面来写猫的。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

  2.教师相机指导: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意思。

  ①“古怪”是什么意思?

  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本句指猫的性格很特别、难捉摸。

  ②第1部分是抓住猫的哪些特点来写猫的古怪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3.强化训练目标。

  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二部分: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板书: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

  四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如何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2.教学语言不精练,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1.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们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多媒体。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品味词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第1、2自然段。

  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相关语句。?

  ②朗读交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

  a.重点理解“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b.比较句子。(出示多媒体)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③课后“小练笔”。

  用“说……吧……可是……”写一段话。

  学生:说小猫温柔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可是,它有时候又那么冷漠,不管怎么叫它,它也一声不出。

  ④小结:猫集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特点于一身,的确表现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⑤齐读第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习第3自然段。

  ①过渡:猫性格古怪的第二点表现是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板书: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②提出学习要求。

  a.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③交流朗读。

  a.猫的温柔可亲。(出示多媒体)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b.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出示多媒体)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给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摩擦)

  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读出了什么。(学生读课文)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指名表演)

  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么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学生回答)撒娇。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出示句子)(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淘气的猫在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作者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这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④教师总结。

  作者抓住了猫在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⑤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集体学习第4自然段。

  作者不仅喜欢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欢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所有表现,还喜欢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4)朗读第5自然段,表现出作者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情感。

  2.品味词句,从“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第6自然段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找出来,反复朗读。

  (2)交流,讨论。

  ①词语。

  a.更好玩:特别好玩。“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作者对小猫们的喜爱更甚。

  b.淘气:顽皮。作者把小猫们当作了孩子。

  c.绝不会:嬉闹的小猫们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作者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②句子。

  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作者通过对动词的巧妙运用,写出小猫们在屋里耍、摔、跌、撞,在院子里摔跤、抱、打的淘气模样,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1.你喜欢老舍笔下的猫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更像小孩子,十分可爱。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猫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出示多媒体)

  猫真老实。

  猫很尽职。

  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4.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1:夏丏尊写猫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妻子、孩子对猫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2:周而复写猫,通过直接描写猫的外形、动作、神态的特别之处,特别是几处比喻,让人体会到作家对猫的喜爱。

  1.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2.从“词、句、文”三方面来探究课文,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3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

  2.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的公仆的崇高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

  2.把握人物的角色的形象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试换小标题,训练学生从文章中抓出重点句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从徐帅教育子女的话中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和观看视频课件,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使少先队员增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研读《看门老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两个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和体会三个小故事中蕴涵深意的词句,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等。

  2.使学生体会到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崇高品质皆源于时时用“人民的公仆”来勉励自已, 甘为人民的公仆是这一切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座右铭演示导入:

  1. 师板书:人民的公仆。试问生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明确:同学们,人民的公仆就是能够严于律已,平易近人,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2.师述;曾经有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他亲笔书写了“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并把这5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勉励自己。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3.(演示徐向前元帅头像)他就是我们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为此人民也亲切的称他为(生答预设:布衣元帅)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有关布衣元帅的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标题是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小故事,去感受一位共和国元帅的布衣情怀和公仆形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结合小标题说一说每个小故事写了件什么事?哪个故事最能体现题目说的“布衣元帅”?

  (二)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现在就让我们随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和他的新娘一起去看望徐帅。

  1.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看看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在想到和没想到之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动笔画一画,做下标注.完成自学要求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不但新娘会这么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2)可是令新娘没想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徐帅的住处、衣着、态度几方面去回答,并体会出朴实无华,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故事中写新娘用了几个没想到(令学生读读后师引读:新娘怎么也没想到,新娘做梦也没想到,体现引读)

  3.换小标题“比普通人还普通呢!(敬爱的徐帅啊,您的朴实无华,您的生活俭朴,您的平易近人,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您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难怪人们会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那么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我们也要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

  (三)学生分角色读第一和第三故事(重点研读故事三)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和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从徐帅和秘书,徐帅和女儿的对话中,你又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心想着国家建设,弃小家,顾大家;对子女严格要求,如“告诫”“审问”“继续追问”“常常”“反复解释”)

  3.换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在故事三的教学中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体会“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成功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能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灿烂辉煌的成功来!同学们!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的,不是因为别人,学会自立学会自强,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徐帅的这句话教育子女,教育身边的人,教育我们)

  (2)“铺路”(文中有: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3)引导体会“审问”分角色读审问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读的评价)教师换位与学生延续继续追问(续审)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图享乐,心系国家的元帅,他认为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元帅,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严格要求子女的元帅,他告诫子女“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徐向前元帅,(同学们,老师不仅要问,你认为徐帅能做到这些的根源是什么?因为他的心里时刻牢记,他要做“人民的公仆”)敬爱的徐帅啊!“人民的公仆”是您的座右铭,我们现在可以高声的说,您堪称“人民的公仆”

  四、课件演示结束

  同学们,徐帅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生前那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高大形象却始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大家想看一下徐帅生前的音容笑貌吗?

  课件《布衣元帅》

  敬爱的徐帅,您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然而,您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矜,德高不自居,您心系百姓,朴实无华,“人民的公仆”就是您一生品质的写照。敬爱的徐帅啊,您是一座巍峨的山,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请起立少先队员们!敬爱的徐帅啊!请接受少先队员最真挚的敬礼(音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乳汁收据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赏花》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一遍课文,回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去郊游,他们在孤独和沉默中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售票员秀子为了打破沉默的气氛,决定做一回特别向导。在秀子和司机的帮助下,车厢内由沉闷变得一片欢腾。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人间的真情。)

  1、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人间处处有真情)

  二、自读自悟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重点语句中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呢?请同学们把上节课画出的有关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全班交流

  1、秀子“吃了一惊”,决定做一回“特别向导”。

  (1)她为什么吃了一惊?这些游客有什么特别?(理解“步履蹒跚”、“探索”)她是怎么想的?(想帮助乘客)

  (2)车厢内为什么充滿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默”?(体会盲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助)

  (3)指导朗读(体会秀子的`决心)

  2、秀子是怎样做“特别向导”的?

  (1)描述声音,介绍观梅亭

  这时游客有什么反应?秀子有什么反应?(抓住重点词“兴奋”、“劲头更足了”

  指导朗读

  (2)车厢内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想象(车厢内气氛热烈,有说有笑,乘客们兴高

  采烈,喜气洋洋。想一想他们此时会说些什么?)

  过渡: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地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的美好,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指导朗读。

  (3)这时秀子的兴致更高了,她更加放开了嗓门说,引读“左边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我来给大家唱支歌好吗?”她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结合歌词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

  (4)这时车厢内的气氛已达到高潮,齐读16自然段。(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和唱歌声感动着每一个人,有人在悄悄擦着眼泪。

  过渡:秀子的工作是什么?可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本职工作以外的事。而且是不求回报地做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浓浓的真情。还从哪能感受到人间真情呢?

  (5)司机“捧来了一束紫罗兰花”,“汽车嘎的一声停住了”。(体会不只是秀子一人在帮助这些残疾人,司机也在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

  3、“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内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秀子绘声绘色的描绘,动听的歌声,使车厢内的气氛不断发生着变化,不断推向高潮,秀子的爱打动了所有的人,秀子的爱心感染着所有的人。秀子的爱心,人间的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的心田。

  指导朗读。

  四、文章为什么以“赏花”为题?(引导学生体会“赏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五、拓展作业。

  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享受着真情的温暖与幸福,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1、课下找一找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文章读一读。

  2、在生活中多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附:板书设计

  7、赏花

  沉默——————→欢腾

  特别向导

  ↓

  花香弥漫

  (人间真情)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的读书体会,读中感悟。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教师板书

  课题:阳光洒下来。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些什么?(晴朗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

  二、检查预习。

  1、圈:(1)说说预习课文时,你觉得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是什么?

  2、查: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塞)

  3、问:读完课文,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整体感知,交流合作。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一读。

  2、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习第一部分,初识人物。

  1、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渎,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的句子:“我是长得小小而不怎么会表达的女孩。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2、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五、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独立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①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找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写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做上不同的句号。

  ③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老伯伯和小姑娘心里想了些什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④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的内心。

  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老伯伯见我给了针钱,有说不用找钱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能看出老伯伯的想法有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3、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升华情感。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一位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用课文中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主题:全班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也是对小姑娘主动承担自己过失,有责任心的一种肯定。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里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山里吗?感受过山里人的热情、淳朴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山里人的文章:《炊烟》。

  师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字典解决。

  2、检查朗读情况。指明分段读,纠正错误的'字音。

  3、理解词语。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词语小组成员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差字典、词典解决,再有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谈一谈。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体会着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小组里读,并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评价。

  4、全班交流。由小组代表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感受。全班同学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人物性格,让学生体会如何透过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角色朗读,积累语言。

  三、通读全文,深化理解。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再次快速通读全文,看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块儿解决。

  四、自拟题目,感悟中心。

  文章写“我”在山里感受的温暖,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如果是你来写,你会以什么为题目?和原题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板书设计

  炊烟

  我又累又饿感受温暖感动留恋

  木屋主人热情好客豪爽勤快淳朴善良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春晓>为四四拍子,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征收歌曲简洁朴实,朗朗上口,虽然是古诗词,但在创作中运用了不少县附带音乐元素,富有灵动感和音韵美

  学情分析

  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学会《春晓》,并尝试用该曲调举一反三。

  过程与方法:在学唱的过程中了解古诗新唱这一音乐体裁形式,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去感受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学会歌曲《春晓》,寻找古诗中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用声音去表现古诗中的音乐意境。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找春天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老师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吗?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那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去寻找春天,看看是不是和大家想象的春天一样呢。(出示图片,播放音乐)

  学生用词语,句子来描述春天。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大家的话概括春天就是: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引导学生对古诗新唱的认识

  刚才大家一起跟着演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而且还欣赏了春天的照片,那大家想不想用另外的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美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唱法:(出示古诗新唱)。同学们可以想想,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歌唱形式?对,以前学过的《咏鹅》《游子吟》都是这种诗与歌的完美结合。那好,既然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春”,那大家先回顾下以前学过的哪些古诗是赞美春天的呢?学生举例。让学生分别朗诵学过的古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

  二.古诗新唱《春晓》

  (一)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春晓》

  (播放音乐)

  提出欣赏要求:在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与平常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出现了二部合唱和古诗朗诵)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作曲家要把合唱与古诗朗诵融合在一起呢?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2、带着问题再次听赏《春晓》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学生回答上一个问题:加入古诗朗诵后,整个歌曲更加地优美动听,很有诗意。很有画面感,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二)按节奏朗诵古诗

  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小组练习,给予小星星鼓励

  (三)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学生可用“呜”哼唱旋律。

  (要求:随节奏晃动身体,感受节奏的平稳,速度要徐缓,曲调要流畅、柔美)

  2、难点解决:

  a.感受歌曲第二乐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如春风轻轻吹拂。

  发“呜”哼唱旋律。学生模仿,教师示范。

  b.(加入古诗朗诵)

  c、结尾句的学习,自由延长,声音越来越弱,切分节奏表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歌曲中加入动作丰富表演。

  4、合伴奏演唱,加动作,分配演唱角色。给予小星星奖励

  (四)、古诗新唱(举一反三)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小组比赛,回答给予小星星奖励

  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总结归纳:

  1、小结

  这节课通过古诗新唱这种新颖的歌唱方式,让我们一起感受了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更让我们知道音乐不仅是一首歌,它还是一首诗,一幅画。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聆听这优美的歌声,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春之美,尽情地把心中对春天的那份热爱之情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听歌加舞蹈)

  2∕4X

  X︳XX

  X∣XXXX∣X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XX︳XXX∣XXXX∣X0‖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2、作业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结合的魅力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按节奏朗诵古诗

  2∕4X

  X︳XX

  X∣XXXX∣X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XX︳XXX∣XXXX∣X0‖

  3、教学反思

  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读诗入手,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接受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按指导进行朗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唱读”阶段。

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很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写字教学上,教师指导没有到位,多数学生对于笔顺不甚了了,仅能靠已有的经验书写。研读古诗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

  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文引路,入《绿》之境

  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

  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

  (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

  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瓶”读“pínɡ”,不要读成了“pín”,“叉”读“chā”,不要读成了“cā”。

  (3)识记字形。

  ①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示例:顺口溜记“叉”字。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4)指导书写。师指导书写“瓶”字。

  视频出示“瓶”书写笔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

  此板块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新词,逐步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板块三

  朗读课文,初感绿意

  1.释题。

  (1)生齐读诗题。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

  (3)师指名读诗题,读出对绿的美好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5节)

  (3)师指名分节朗读全诗,相机正音。

  (4)全班齐读;小组分节比赛读,要求: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5)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预设: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这首诗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

  (6)再读全诗,在读中理解。

  3.四人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寻找“诗韵”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绿》。(板书课题:绿)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述:《短诗三首》的学习帮我们解开了现代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运用在上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的秘密吧!

  2.生自由读全诗,寻找“诗韵”。

  3.全班交流。师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内容。

  (1)课件出示第2小节。

  (2)注意诗句中含有“绿”的词语,反复朗读。

  (3)感受“绿”的多。

  ①想象“绿”的.画面。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预设:各种各样的绿色)都有哪些绿?(预设:墨绿、浅绿……)

  ②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③师引导发散思维:你还知道哪些绿?(预设:橄榄绿、苹果绿、黄绿……)

  师:这么多的绿,都悄悄地藏在省略号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难怪作者这样说——(课件出示诗句)

  生轻声读;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4)感受绿的美。

  ①师:作者的联想多么丰富啊!眼前各种各样的绿,在他眼里是什么样的?(生自由交流)

  ②师指名读第1小节。

  ③理解“发黑、出奇”。

  师:这么多的绿,在作者的眼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怎么理解“绿得发黑”?(预设:绿的程度深)

  师:“出奇”是什么意思?(预设:特别,不平常)

  ④师指导朗读:读出诗中不寻常的“绿”。(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板块二

  精品细读,想象画面

  1.学习第3~5小节。

  (1)师引导: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课文第3~5小节。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3)生读第3~5小节。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第3小节。

  ①师小结:很多人喜欢这一节诗,喜欢的原因是,这一节诗句式相仿,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师范读后指名读。

  ③引导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一阵风吹来,()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是绿色的。

  小溪潺潺流过,()是绿色的。一束阳光射进,()是绿色的。

  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韵味)

  (5)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关注“在一起”的句式,读出节奏。

  ③师指名读后,全班读。

  ④师:注意表示动作的词,你读出了什么?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1: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

  示例2: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⑤师示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⑥拓展运用。(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仿写练习: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意,你能写一写“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校园里()在一起,公园里()在一起,田野里()在一起。

  a.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b.生朗读仿写句段,相互评价。

  (6)学习第5小节。(出示课件,师指名读)

  ①师范读后指名读,相机引导: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的主题。

  ②说话练习。(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生自由练习读全诗。

  (2)师指名分小节配乐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

  此板块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想象,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诗的意境。学生通过进一步自主探究发现现代诗是作者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反复朗读,又将背诵巧妙地融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对比阅读,感悟语言

  1.学习“阅读链接”。

  (1)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课件出示宗璞的作品。

  (3)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4)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课件出示:“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示例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课件出示: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生齐读)

  2.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愿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后豁然显现,学生的学习由此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定位,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类文链接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对于现代诗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仿写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

  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习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习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写作特色领悟

  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1、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2、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感受黄河的壮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录象。(①播放黄河滚滚东流的录象;②出示“我看到了的黄河”)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的词汇比较丰富,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而课堂正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今后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

  4.师朗诵:(继续播放黄河的录象)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你的感受如何?而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多读几遍,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够充分感受到。

  2.学生自由读课文,巡视指导。

  3.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却坐了6个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是多么惊险呀!但艄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谁来读读看?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艄公的沉着、大胆,乘客的悠闲?)

  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把该重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划出该重读的地方)你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像他刚才这样,齐读。

  4.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乘客扪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来写一写。(出示写的练习)

  ①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撑篙的动作写具体。

  ②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们坐在羊皮筏子的表现写具体。

  5.把你写的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6.正因为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破浪前行,所以乘客们才能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亲眼目睹一下艄公的风采吧,今天有一位艄公来到了我们的饿课堂上,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出来。

  (同学们采访艄公)

  前些天,我们班上的匡媛同学去了一趟黄河,亲身体验了一回坐羊皮筏子的感受。下面就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匡媛介绍)

  7.看来,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还是很惊险的,乘客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而艄公——(出示文字)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敬佩艄公吗?那你怎样来读这一句话?齐读,把你的敬佩读出来。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难点: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17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苹果 创造力

  深有感触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