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11:15:52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池

  水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四部分。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丰富语言,感知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阅读短文《绿手指》,从中受到做事要持之以恒的教育,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以购书、谈读书体会为内容,进行人物对话表演,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记叙自己的一位小伙伴的故事,练习把一件事(或几件事)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以购书、谈读书体会为内容,进行人物对话表演,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记叙自己的一位小伙伴的.故事,练习把一件事(或几件事)写清楚。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事先阅读一些名家名著或其他读物。有条件的学生,可和父母(或同学)一起去逛逛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录音机。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读读背背”,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意思。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展示成语,读一读,指导读准字音。

  2 学生朗读,试背。

  3 指导学生按要求给这些成语、词组归类。

  4 分类朗读,熟读成诵。

  5 组织“成语知多少”接龙游戏,按座位顺序,逐个站起来说一个成语(或词组)。正确率最高的为优胜小组。

  6 如果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同学之间帮助解答,教师做必要的讲解。

  二、完成“阅读”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带着问题,再读短文。

  (1)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老太太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划出能说明她的特点的句子。

  (2)你有哪些地方自己还弄不明白,需请教他人,做上记号。

  3 汇报学习的初步感受,互相解决问题。

  4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1)读一读短文后的思考题,说说文中的“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

  (2)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5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6 总结

  7 带着对老太太的敬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板书设计

  积累 运用二

  读读背背——成语

  阅读——绿手指

  课后小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3.向小姑娘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提个问题,请你们敞开心扉,把真实的想法谈出来。假如我们的亲人、朋友托你做一件事,开始很容易,但中途遇到了困难,你是就此为止还是努力负责到底?如果你帮助了别人,他要赠送你非常喜欢的物品,你是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

  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中的小姑娘,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谈收获

  1.地点:海滩上;时间:夏天。

  从“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可以看出。

  2.人物有小姑娘、画家、老爷爷三个人。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助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三、小组讨论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课文写了小姑娘的.什么事?从哪能看出她的可爱?

  课文写了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在回家的路上,画家故意把贝壳丢在地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捡起后,又还给了画家。

  写她的模样的词句:“小姑娘闪着明亮的大眼睛”。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把刚拾到的贝壳捧给画家看”、“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边”。

  写她的语言的:“我答应了叔叔,一定等他回来”、“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①在画家面前,小姑娘有些什么举动?说明什么?

  当画家问她话时,她“闪着明亮的大眼睛”,从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感到小姑娘很美,很聪明。

  ②当画家委托她看衣服时,她“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说明什么?(乐于助人。)

  ③画家看到小姑娘抬到的贝壳为什么“笑了笑”?他来到这是想到礁石那检贝壳吗?

  (不是。画家游向礁石,是为了给小姑娘捡更好看的贝壳。因为他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画家“笑了笑”的时候,心里可能就是这样想。)

  ④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爷爷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小姑娘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何感受?

  (答应了画家叔叔委托的事,就得负责做好,自己说的,就得坚决做到底。)

  ⑤画家叔叔终于回来了,他把捡到的贝壳给小姑娘看,还向他介绍,让她挑,小姑娘有没有要?她是怎么回答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绝不是为了得到漂亮的贝壳。“灿烂夺目”的贝壳很有诱惑力,引起了小姑娘的羡慕和夸奖。由于她内心是纯洁高尚的,所以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没想过帮助别人应得到回报。)

  ⑥画家“感动极了”,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小姑娘帮“我”看衣服和画夹,花了这么多时间,“我”送给她喜欢羡慕的贝壳,她却不接受,这太让人感动了,“我”得想个办法。)

  ⑦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眼圈为什么红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姑娘会这样做,她的心灵是那样纯洁美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⑧你想怎么赞美小姑娘?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3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桥》。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洪水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让我们在走近一座桥,一起去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桥》

  (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作好情感上的铺垫,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从而直观地理解题目。)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7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出示要求。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描写了几副场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随文指导“祭奠”两个字,那现在请同学们把小标题串连在一起,再去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答)这也是我们平时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到。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3、(幻灯片出示)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

  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组,你们发现上面这一组是描写————,下面这组是描写————。请同学们在上面一组的每个词语前面加上“洪水”两个字去读一读,读完思考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4、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哄水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语句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 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5、下面请同学们再去观看一段视频,告诉老师看完后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

  把你们的'感受带入文中,再去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本,把握文章结构。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走进老汉,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生读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在这危机的一刻,老汉出现了,他是怎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的呢?

  2、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如果让你在站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

  3、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一读这两段话。

  4、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

  5、面对惊慌失措的村名,老汉却像座山一样的站着,说明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板书)

  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板书)

  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

  6、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研读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导学生深究并作点拨,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读……)

  四、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2、课件出示句子: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3、从老汉的“揪”和“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为什么明明是一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前后两种动作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背后的真相

  生: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原来,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这用力一推,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他儿子。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父亲远去了,儿子也远去了,只留下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可是英雄的光辉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对英雄的哀思吧。

  7、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突然呈现意外的结尾,再以多媒体渲染气氛,让文本更加深刻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小结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下节课让我们再走进这篇课文,去思考课文为什么用“桥”为题?而你又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后再说一说课文以“桥”为题所蕴含的深意,和开课时的猜想遥相呼应,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总结全文时承上启下,为下节课作好过渡时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