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桥》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桥》教案1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的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明白的词句,教师辅助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桥》教案2
一、教材特点
《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
《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
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
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你是怎么想的?(课件:百花争艳的春天)
d:这句话精妙在哪?(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三)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
(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四)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小学语文《桥》教案3
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流利地读文。
教学难点从小林的“看、想、做”中,感悟他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1.识字卡片2.录音机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读课文,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想: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分组汇报,从以下方面引导: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中一群可爱的`孩子,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这时,有一件非常奇特的雨衣出现了,不管他怎样玩耍,雨水一点,也没淋到他的身上。
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件雨衣?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发明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初步了解:小林发明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边读边画不认识的字,而后请教“小鱼儿”和“字典老师”)
2.合作交流,检查效果。
(1)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另一人听或一人指字,另一个人读给对方听。
(2)教师指名领读。(看识字卡片)
(3)“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例:形声字:嘿,泳,膜,胎,剪
结构相近:羞、??
翘舌音:充、粘、差
多音字:缝(fénɡ)假(ià)得(děi)
易读错字:膝(xī)
(5)“接力赛”识字。
猜字谜,如:联、差、囊
看实物:膝、棒、胎、膜
动手演示:剪、贴、旋、压
(6)出示词语
表演、舞蹈、优美、旋转、称赞、联欢会、展览台、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指读——齐读
四、教师分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读文
五、小结:(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字词。
1.摘苹果
把生字卡片做成苹果状,贴在苹果树上,学生自愿来摘,摘下后带着大家读一读,再组词,读文中相关的句子。
2.读词语。
3.为“慢慢”找意思相近的词,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徐徐、渐渐)
4.找出文中三个问句,比较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各说一句话。
二、细法是怎么产生的?
(普通雨衣雨水顺着……用心观察)
(2)遇到问题后怎么做的?
(联欢会上旋转起裙子……勤于思考)
游泳中塑料救生圈……
(3)有了想法后又是怎样动手实践的?
(弯……缝……剪……买……压……吹……动手实践)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从小林发明中想一想,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怎样使设想变成现实?
四、品味课文,表达情感
1.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激发感情,组内赛读。
3.放录音,想象
雨中的孩子们穿上了充气雨衣,既漂亮又实用,一个个可神气了!
五、激励创新,实践体验
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改进一下(思考、讨论、交流)
2.让我们也动动脑,动手做个小制作,成为一名小发明家吧!
六、小结:(略)
小学语文《桥》教案4
教材分析: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排了《识字二》、《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等内容,还有一个《语文园地》。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会认49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读文并初步体会文章感情,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措施:
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前,可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可以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学校生活的'感受。本组语文园地安排了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内容,可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做些铺垫,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6课时。
识字2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工作,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探索识字教学的经验方法,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了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学生就一定会牢固地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胡、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校园生活的图片。
3、轻音乐磁带。
4、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学习生字、看图读词、指导书写)
一、导入
1、展示学校生活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以及对学校生活的感受。
(运用图画,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词语,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学互读互听,相互正音。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重点读准“琴”(前鼻音)和多音字“模”。
4、我考考你们,下面的字你会认了吗?(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5、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咱由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如,“戏”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或者熟字“鸡”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特别注意“琴”字的下面是“今”,不是“令”。)
(学生在游戏中对识字产生兴趣,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又提高了识字的效果。)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难点:“观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知道一个女孩在做记录,一个男孩在观察百叶箱中的温度表。)
2、哪些词语是图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朗读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小学语文《桥》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小学语文《桥》教案6
认知目标:
1、能读、写11个生字,了解组成的新词所表达的含义。
2、能知道信息高速路就是网络,了解到网络为人类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捷。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网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深入地学习课文,以及自己的实践操作,感受到网络是现代人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激发他们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从网络引发出对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和创造之神速,使他们从小树立了解社会动态,成为社会主人的心愿。
能力目标:
1、能自己上网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他们的搜索信息的能力。
2、能把找到的资料在班里进行交流,培养他们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
教学难点:
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来为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把握“神”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汽车能在高速路上行驶,行驶速度会很快。今天我们学习17课“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课题中的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
2、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电脑打过交道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网络吗?
3、齐读课题,初步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根据自学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2、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1)课文中“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什么影响?
(3)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四、提纲挈领,放手自学。
1、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请大家讨论,爸爸的话里概括出了网络有哪些用途?帮助他们归纳出了网络的大致用途分为三类:
a、网络能使我们快速地查阅信息。
b、网络能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建立联系。
c、能上网购物、拍卖等。
3、小组朗读2——4节,用补充“网络能使我——。”的语句来交流。(媒体)
五、深入研究,比较,明确网络的.实效性。
1、在学完了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讨论:为什么称网络为信息高速路?
2、比较网络和其他途径,例如:电话,上图书馆,通信,购物等等与网络的区别。
六、能力培养,自我体验
1、请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2、让学生们自己上网,在规定时间里查找你所想要找的东西。
3、能把找到的资料在班里进行交流,
4、学生进行点评,交流,小结。
七、拓展课文,再次感悟。
1、出示课文第五节,问学生们爸爸说的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呢!
2、请你把他的话补充完整,你还知道网络的什么功能呢?
板书设计: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
电脑网络发电子邮件神奇
参加购物、拍卖等
【小学语文《桥》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生命桥09-01
小学语文立交桥教案02-21
语文《桥》教案02-25
《桥》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桥》02-19
语文桥之美教案08-26
《家乡的桥》语文教案02-06
《生命桥》语文教案06-15
《桥》语文教案(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