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时间:2023-11-26 07:09:15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与交流,感受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法制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后,谈话引入。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提问: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学生再次熟悉题目后,提问: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15∶10=15÷10=1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1题。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法制教育:

  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生:这张人脸的两只眼睛都在左侧。)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你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生:两只眼睛都画在了一侧。)

  4、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生:漂亮。)

  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生:2对。)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大;一边一个……)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师:它们漂亮、美观吗?(生:漂亮,美观。)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3、做一做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师:揭示概念:

  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板书:①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继续补充)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

  4、动手操作

  把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拿出来,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师)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乙)不对,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而这三幅图每组都是两个图形,只能说这两个图形对称。

  (师)乙同学说得很好,对于两个图形来说,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国徽”是轴对称图形。)

  (师此时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渗透《国徽》法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4、自由创作

  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剪纸,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剪一幅美丽的剪纸呢?(生:想。)那我们的剪纸大赛就正式开始!(小组活动,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活动评价)师:同学们,大自然创造的对称之美巧夺天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对称之美更是充满了智慧,下课之后请你们继续去探寻美、创造美,好吗?(生:好的。)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板书设计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做一做

  三、想一想

  四、课时小结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从而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过程。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注重探究、淡化讲解,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自我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创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变老师的传授为学生的探究。

  3、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书9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握一握、搭一搭等活动,感受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5、让学生了解握手的基本礼仪,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有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为老人服务的义务。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宝箱;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的头像;两套衣服和两条裤子的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宝箱,宝箱里有几个宝物,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想要看看是什么吗?可是宝箱被锁上了,需要小朋友们动脑才能把它打开,你们敢试一试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

  1、2组成的两位数。

  板书:第一个锁,密码是由数字卡片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请同学们自己摆一摆,可以边摆边记,看谁摆的最完整。

  (生板演: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秘密是这两数中最大的一个,那你们知道密码是多少吗?恭喜你们第一次打开了宝箱,(取出喜羊羊)你们还想要宝物吗?

  (二)探索

  3组成的两位数。师:板书:第二个锁:密码是由3这三个数字中的两个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你们能打开第二个锁吗?从3这三张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生1:我们摆了13,32,21

  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

  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

  3、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再按你们的方法,摆一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4、汇报结果,说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5、评议方法。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那么第二个锁的密码是这六个数中最大的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这个数是谁了吗?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就看出哪一个数最大?为什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第二种方法最方便、最好。)

  师:要想摆得不重复又不遗漏,我们应该按一定规律和一定的顺序去摆。

  板书:规律顺序

  6、用最好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进行第三次操作)

  7、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并且都按数的大小来排列的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师在黑板上演示组成过程并板书。取出第二个宝物美羊羊和慢羊羊。

  (三)初步感知组合(衣服搭配和握手)

  1、握手。

  师:喜羊羊、美羊羊和村长慢羊羊说你们太聪明了,可为你们高兴呢,为了表示祝贺,慢羊羊、喜羊羊、美羊羊三个要互相握一次手。握手的一般顺序应该是老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在相迎握手;握手时伸出手的人要距离另一个人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相对。握手时应伸出右手,不能用左手与人相握。带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师示范正确的握手礼仪。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三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呢?

  2、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人,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在他们三个人中谁最大呢?(村长慢羊羊)。慢羊羊是老年人,针对老年人呢,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你们记住了吗?

  师总结:像摆数字这种与位置有关的我们叫它排列,像与灰太狼喜羊羊握手与位置没有关系我们叫它组合

  板书:排列、组合。

  2、衣服搭配。

  喜羊羊和美羊羊又一次为我们班爱动脑的小朋友感到高兴。他们送给我们班孩子们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那你们想一想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成几套衣服呢?

  师:打开书101页第一题,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来做一做。学生摆一摆、汇报。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固定上衣、固定裤子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有4种。教师黑板演示搭配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99页第二题买一个拼音本可以怎么付款?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呢?

  是的,咱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动脑思考,一定能愉快地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4

  224÷4

  256÷6

  345÷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生1: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生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

  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876.4÷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

  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

  5.823÷3=

  582.3÷3=

  四、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突破方法:

  借助常用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学过程: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出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对钱的使用。

  提问: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我们要用什么来付给售货员?(钱)。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同学生们喜欢吗?。(板书:认识人民币)

  1出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2小淘气很节约,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自己的存钱罐存起来了,同学们认识他所存的钱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钱?(购物、坐车、储蓄、为灾区和贫困学生捐款等渗透法制教育)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分类)教学例1:

  1每个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学习假币),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A有的把钱币分为一类,有的把硬币分为一类。

  B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板书分类的过程: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3种,接着,让学生动手分类。

  C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渗透法制教育: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宽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渗透人民币管理条例

  小结: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吕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有元、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