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
二、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惬意qiè 水门汀tīng 参 差不齐 cēn cī 撇 piě 蘸zhàn 口头 禅chán
2、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了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感悟体会: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到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3、丰子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吗?他后来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细读5、6自然段。)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
(3)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
2、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
(3) 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
3、师小结 :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七、总结全文: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八、布置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自然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板书设计: 18、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九、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反复手法的运用及梦一般的诗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诵读讲析结合式
一、导入: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流浪到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1、前六行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反复强调。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师生互动:小结—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1、熟读2、单元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会写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供展示台,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雨的词语、诗句,师归结,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自学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3、出示生字,认读生字,重点检查并纠正以下字的读音:品尝播种血脉
4、指导学生记住以下生字的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边的四画不要写成三画。
密:下部的“山”不要写成“虫”。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结:
同学们,春雨到底有多美,美在哪,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3、预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春天美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1、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4、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说一说。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春雨》。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瀑布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个生字,会写“瀑、滩”等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叠(提醒学生: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2、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五、作业:
1、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2、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晓、鸭、芦、怜”等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小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①、齐读诗题。
②、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③、释“园”、“不值”。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3、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根据板书,加入动作)
五、总结全文,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读一读、背一背其他写春天的古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童年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指名说)那同学们想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吗?好,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和作者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自学的收获。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五、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六、总结全文,谈收获。
(1)、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2)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七、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能积累成语及名句;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文大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词语,发现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词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积累词语名句。
2、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樱花玉兰花等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围绕“花”写一段话,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并修改。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积累“勉强”等词语,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2、了解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以及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3、阅读《橘园》一文,以“如何面对困难”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4、习作:写自己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
以练习为主,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学习橘园主人的淳朴、善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2、写困难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过程要描写具体、清楚。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乐园四。
四、教学课时。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检查个别读。教师适当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4、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记住字。
5、再读要求书写的词语。
6、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书写的词语中各个字的书写要求。
7、集体反馈,教师强调。
8、学生动笔抄写要求写一写的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金钥匙。
1、全班齐读文章中相关语句。
2、教师出示“一瞬间”“一刹那间”的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3、指名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4、教师小结。
(三)咬文嚼字。
(四)自主阅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读一读咬文嚼字中的词语。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示活动的主题。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1、分小组,明确要求。
2、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反馈。
(四)教师小结,激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和克服困难有关的名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回忆,激活思维。
1、谈话:
在上节课的语文生活中,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对谁所说的什么经历印象最深?(学生说一说)
2、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的经历。
(二)指导写作。
1、教师导入:
通过语文生活中活动,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了。那么,怎样写好这篇习作呢?先请大家阅读一篇范文,一边读一遍想,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学生阅读范文,(范文略)思考问题。
3、指名反馈,教师小结: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1)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写出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感受的变化。
(3)文章立意高,篇末点明了习作的主题思想。
4、指名说说怎样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引导学生结合范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5、教师总结:
同学们,要想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克服困难的经过,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下来,为了过程具体、生动,大家要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自己当时的情形,把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如实地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评议,修改习作。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习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习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习,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习,加以巩固复习。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习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习。
在学生口头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习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习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习。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习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