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5 08:55: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二、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多音多义字的不同用法,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词组、诗歌等,培养主动积累的习惯。

  3.口语交际训练,展示自己的特长。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字词,指名读。

  2.同桌互读。

  二、认读这些汉字,同桌互读,小组读。

  三、认识多音字,填空。

  1.自由读句子,试填空。

  2.集体评议,相互订正。

  “都”多音字 (都)喜欢打雪仗。

  天((都)峰。

  四、学习“日积月累”。

  l.读一读“读读记记”。

  2.指名读,正音。

  3.领读。

  4、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日积月累”,要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

  2.学习“口语交际”、“展示台”,进行口语交际,展示特长。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我会填”。

  1.读句子,要求正确通顺。

  2.根据句子的语气,填写标点符号。

  3.认真读一读。

  二、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和重音。

  4.说一说,读儿歌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口语交际”。

  1.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去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内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评的.时候要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4.各小组推选优秀同学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说;今天我遇到了……,我…··,说……,他…··。

  四、学习“展示台”。

  1.同桌间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

  如:唱歌、朗读、写日记等。

  2.推选优秀同学上台表演。

  3.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

  单元后记:

  这一组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

  体验,培养爱心。“识字6”用对子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对比;《窗前的气球》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记两则》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和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学会写观察日记,养成记录生活细节的习惯。

  2、以“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为例,练习动手操作,记录培育过程。

  3、以“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为载体,练习写小的“观察日记片段”。并试着在活动结尾,学会整合几次的观察内容,写成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

  4、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观察、记录、交流。

  教学难点:

  在实践、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篇真实、完整、充实的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简单介绍“豆娃娃”的培养方法。

  1、关注学生的培养情况,与学生交流培养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

  2、阅读学生的日记片段,进行评价与鼓励。

  3、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之间交流,彼此观察对方的“豆娃娃”。

  欣赏他人的“豆娃娃”及相关日记,获得启示与帮助。

  把“豆娃娃”引进班级,与同学们共同欣赏、观察、交流趣事。

  二、习作中期

  组织培养“豆娃娃”的活动。

  根据自己的培养情况,进行记录,写好“观察日记片段。”

  1、培养十天后将自己的“豆娃娃”带到学校。

  2、彼此介绍自己的豆娃娃及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及趣事。

  3、学会整合日记片段,形成相对完整、充实的日记的方法。

  4、选读评价。

  5、作文评改。

  6、佳作欣赏。

  完成其他内容的观察日记。

  三、习作终期

  建议学生把“豆娃娃”带到学校,与同学们的进行比较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彼此参观自由交流。

  能不能将几次日记片段整合成一篇内容完整、充实的日记呢?

  读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评价。

  三批结合,进行批改。

  将优秀作文进行展览。

  鼓励生活中进行这样的.观察。

  尝试着按照老师的方法培养“豆娃娃”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及观察所得。

  与老师共同分享实践的收获。

  四、习作延伸

  可以小组间交流、观察、欣赏日记片段。

  学会处理已有的素材、找到合适的过度方法,写出完整的观察日记。

  借鉴、修改完善作文。

  批后修改。

  阅读优秀作文

  留心生活,记录生活。

  帮学生创设学生一个生活场景,学会有意识的观察。

  边做边写,有生活,有内容,真实而不失生动。

  老师的建议与鼓励是他们坚持并不断并有所进步的动力。

  互相学习,也是互相鼓励的过程,在关注中更加注意自己的实践与记录。

  检验同学们的实践成果,激发彼此学习、交流的愿望。

  通过彼此观察、彼此交流、阅读能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学会评价。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内容变得更科学、更有条理、更丰富。

  读文指导,给予方向。

  批后改,是一种个别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为下次习作打好精神基础

  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生活变得有痕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思考

  (1)你知道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吗?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美景?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3)九寨沟它的'自然风光怎样?有哪些珍禽异兽?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小结:请大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与课题的内容叙述的顺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词。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播放课文录像。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陪、拍、圈、注、影、默”6个字,会写“投、拍”等4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圈”。

  2、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男孩动作的句子,体会动词的用法。

  3、在阅读中积累“投入”“默默”“注视”等词语。

  4、会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难点

  随文识字,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初步体会男孩玩球时的投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人曾经对你说过“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心情怎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小男孩也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板块第2课《孩子,你长大了》,请同学们伸出小手与我一起书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预习中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检测:(师范读课文)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听边思考:“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生读文后汇报:板书(父亲 儿子)

  三、随文识字

  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注、影、默”。

  (1)师过渡: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呢?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屏幕出示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这三个字(拼读、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

  (3)请学生当小老师来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注: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形声字)练习组词,结合课文理解注视的意思,用注视说话。联系实际:请大家注视黑板。

  影: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形声字)练习组词。

  默: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出示记字小妙招(黑狗黑狗你为什么沉默?)] 理解“默默地”在文中的意思?适当扩词默默地( )

  (4)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猜想父亲说这句话的心情,学生说出某种心情就带着某种心情去读)教师引读:此时此刻,父亲注视着儿子的身影,可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默默地说:(生齐读:孩子,你长大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陪”。

  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儿子呢?父亲当时的心情是否像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同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1)指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陪(说记字方法,领着拼读,结合句子说说陪的意思,练习组词)

  3、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识“拍、圈”。

  师:有了爸爸的陪伴,小男孩安心地玩起球来了。让我们一同看看小男孩玩球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屏幕的句子,快速地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

  (2)识记“拍”(交流记字方法、组词、做动作识记)

  (3)重温“投”组词,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投入的意思。联系实际。

  你投入地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地读这句话。

  (4)认识“圈”这个多音字,读音,分别组词,投入地读。

  (5)完成动词填空(课后题)

  师:正当我们读得特别投入的时候,这些调皮的词语从家里跑出来了,我们试着把他们送回家吧!

  生填空,做动作试读,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组

  (6)指导朗读(自己练读、一边想象小男孩玩球时的动作,一边试着做一做动作)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动作,女生读,男生做动作,生齐读,老师做动作)

  (7)用“一会儿…… 一会儿”说句子。

  (8)齐读这句话,体会关联词语的.妙处。

  四、指导写字

  过渡:小男孩玩得特别投入的时候,几个大孩子跑过来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那你们就必须出色地完成本节课的写字任务。

  1、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出漂亮、规范的字?

  2、指导书写投和拍两个字。

  3、重点指导投字,生试说关键笔画位置及需要注意的笔画;教师范写、学生试写两个,同桌互评,如果你认为他写的好就在他的本子上画一张笑脸。同桌展评,说一说好在哪里。

  4、学生试写“拍”字,最后给同桌提一条写字小建议或写一句鼓励的话。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 儿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