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10 07:14:3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

  9/16×12

  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1/2,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2×1/2?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也就是1/2×1/2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

  3/5×2/9;

  7/8×5/14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

  1/2×1/2=1/4;

  1/2×1/2=1×1/2×2=1/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

  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保留两位小数就是:…≈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是循环小数。()

  3、 …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米)÷11=···(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块,1÷2=(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7-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05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2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