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07:24:31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1、自制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小组内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交流收获和问题

  三、细读文本,解决问题

  整合问题: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老一小如何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主要交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第二: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第三: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1、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交流: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6、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2、结合5、12大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学情分析

  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同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爽、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凉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好句。

  3.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同学们,从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徐徐的秋风,飘飘沙沙的落叶,多么舒服的季节。让我们跟着《秋天的雨》走进这个美丽的金秋时节。(板书,读课题)

  2.这不是春天的雨,不是夏天的雨,它是(生补充)?再读课题。

  过渡: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读一读吧!读前别忘了带上几个小锦囊。(PPT展示——学习生字:A小组长带读词语;B小组内开火车轮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四人小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学生字。

  2.检查生字。重点强调“爽、匙、柿”的翘舌音和“爽”的写法以及多音字“扇”。

  过渡:同学们喜欢秋天吗?我们的作者也十分热爱秋天,读一读你就知道到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雨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师: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再轻一点!还要轻一点!带点喜爱之情轻轻读!带点惊喜之情轻轻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转动钥匙,打开秋天的大门吧!秋天的美景到哪里去了?风景藏在你们的课文里呢!

  3.四小组分读2-5自然段,你们若能读好这一段,老师就用一句话告诉你这段话的意思。(板书、师评价朗读)

  师:诗歌一般的句子,想读吗?(生读,师评)

  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五彩缤纷含有的颜色太多了。我们看看都给了谁?

  四、仔细品读。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用“——”划出来。

  黄黄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成熟的果子、娇艳的菊花仙子。

  2.你最喜欢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句子1: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银杏树叶像什么?你能用动作告诉我扇子是怎么扇的吗?请大家配合动作读一读这句话。

  师:黄黄的银杏树叶被秋风轻轻吹过,慢慢地,微微地在摆动着自己的身姿,与秋风共舞。你可以再读一读这一句吗?谁还来说一说他喜欢的景物?

  句子2: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为什么喜欢枫叶?到了每年的10月,北京香山就要举办红叶节,那里的枫叶就象一团团的火焰,可美了。同桌读,生互评。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可以把这么美丽的画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景物吧。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爽、邮”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片抒情散文,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扎扎实实的进行读的教学,并在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指导读的教学中,着重做到: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同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设计理念】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本课的设计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老师方面:教学课件、钢琴曲《秋日私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秋天的音乐厅──创设情景导入

  1.导入语:这是一曲秋之歌,让我们一起用心聆听,听听,秋的声音!(播放课文的动画课件)

  2.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指名说)声音动听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吧!

  3.指名读课题。(要求要读得美一些,提示中间的标点符号要停顿一下。)

  二、聆听秋天的声音──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①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在课题12的旁边有一个星号,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

  ②生随机回答:自学、借助阅读提示……

  ③师: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对我们的自学提了几个要求,并用直线划出来。

  ④指名说,课件出示要求。

  我会自学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查新华字典、查图解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

  (3)找找课文描写了秋天里的哪些声音。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初读课文:

  ①师:那我们赶快根据阅读提示的第一个要求,亲自去听听秋的声音吧!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2课,有感情读一读课文。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③师:刚才,我们已经与秋天的声音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了。现在,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再一次带领大家去听听,秋的声音呢?(指名分小节朗读)

  3.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三、品味秋天的声音──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

  1.选读课文。

  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吧(生再读。)

  2.朗读交流。

  (1)第一小节

  ①生读。

  ②师:能告诉大家,在你读的时候,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画面吗?

  ③想象说话: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课件出示)

  (2)第二小节

  ①生读。

  ②师:可爱的小蟋蟀在说什么呢?

  (课件)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说:“

  --------。”

  ③师:我们和同桌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同桌读)

  (3)第三小节

  ①生读。

  ②体会“叮咛”。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课件)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板书“叮咛”)请大家再来看看“叮咛”这两个字,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一记它们?

  师:是啊!用嘴巴一遍又一遍地说就是叮咛,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大雁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课件出示田野图片)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

  ④师:我们也来学学大雁、秋风和我们的朋友说一说吧!(齐读)

  (4)学习第4.5.6小节

  ①师:在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秋,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这音乐厅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再好好去听听,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②指名说。(课件:关于各种声音的图片)

  ③师:是啊,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了(板书:……)秋的声音,在……(师引读第5.6小节)(课件)

  3.朗读全文。

  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我们心中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再拿起书,一起快乐地齐读课文,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悦吧!(播放钢琴曲,配乐朗读全文。)

  四、赞美秋天的声音──仿写诗文

  1.师:秋天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来写一节小诗,赞美秋天的声音。(出示课件)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小花,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汗水,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又会说些什么?或者还可以想象你是其它的景物呢。

  2.学生仿写诗文。(在手抄报留空的位置上写。)(师鼓励学生可以多写几节小诗。)

  3.交流。

  五、作业超市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想好手抄报的解说词。(准备在“分享秋天”的活动课上,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秋天里的快乐、发现与收获。)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后记:

  【第三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出一份关于“秋天”的手抄报。

  秋天,孩子们对她再熟悉不过了,每个小孩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都不一样。我借助第三单元关于秋天的这组课文,在班里进行了一次 “走进秋天──寻找秋天──分享秋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走进秋天,有意识地去观察秋天,也为第三单元的习作铺好垫子。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秋景画下来,把学完课文后想说的话写下来,把在秋天里的新发现记录下来,把从课外书中找到的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诗歌摘抄下来。来到第12课的学习,可以说,活动已进入了尾声。学生仿写诗文并为它配上图画后,这份关于“秋天”的手抄报就大功告成了。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到做人要谦让。

  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要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再读课文,4、用笔画出不5、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6、然后反复7、练读,8、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9、指10、名11、读课文,12、互相评价。

  13、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14、老师板书: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15、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2、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3、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4、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3、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4、学生写字,5、教师巡回指6、导,7、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让学生再质疑,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1、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3人物不同的语气。

  2、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3、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认识“骨、莫、巢”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想象故事的画面、感受人类是动物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创设情境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 、仄 )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 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当然,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谁来读读整首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 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熟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大家读得很投入。那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听他是否把字音读正确了?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感受说得不好就再读读古诗)。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2、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句。(课件出示)这一句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不要打鸟,哪个词? 学习“莫”字:(出示字理图)像太阳落入草木丛中,表示日落时分,白昼结束,夜晚快要来临。莫有“日落”“太阳已尽”之义,后来引申为“无”“没有”之义,又用做副词,意思就是“不”“不要”。那么诗中的“莫打”就是——什么意思?(不要打)那诗人是要劝谁不要打鸟呢?君,这个“君”指的是谁?你?他?我?都是,每一个人,是吧。对,这里的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可以指任何一个人。谁来读读这句?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 ……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4、引读: 师:孩子们想想,如果,你就是那只自由飞翔在林间给孩子觅食的鸟妈妈,你也会大声地对猎人说——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当我们看到这群小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当我们看到鸟妈妈焦急地振翅归巢,我们也一定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同情——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四、回读巩固,熟读成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读得太有味道了。相信那些现在手执枪的人,此刻要是听到了你们的朗读,定会放下屠杀之意。我们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走进了诗的字里行间,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读懂了作者,真好!老师相信,这首诗现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一定有许多同学能背下来了吧?谁来试一试呢?

  五、续读延伸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 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六、总结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 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 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 不 仅 而 且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朱总司令的敬仰之情。

  2、 学会写一类生字10个,认识二类生字。

  3、 完成课后练习,复习巩固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掌握略读方法,学习略读。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基础知识;

  1、 正音字:泞(ning)陕(shan )

  2、 生字:

  淅:X xi 左中右结构 查水字旁

  组词:淅淅沥沥

  沥:L li 左右结构 查水字旁

  组词:呕心沥血 沥青 披沥

  泞:N ning左右结构 查水字旁

  组词:泥泞

  袖:X xiu 左右结构 查衣补旁

  组词:袖手旁观 袖珍 领袖

  嗓:S sang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嗓门 嗓音 嗓子

  陕:S shan 左右结构 查耳刀旁

  组词:陕西陕北

  厚:H hou 半包围结构 查厂字旁

  组词:得天独厚天高地厚 厚道

  炊:C chui 左右结构 查 火字旁

  组词:炊具炊烟 炊事 无米之炊

  伍:W wu 左右结构 查单人旁

  组词:队伍落伍 羞与为伍

  亏:K kui 独体字

  组词:亏欠幸亏 理亏 功亏一篑

  3、 区别字:

  伍( )吹( )陕( )嗓( )泞( )

  悟( )炊( )峡( )搡( )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朱德总司令的事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朱总司令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人物,了解时代背景。

  师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朱总司令的资料(图片、文字等),在班内交流,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课件出示朱总司令的相片,介绍朱总司令革命历程。)

  三、朗读课文,认识生字。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朱总司令的崇敬之情,

  1、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词,多读几遍。

  3、检查读生词。(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4、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5、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朱总司令的?

  7、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配乐读全文,体会饮水思源的道理。

  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把课文读好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

  思考:从文中能否看出老陈头脚上有伤?

  (老陈头步子一扭一扭的,有点踉跄。)

  朱总司令为什么不先说话,直接就动手去抓老陈的行军挑子?

  他是怎么想的?从这你能看出什么?

  “起肩就走”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二、组内讨论:

  “这行军挑子容易挑吗?”从文中哪儿能看出来?

  (夜雨淅淅沥沥,黄土高原一片泥泞。过了两道光秃秃的山,又过了一条很深很深的`沟,村子里黑沉沉的。)

  “然而晨光迷蒙,前进的队伍人影幢幢,分不清谁是谁”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四、实践活动。

  课外读有关朱总司令的故事,或作品,利用活动课交流。

  板书设计:

  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读出对朱总司令的崇敬之情。(各种形式读,如:评读指导、比赛读)

  二、学习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指的是文章中人物活动或事情发展所处的一定时间、特定地点以及周围情况等。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的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如果没有环境描写,作者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写作目的,读者则很难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题,讲清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④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⑵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z

  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园内的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展示了北海公园的美丽如画,精致典雅。我用争当小导游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同时配以课件生动真实的展现北海公园的美景,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体验、感受公园的美,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去过哪些公园?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公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困)

  2、下面老师要带你们到北海公园看看。(板书)北海公园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思考:北海公园给你留下最初印象是什么?

  (板书)美丽的`

  3、我们到那里看一看怎么美,不过首先得把这节课的字词读准确。

  出示:

  皇家建筑琼岛苍松翠柏宫殿庙宇

  亭台楼阁水面开阔一尊朱红色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

  4、默读课文,思考:介绍了那几个景点?都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5、汇报:琼岛四面环水

  白塔高大雄伟

  五龙亭造型别致

  三、细读课文:

  自学提示:读你最喜欢的景点。说说是怎么写清楚的?你准备怎么向大家介绍?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琼岛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琼岛的美丽。

  2、指导朗读。

  3、利用填空的方式指导背诵。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白塔的课件。学生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

  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演示。感受白塔每一层的美丽。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五龙亭的课件。学生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2、按由中间向两边,再由上至下介绍五龙亭。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用你收集的图片,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由下至上、中间向两边、从左向右等)

  (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介绍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22、美丽的北海公园

  琼岛美丽如画

  白塔雄伟精美

  五龙亭造型别致

  课后反思:教师是新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要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话我的重复过多,语言还不够凝练。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意识,辅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怎样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学习完美融合,我做的还不够。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 扁(biǎn)平 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

  歪:会意字,“不正”为“歪”。

  扁:“遍”字去掉走之儿。

  棍:形声字,形旁为“木”,指“棍”是“木”做成的;声旁为“昆”,与“棍”韵母相同。

  舰:形声字,形旁为“舟”,指船;声旁为“见”,与“舰”同音。

  喷:与“愤”比较,“有心真气愤,有口能喷水”。

  4.试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指名板写、、再写。

  5.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庞大。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把船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2.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为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08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30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6-17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6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8-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8-20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