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7 09:02:1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赖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莱特兄弟的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抢答。

  (1)空调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2年美国人开利)

  (2)洗衣机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6年美国人费歇)

  (3)X射线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01年德国人伦琴)

  (4)维生素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12年英国人霍普金)

  (5)冰箱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3年瑞典的`两个工程师)

  (6)电视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5年英格兰发明家贝尔德)

  (7)圆珠笔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

  (8)激光什么时候施舍发明的?(英国人肖洛和汤斯)

  (9)杂交水稻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65年中国人袁隆平)

  (10)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

  2、教师小结。

  二、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提出本课不理解的词语,小组相互交流解决。

  三、整体感知,释疑解难。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准确、读通顺的情况。

  3、指名反馈。

  (1)分段情况。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结合图片资料释疑。

  四、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思考:

  (1)什么叫“信念”?“飞翔的信念”是什么?

  (2)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中,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3)你觉得小时候的莱特兄弟是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词语品析,指导感情朗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一天弟弟在想,人如果能像小鸟一般在天空飞翔那该多好。于是兄弟二人一面经营修车店,一面梦想着飞行,但当他们着手去进行飞行试验时,有人因滑翔机坠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飞机引擎太重而无法飞。同学们,如果你在进行试验时,同样遇到这么多障碍,你会怎样面对呢?

  2、学生讨论。(放弃,生命更重要,让别人去试验;坚持,科学要付出牺牲。不然,哪里会有伟大的飞行交通工具——飞机)

  3、师:是的,莱特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最后在1903年,发明了“飞行者一号”。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继续学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4——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莱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画出描写世界第一架飞机的句子。

  (3)画出面写世界第一架飞机飞行的句子。

  (4)为什么这次飞行只飞了99秒,441米远,就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惊奇地、兴奋地、赞叹地)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导读。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指名反馈。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梦想成真的事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4、会读书就要会思考,就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雾凇的美,还能读出什么来?生再次读文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 ))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 )的雾凇。

  这就是( )的雾松,这就是(( )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

  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最真挚的情莫过于亲情。亲情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浪漫,瑰丽,却像小溪一样平淡中见隽永。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那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回答)是的,哪怕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浓浓亲情吧。

  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带着问题于都课文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E:结局

  齐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④为什么说“我”的背上和她的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难点理解)

  3、品析课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赏析难点句子,文章重点段落,以及分析文章主旨句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感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

  ①课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学生自主发言,辩论走大路还是小路)过渡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③面对母亲和儿子的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④我已经决定走为什么我觉得责任重大?

  ⑤最后,全家是怎样走过那条小路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板书:使命感承前启后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齐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

  2.结构分析

  母亲→走大路呈上

  散步我

  妻子分歧责任重大尊老爱幼

  儿子→走小路启下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探讨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⑴为了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⑵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

  2、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合作探讨,仔细品味。

  4、质疑。

  5、中心探讨。

  四。走出课文,谈论亲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尝试用跳读的方式浏览,捕捉符合自己阅读需要的关键信息。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3、能运用学到的对话描写的方法,尝试进行对话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相片》一文,本文的作者是(生答)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孙犁被称为“写对话的巧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他的对话描写,看看到底巧在哪里?

  二、尝试探究,例中学知

  请大家用跳读的方式浏览全文,找出作者的对话描写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中?

  生浏览寻找

  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对话呢,在他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作者在进行人物对话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生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交流作者用到的描写方法。

  (一)神态描写

  请大家读一读这些段落,用笔勾画出文中对人物神态描写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在书中相应位置做简单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

  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汇总本组意见。

  全班交流展示,边展示边进行演绎读练习。

  师:大家可真会读书,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这得益于作者在人物对话中运用了的神态描写。

  (二)动作描写

  除了神态描写,作者还加入了对话时的动作描写,赶快找一找描写动作的词语读一读吧!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生自读批注,

  全班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结:作者在人物对话中加入了恰当的神态、动作描写,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体现了人物的情感,这是个妙法,怪不得称孙犁为“写对话的巧匠”呢?

  (三)提示语

  除了这些描写的加入,作者的对话还巧在哪里呢?请大家再次用跳读浏览的方式,看看在对话的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这相片照得不像”,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像这样的词语告诉了读者话是谁说的,我们称它为“提示语”。那就请大家赶快勾画出对话中的提示语,并仔细观察他们的位置及标点符号的变化,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的布置,感知提示语的位置不同,使用的标点符号也不相同。

  (四)课堂小结

  通过《相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让对话更丰富呢?我们可以加入恰当的神态、动作描写,再使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情感。

  三、以文带文,实践感悟。

  请大家读一读《金钱的魔力》这篇短文,完成短文后面的问题。

  读文:

  用 画出文章对话中的提示语及有关的人物语言,读一读,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四、课堂练笔,迁移运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对话。请大家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任选生活中的一个精彩镜头,如:老师与你的一次谈心、家长对你的告诫、考试过后同学们的议论等等,回想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用笔记录下当时的情境,记得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特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识字》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