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
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3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1.什么是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板书)
上述的例子中,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不是所有静止在接触面上的物体对接触
面的压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请同学观察一个实验.
观察实验用两块木块支起一只钢板尺(在钢板尺两端支起),以下内容边演示边讲述.
(1)用手指轻压钢板尺中央,钢板尺会弯曲变形,用力越大弯曲形变越大,用力越小弯曲形变越小,可以用形变大小来判断钢板尺受压力的大小.
(2)将一长方体金属块置于两端支起水平放置的钢板尺中央,钢板尺发生弯曲形变,表示它受到一个压力,这个压力是多大呢?(请学生回答:等于金属块重力)
(3)将钢板尺一端高度不变,另一端抬起(为使金属块不下滑,可以用两面胶把金属块粘在钢板尺上)请学生观察钢板尺弯曲形变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请学生回答;钢板尺弯曲形变变小,说明它受的压力变小.)
(4)如果继续抬高钢板尺一端,会看到形变继续变小,表明压力变小.
这个实验表明,自由的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如果我们将图钉投入墙内,这时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方向如何?图钉重力的方向如何?
图钉对墙的压力方向垂直于墙面,图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这时图钉对墙的压力来自哪儿?这个力与图钉重力有没有关系?
这个力来自拇指对图钉的作用力,与图钉的重力无关.
通过以上实验及事例分析可以知道,压力有时等于物体重力,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但数值上不相等,有时与重力无关.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板书)
为了研究压力产生的效果,我们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进行比较,这就是压强.
3.什么是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
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经过灯泡小灯泡的的电压(v)的电流(A)功率(w)
发光程度
1.5v
2.5v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P实与P额的关系的关系
U实=U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烙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额定电压/V额定功率/W寿命/h单价/元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2206010001.50.58电子节能灯220
50000.58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能的来源与利用
(2)知道电能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3)知道电功以及它的计算公式。
二:课前预习:
1、电能的来源主要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电能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2、电能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3、测量电能用什么表? 电能表怎样读数
三:新课学习:
1:电能的来源与应用
电源的实质:各种形式的能都能转化为电能,举例如:
用电器的实质: 能转化为
举例如:
例题1:指出下面的能量转化过程:
1、发电机发电
2、电动机
3、电风扇
4、电饭锅
5、干电池、蓄电池向外供电
2:电能的计量:
电能的单位:常用单位: ,又叫 符号是
国际单位是 简称 符号
两者的换算关系是:
例题2:2kw.h=_______J 3kw.h=________J 5kw.h=_________J 10kw.h=________J
例题3:7.2×106J=_______kwh 10.8×106J=______kwh 1.44×107J=______kwh
3:电能表:
(1)作用:计量 的多少。 (2)单位:以 作为单位
(3)电能表的铭牌:“220V”: 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在 的电路中使用。
“10(20)A”: 是说这个电能表的 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应用时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 安。
“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 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6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 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 转
例题4:如果 甲、乙两位同学家的电能表上分别标出600r/kwh、1200r/kwh则这两位同学家电能表每转一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千瓦时?
(4)读数:电能表计数器上前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例题5:小丽家电能表的视窗在月初和月底显示的`数字如下图所示,她家这一个月消耗电______kWh,若1度电的电费按0.6元计算,则她家这个月的电费是_____元。
同步练习:计分 (填空每空5分,选择每题5分,计算题10分)
1、电能的单位有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
2、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_的仪表。为了能测量一户所有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电能 表要接在家庭并联电路的_________上。
3、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其实就是电流_________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消耗了多少电能,也可以说成是_________。
4、小明家本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和本月末电能表的示数如下,这
段时间小明家用了______度电,合________J。
5、小华同学发现自家电能表上标有600r/KWh字样,当它只使用一盏台灯时观察表盘5min转了2周,则这盏灯工作__________h消耗1度电。
6、某同学家里在上月底抄表时,电能表的读数为 若他家这个月电费是24.18元,每千瓦时的电费是0.65元,则这个月他家消耗的电能是_____度,本月底电能表的示数应为____。
7:我国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的发电功率为45000KW。若这个机组连续工作一天,输出的电能为 。
8、电炉接通电源后将( )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能转化为热能 D、电能转化为光能
9:洗衣机工作时将( )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光能C.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电能转化为热能
10、电能表在电路中测量的是( )
A、电流 B、电压 C、电功 D、电阻
11、关于电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B、电流通过导体做功越多,消耗的电能也越多
C、电功是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D、测量电流做功的多少要用电能表。
12:某同学查看记录了自家电能表上月初和月末计数器上的读数分别是1078.2和1138.2那 么本月用电是( )
A、6×104焦耳B、216×105焦耳 C、216焦耳 D、2.16×108焦耳
13:将阻值为100Ω的电炉丝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上,问: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电流在1min内做多少功?(10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设想 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具准备:
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A、 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C、 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
2、实验过程
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
实验过程
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
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符号
三:巩固提升
1、一辆沿着平直街道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在它行进的过程中,动能________;洒完水后,返回的途中洒水车要经过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时,洒水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飞行的子弹一定比缓慢飞行的飞机的动能大
B.一根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增加,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
C.离开了飞机的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课后作业
四:教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平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平面镜.
教师:平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平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3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功”的讲解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课本图14.3-1中的三幅图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课本图14.3-2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在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可先复习一下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
用手直接把物体举高与使用简单机械把物体举高相同的距离,物体的势能的增加是一样的,而物体势能的增加是通过力来完成的。通过对定滑轮做功的演示、分析,得出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不变量,给出功的定义。这里还可进一步用杠杆做演示,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教师也可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向学生说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由于做功的多少表示能量转换的多少,所以功的单位与能的单位是一样的,都是焦耳。把一个普通大小的苹果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1J,让学生对焦耳的`大小有大致的概念。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主要是要使学生认识功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就没有做功。在课本图14.3-2动中,人提着桶虽然很费力,但是人的拉力没有在拉力方向(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人的拉力没有做功。
功率
这里可先复习一下电功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率”,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也就是电流做功(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快慢。课本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及其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懂得它是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这里要强调刚才学的“功”和“功率”,与以前学过的“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符号都是一样的。
课本上介绍了一些功率值,意在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意在让学生了解比值的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应用。在物理学中,振动次数与时间之比表示振动的快慢、熔化温度与时间之比表示熔化快慢等;在生活中,从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的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都表示物理量变化的快慢。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功率的例题,意在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5kW×4h=0.4kW×t,t=250h。
2.不能。甲先到达山顶表明甲用的时间较短,但是甲和乙哪个做的功多并不知道,而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
3.3.6kw。
4.略。
5.从表中可以看出,洗衣机的额定洗涤输入功率是350W,额定脱水输入功率是220W。实际洗涤输出功率、脱水输出功率是多少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4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5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实验器材
教师器材:哑铃(大小各一对)
学生器材:每组一套共20组:弹簧测力计1把、刻度尺1把、钩码4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7分钟)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车的视频,观察两位大力士的拉车情况。
教师:掌声送给取得胜利的亚诺,但我认为掌声更应该送给明知道已经失败却坚持到底的汤米。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到处充满着各种比赛,希望大家向汤米一样,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熏陶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凡事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①拉汽车水平运动,②提起重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运动距离 两者方向
1
2
3
4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8分钟)
教师:在物体学中,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的情况提炼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叫做功。
(板书功的定义)
教师:由定义可知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哑铃完成一些动作,大家一起判断他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动作1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平举在手中,从讲台左侧匀速慢慢走到讲台右侧。
动作2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3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4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过头项。
学生:判断A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将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是举哪一对哑铃更累?
学生A:举大哑铃。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更累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要做更多的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都是举大哑铃时,举到与肩齐平还是举过头顶更累?
学生A:举过头顶。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更耗体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时要做更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
2.功的计算(约4分钟)
教师: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请大家想想,刚才所举的事例中,另外三种情况为什么没做功呢?
学生1:第2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学生2:第3、4两种情况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况,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
3.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约5分钟)
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测量直接用手提起四个钩码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并从生活实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与移动距离找出共性与差异,提炼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炼出模型之后,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设问,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及做功多少”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03
物理下册教案11-19
物理八年级下册 《重力》 教案12-15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12-04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11-26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精选22篇)02-0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5篇11-0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