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 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 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 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 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 概括出三件事。
3 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 交流想像,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 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 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 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 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 想像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 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1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
2 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小结全文,练习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设计理念: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2、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1)交流并板书: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2)说话:书上的小朋友给……画了……,将板书内容连起来讲即可,允许学生有多种表达形式。如:给……给……还给……;不仅给……而且给……还给……等。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2、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出示图:西西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2、我看到西西这样伤心,我是怎么做的?(师引读第三小节)
3、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四、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良、食
1、观察发现区别。
2、教师范写,学生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卡片。
2、给生字(课件出示)“缩、良、食、操、康”找朋友,能干的小朋友用上生字词说句话。
二、读诗背诗。
1、师配乐朗读。
2、生配乐自由读。
3、指名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4、选一节最喜欢的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作者有这么多美好的心愿,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以及我们身边的`朋友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假如你也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什么,为什么呢?自己试着把它写下来。
1、教师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
2、生自由思考,指名说,同桌交流。
3、小组合作、展示。
将每个人写好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组成新的诗歌。
四、指导书写。
出示要写的6个字:寻、哭、双、体、操、场
1、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2、在写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重点指导: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的稍窄些,捺变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的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4、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五、板书设计:
23、假如
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
(根据学生写的内容板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用“夸”说一句话。
3、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夸”说一句话。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词句的意思,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冬天都吃什么蔬菜吗?
师:现在也是冬天,你能吃到那些菜?(板书:冬天)
师:这些蔬菜是在哪种出来的?(导入新课)
师:出示大菜棚的图片,出示课题:18课《冬天里的大菜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轻声读儿歌,争取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帮助。
2.大家读得特别认真,咱们来看课件读读词。(目的: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芹菜豆角黄瓜韭菜
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
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朗读句子。
1.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蔬菜基地看看,出示课件,天刚下过雪,刮着寒风,走在路上,多冷呀,能用什么词表达?请你做动作表示出来。请你试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终于进到了大棚里,感觉……做个动作。多暖和呀,快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看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有对子了吗?哪位同学把前两行读给大家听?
3.在这暖融融的大棚里,我们看见了哪些蔬菜?它们都什么样?快读读3、4行。
师:出示课件。再请一名同学读读一层层,绿生生。
4.谁知道大棚里还生长着哪些蔬菜?什么样?出示课件。(由书本向生活的拓展,培养学生抓住蔬菜的特点说清楚的能力)。
师:因为有了大菜棚,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谁来夸夸大菜棚?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大菜棚,齐读最后两行。
师:你喜欢这首儿歌吗?在小组里读读。指名读。
师:我们就要离开大菜棚了,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角”。
师:怎么记住它?
打开书,根据笔顺跟随,自己用手写一写,一起书空说笔顺,说笔画。
学习“角”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名说。
生描红,书写。
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作业:用“夸”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展示。
二、认读词语
黄瓜豆角芹菜韭菜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里面
不认识的字,利用文中拼音认读
三、学生字
1、利用生字表自学,读音,利用笔顺跟随仿些描红。
2、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怎样记住这些字?比一比谁记得好,记得快?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记字方法,认识“尸字头”
3、利用方法认字、记字
4、卡片认读,检查效果,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导生字书写
四、作业:完成生字书写练习;读课文和词语。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
大瀑布的葬礼
2、谈话、质疑:
同学们,我们平里只听说人们给去世的人举行葬礼,表示对他们的哀悼和怀念,可是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人们却为一条大瀑布举直葬礼,而且是由巴西的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你们对此感到奇怪吧?就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辣,教师梳理归纳:
⑴ 大瀑布被葬送前是什么样的?被葬送后又是怎样的?
⑵ 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⑶ 巴西总统菲格雷物为什么要关自为大瀑布主持葬礼?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训练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动笔划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把划出的语句多读几遍,自读完后,可以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全班读、感悟:
⑴ 大瀑布被葬前是什么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① 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塞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观)
② 怎样读才能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壮观的气势表达出来呢?指名说(如:读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等等),请大家抓紧时间练习,待会儿,咱们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③ 谁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指名读,引导评价是否读出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并简要地说出理由。
④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如果你是巴西或阿根廷民小姐(或先生),你将怎样骄傲地向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介绍大瀑布呢?请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准备,介绍时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⑤ 指名介绍、评价、鼓励
⑥ “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这一段中哪个词也是形容声音大的?(震耳欲聋),这句话所说的完全与事实相符吗?(不相符,作者把事实夸大了),教师点出这种写法“夸张”,并指出缩小事实的写法也叫“夸张”,如:这块地有巴掌大。填空练习:桂花开了,_______。教室里非常安静,______。你还能自己说一个夸张句吗?
⑵ 大瀑布被葬送后又怎样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① 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被葬送的大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奄奄一息)
②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大瀑布奄奄一息的形态,把这一段读好,学生练习读。
③ 有把握读好吗?老师再让你们准备准备,同桌互相听读、指正。
④ 指名读、评价。
⑤ 这一段作者把大瀑布当作什么来写了呢?(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指名说)
⑥ 请你想象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的“面容”是怎样的?指名说,学生说完,教师问:这样的“面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形容枯槁)
⑦ 请同学再读第8自然段,想象大瀑布的形态,体会作者的写法。
⑧ 如果你是一们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大瀑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发言后问:“惆怅”的意思是什么呢?(可联系上下文,可查字典。)
⑨ 过渡,昔日是那样雄伟的大瀑布,如今为什么变得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呢?
⑶ 引导阅读第七自然段,并概括出大瀑布枯竭的原因,交流、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周围工厂无节制用水,浪费水资源,沿河两岸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
⑷ 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瀑布主持葬礼?
① 指名说、评价。
② 看到大瀑布由雄伟壮观变得奄奄一息,你们联想到什么呢?你想对人们呼吁什么呢?指名发言。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感悟,重点感受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奄奄一息的不同景象,通过“情境朗读,导游介绍,填空练习,联想说话”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第四、八自然段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理解词语,体会夸张和拟人的表达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三、美读、积累、拓展
1、请大家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课后调查家乡某一处环境的变化,把变化前后不同景象写下来,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积累语言,把课内学习课外延伸,树立起“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空”一词(蓝色),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总结引出课题:看来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描写天空的词、句。老师也搜集了一句描写天空的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这里讲的是哪儿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怎样呢?为什么那儿的`天空会将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呢?他能把人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让女孩子告诉我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找出里边写天空美的词语。
2、指名说。
3、结合P38页图,理解湛蓝,透亮。
4、想一想蓝宝石有多美,这湛蓝的天就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谁能把好像换一个说法?(犹如,仿佛,宛如)
5、孩子们找到的词让我的确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那要怎样让大家感受到呢?(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第二段。
1、那里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怎样呢?听于老师告诉大家,说说你认为拉萨天空怎么样?
2、指名说。相机:
(1)比较,映衬,对照。一个是靠近“陪衬”,一个是“相对”“比较”,明白作者用词准确性。结合37页图画来说。
(2)理解“掬”的意思。
3、嗯!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神奇,太漂亮了,能用你们的声音再让我去感受一下吗?二组读,其他同学看图、想像,你就站在这里欣赏美景,你会说什么?
四、第三段一代而过
难怪小朋友发出了这么多的赞叹,因为:引读第三段。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找其中一个词来说说?“神往”。
五、第四段
1、他还有什么妙用呢?自读4段。(1)指名说,抓蓝晶晶,“不管……总是……”
2、看P36页图,生自试,遮住蓝天与不遮的区别。明白蓝天的妙用。看谁把天空的妙用读得更好。指名读,学读。
六、第五段
1、拉萨的天空除了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在雄伟、壮丽,还让整个拉萨都变得更美了。男生读5段,为什么这么说?
2、拉萨的天空还让更多拉萨的事物增色不少,有了拉萨天空的陪衬,拉萨变得更美了,让我们记住这拉萨别致的美、神奇的美。齐读。
七、总结:
拉萨的天空真是神奇无比,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亲自去感受一下,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去观赏了之后,一定要把你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蓝晶晶
课后小结:
1、本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
2、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
3、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 篇8
一、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归林前: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灰椋鸟桂林前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3小节。
2.学生交流归林前。指名读第3节。(归林前:周围静得出奇。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
3.小结归纳:(板书:归林前:静得出奇)
归林中:
师:那灰椋鸟归林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默读第4小节,圈出关键的词,体会一下灰椋鸟归林时有什么特点。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理解“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
4.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二)探究二:
归林后
过渡:归林前是安静的,归林中是热闹的,那归林后又是怎样的呢?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作者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
悟:再读读,从你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灰椋鸟归林是怎样的。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作者是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中你看出归林后是怎样的?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又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还有吗?(刺槐林和竹林比作俱乐部)可想而知作者通过两个比喻,将归林后热闹的场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师: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这样的热闹。
3.“这上万只灰椋鸟……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4.师:是呀,这样的场面是喧闹而又热烈的,谁能将这种喧闹热烈读出来,我们来试试。
(三)学习第六小节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这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这样美的景色,是哪里来的呢?
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指名读。
2.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林场工人为灰椋鸟创造了怎样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便在哪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师:正是由于林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鸟儿们才有了现在美好的景象。也正是有了像徐秀娟这样的爱鸟护鸟的卫士,我们和动物才能和谐共处。
5.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三、总结板书,点明主题
(指板书)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就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大爱 大美
归林前 归林中 归林后
和
人——林——灰椋鸟 静得出奇 热闹非凡 喧闹热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