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初步感受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2、学会15个生字及新词,2个多音字。练习给多义字据词定义。
3、通读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练习据词定义。学习积累一些词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入文
(1)说说最长的江名称.
(2)简介:人们南北交流,要过长江,自古以来都用了哪些方法?
(3)在所有长江大桥中,南京长江大桥是让人们最感骄傲的一座桥。
看图,观赏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录象: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2、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怎样一座桥?
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有重点的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A读音难点:多音字:铺、扁(piān)舟倾征
B.字形重点:媚、铺、倾、滔、
4、练习检查。
A.多音字
扁 biǎn( ) 铺 pū( )
piān( ) pù( )
B.形近字
倾( ) 饿( ) 俄( )
顷( ) 蛾( ) 峨( )
义( ) 仪( ) 仗( )
蚁( ) 议( ) 杖( )
5、读课文中词语。
练习课后2:据词定义。
1 明媚 ①谄媚、逢迎; ②美好、可爱。
2 挺立 ①笔直; ②撑直; ③量词。
3 顶端 ①端正,不歪斜; ②东西的一头 ③用手平整地拿着。
4 检阅 ①看、察看; ②经历。
四、通读全文
指名分节朗读
光荣题:拓展练习:积累词语(学有余力的可拓展)
惊涛骇浪 无孔不入 滔滔不绝 波澜壮阔 光彩夺目
倾家荡产 南征北战 穷途末路 海阔天空 旗开得胜
教学后记:
课文一开始,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象进行感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体验.另外由于生字教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后来据词定义没有很好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点的转移,理清描写的顺序。
2、通过有关词句的理解,感受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懂得是按观察点的转移,有条理地描写大桥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词句理解体会大桥的雄伟壮丽。
2、难点:学生对这座大桥缺乏感性经验,课文综合运用各种描写顺序,学生不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练习看拼音组词(见作业本)
2、见第一教时的比一比组词,口头练习,再作为回家作业进行练习。
二、通读,知大意
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几节是在者在游览、观赏大桥。
三、习课文第一节
1、自读第一段,用课后问题和自提问题思考课文意思,读后反馈自提的问题。
2、提取重要问题开展学习交流。
①这一段者在什么地方看大桥?(引桥)结合板书
②再读,8个句子中哪几句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③细读3—8句,说说大桥个部分是怎样的?(课后3)
④朗读有关句子,谈谈自己感受。
⑤重点理解: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大江上面。
在学生自己提问的基础上,理解:公路两侧、宽阔、穿梭似的、双轨
3、读这一段:引导思考:正桥接引桥、上层到下层,分别说明作者是怎样观看大桥的。(横看、竖看)
4、读3—8句:看第3句和后5句的关系。
5、根据提纲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公路
22孔引桥
双轨铁路
远看:大桥全貌
↓
9 个巨大的桥墩
走近 :高大的工农兵塑像巍峨的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
→ 轮船像扁舟
眺望
→ 火车呼啸过
倾听
(伫足):
四、积极阅读第2自然段
1、自读,提出的问题。
2、结合课文理解:眺望、扁舟、倾听、时起时伏;比较“侧耳”、“两侧”(结合完成作业本3)
3、细读: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大桥?
4、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大桥的雄伟?
找出课文中描写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的句子。
看图结合理解:巍峨、顶端、鲜艳夺目、检阅的意思(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5、作者为什么要写“眺望江面“和”侧儿倾听“的事。
指导感情朗读,烘托大桥高大。
6、感情朗读,选一个句子重点读
7、选一个进行背诵积累。
五、朗读1、2节
六、作业指导:穿插在课堂中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听写词语
2、学习第三段,体会作者在这一段表达的赞美之情。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并说出“征服”和“通途”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1、2段
二、接着老师的提示语,复述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作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引桥上,他看见------
走在正桥上,他看见------
三、学习最后一段:
1、自读:质疑
2、查字典理解“天堑”“征服”
4、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5、细细品读:作者说这些话时,心理怎么样?
(1)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2)激情朗诵
(3)教师激情:一桥飞架南北,天堑通途,这是我们祖国解放以后的骄傲,是我们人们的骄傲。
四、:
1、师生共同朗读
2、汇报学习收获
五、拓展练习:
六、1、作业:作业本:5、6题
2、课外资料阅读:见课件中的“课外资料”
教学后记:
在教学第三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让学生通过读来悟,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教师说:作者观赏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景象,此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释疑: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字词的一些问题。
作者想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议论)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词,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形近字。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正文: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词,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形近字。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自己读读这些字。(不认识的字查查生字表)
2、检查读,订正。
3、想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4、小组内互相读读问问。
5、用卡片变顺序抽读。
二、我会读。
1、介绍游戏方法: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读对了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指名选读,小组选读,男女生分别选读)
三、比比写写。
1、【课件出示】
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字卡摆在一起。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
(3)全班交流。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
(1)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2)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1)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2)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1)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3)评议。
二、朗读比赛。
1、【课件出示】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
4、指导朗读。
5、朗读比赛。
6、扩展训练。
(1)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象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象什么?
(2)全班交流。
三、作业设计。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成新的字,再组词。
巴( )( )主( )( )羊( )( )
子( )( )见( )( )京( )( )
2、把下面的几个词排列成一句话。
1、我 洗 学会 手绢 了
( )。
2、自己 我 上学
( )。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课前准备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吗?他上夜校学习时,老师曾教他一句话:──谁还记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心里都揣着一颗中国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敏明唱过一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梅花魂》。关于梅花同学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梅花有一种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它也有魂呢?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北风的妄自尊大,学习小鱼儿面对强大的北风毫不畏惧的精神。(教学要求确定是正确的,叙述是清楚的。)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字、词语。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12自然段和35自然段。
(二)讲读第1、2自然段。
过渡: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媒体演示:呼呼的`北风)小朋友,你听了这呼呼的西北风感觉怎么样?(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教学是有创意的。)
1、讲读第1自然段。
过渡:北风呼呼地吹。它吹向了谁呢?它们都有了什么变化呢?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交流。
①北风一吹,小草怎么样了?
学生答后,多媒体演示动画:北风吹向小草,小草变成黄色。
②北风一吹,梧桐树怎么样了?
学生答后,多媒体演示动画:北风吹向梧桐树,梧桐树落了叶。
③北风一吹,鸟儿怎样了?
学生答后,多媒体演示动画:北风吹向鸟儿,鸟儿躲进了窝。
④填空。(多媒体出示)
北风一吹,小草,梧桐树,鸟儿,北风多厉害啊!
(3)多媒体演示第1自然段描写的情景,学生试着给动画配音。(讲读第1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层次很清楚,训练很扎实。)
2、讲读第2自然段。
过渡:当北风看到自己把草地吹黄了,把梧桐树吹落了叶,把小鸟吹进了窝,所以他很得意、神气。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北风的得意。(讲读第2自然段,控制了节奏。)
3、小结。
齐读1——2自然段。(第12两个自然段,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在这里应该作一个小结。)
(三)讲读第3——5自然段。
过渡:北风只是轻轻地吹一吹,青草、梧桐、鸟儿就害怕了。所以啊,北风十分得意。但是小鱼听见了,它怎样了呢?(这个过渡语,叙述比较全面。)
1、讲读第3自然段。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小鱼跟北风较量的语气。
2、讲读第45自然段。
过渡:啊!小鱼竟然敢和(呼呼的北风作斗争),北风听了气极了,它怎么做了?
(1)北风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觉得北风怎么样?(凶恶、狠毒)
(2)在北风看不到小鱼了,他又(得意起来了)他心想了什么?
(3)北风把河面冻结了,小鱼不能再浮出水面了,是不是就怕北风了呢?
(4)多媒体演示:北风猛吹一口气,下起鹅毛大雪,河面冻结,小鱼在水里游。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景象。
第4、5两个自然段是一个情景,只有让学生阅读,观看多媒体演示的情景,才能很好地理解北风的狂妄和小鱼的机灵。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3、小结。
北风看见小鱼不怕它,就把河面给冻结了,以为制服了小鱼,谁知道小鱼还躲在水底捉迷藏呢,这样看来,自以为是的北风其实是很狂妄、愚蠢的,而小鱼呢,不光勇敢,还很聪明。
(四)读一读,演一演。
1、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23自然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
教学时间许可,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会寓意。
1、读了课文以后,看了同学的表演,你想对北风、小鱼说点什么呢?
2、现在北风呼呼地吹向你,你会怎么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填空。
北风向草地吹一吹,青草_________________。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河面结冰的时候,小鱼为什么能在河底捉迷藏?(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是根据童话故事来安排的,既注意了故事的情节,又创设了情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意朗读的训练,又注意了理解和表达的训练。根据学生和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并布置探究性学习的作业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要点点拨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山市》选自,作者,字,世称“”,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
高插青冥()倏()忽碧瓦飞甍()黯然缥缈()()
连亘()蜃()
3、疏通文意
①推荐重点字词
②推荐重点句子
③记录自己不懂的词句
二、理解探究
4、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5、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6、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
7、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四、学习小结
8、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前准备
①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 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 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空”一词(蓝色),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总结引出课题:看来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描写天空的词、句。老师也搜集了一句描写天空的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这里讲的是哪儿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怎样呢?为什么那儿的天空会将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呢?他能把人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让女孩子告诉我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找出里边写天空美的词语。
2、指名说。
3、结合P38页图,理解湛蓝,透亮。
4、想一想蓝宝石有多美,这湛蓝的天就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谁能把好像换一个说法?(犹如,仿佛,宛如)
5、孩子们找到的词让我的确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那要怎样让大家感受到呢?(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第二段。
1、那里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怎样呢?听于老师告诉大家,说说你认为拉萨天空怎么样?
2、指名说。相机:
(1)比较,映衬,对照。一个是靠近“陪衬”,一个是“相对”“比较”,明白作者用词准确性。结合37页图画来说。
(2)理解“掬”的意思。
3、嗯!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神奇,太漂亮了,能用你们的声音再让我去感受一下吗?二组读,其他同学看图、想像,你就站在这里欣赏美景,你会说什么?
四、第三段一代而过
难怪小朋友发出了这么多的赞叹,因为:引读第三段。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找其中一个词来说说?“神往”。
五、第四段
1、他还有什么妙用呢?自读4段。(1)指名说,抓蓝晶晶,“不管……总是……”
2、看P36页图,生自试,遮住蓝天与不遮的区别。明白蓝天的妙用。看谁把天空的妙用读得更好。指名读,学读。
六、第五段
1、拉萨的天空除了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在雄伟、壮丽,还让整个拉萨都变得更美了。男生读5段,为什么这么说?
2、拉萨的天空还让更多拉萨的事物增色不少,有了拉萨天空的陪衬,拉萨变得更美了,让我们记住这拉萨别致的美、神奇的美。齐读。
七、总结:
拉萨的天空真是神奇无比,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亲自去感受一下,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去观赏了之后,一定要把你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蓝晶晶
课后小结:
1、本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
2、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
3、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 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