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2 08:00: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预习:了解本文作者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本文的纯洁朴素的语言风格,对作品中感人的故事、人物形象能够分析,感受文本中人与人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思路: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评价任务: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语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

  1、字词积累:

  字音: 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②.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精讲精练:.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⑵.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⑶.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⑷.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3、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⑴.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⑵.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⑶.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五、拓展提高:

  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师总结: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这样的感情基调的。

  3.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八.小结教师总结:

  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教学反思: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比较的久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这在教学中感到比较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对时代背景的讲解,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所发生的情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字的不同读音正确组词语。

  2.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和关于刻苦努力方面的名言,并受到启迪和教育。

  3.了解徐悲鸿《奔马图》的'故事。

  4.说说写写自己会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在生活中自觉学习各种本领。

  教学重难点:

  积累成语、名言,大致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一、第一项:练

  1.此项练习共有6个多音字。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每个人再写几个自己知道的多音字。

  二、第二项:日积月累

  1.先观察图画,再自己试着独立完成,然后读一读这些成语。

  2.学生质疑。

  3.做“成语火车”的游戏。

  4.熟读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教师适当引导启发。

  5.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刻苦努力”的名言、谚语等。

  三、第三项:知识窗

  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理解“一洗万古凡马空”。

  四、第四项:大家一起来

  1.引导学生读懂书上的提示。

  2.组织学生说一说,再填一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

  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

  第二课时

  (本课时视教学实际而定)

  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

  [情景] 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

  (1)第43段之后:“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2)第48段之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

  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

  [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看来菲利普夫妇应是本文塑造的主要形象了,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下所拟题目你认为哪一个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更有新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我的父母》

  (2)《贪心的菲利普夫妇》

  (3)《我的弟弟于勒》

  (4)《变色的世界》

  (5)《贫穷与阔绰》

  (6)《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这道题目的在于比较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时鼓励学生的独到发现。)

  三、结束寄语,你言我语

  [情景] 以《我的弟弟于勒》为题,正是从“我”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来描写菲利普夫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对金钱,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呢?先齐读下面名言,再用一句精辟的话表达你对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智能储备

  1、假如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

  3、 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情引趣

  1、 谈话: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今天老师又把他们请来了,他们是谁呢?(出示图片。(板书:小柳树和小枣树)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写吗?(因为他们不同)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三、朗读感悟。

  1、 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 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4、 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五、指导书写

  “怎”、“思”、“穿”、“弯”,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1、 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 用自己喜欢的生字来扩词。

  3、 拿出生字卡片互相出词造句。

  二、熟读课文

  1、 自由读。

  2、 个别读。

  3、 全班选段读。

  三、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四、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五、指导写字。

  “比、服、浅、漂、啦、啊”(注意左中右结构的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的母亲...》。”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以《不要再来伤害我》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叫《不要再来伤害我》,但是歌手张振宇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却把名字改成了《爱护动物的歌》,来呼吁人们关爱动物。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感悟深刻的主旨

  2、品味精妙的语言

  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明确:

  一群被逼至绝境的老斑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话是什么?(飞渡)

  作者就是围绕飞渡描写了“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的几个主要情节。

  飞渡前斑羚陷入了怎样的境地呢?阅读文章的1-4段回答。

  学生回答补充。

  一面是荷枪实弹的猎人、虎视眈眈的猎狗;一面是六米宽的山涧,而斑羚只有五米宽的跳跃能力。斑羚群的命运看来是凶多吉少。斑羚能不能死里逃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脱险。这段动画,表现的是全文的内容,哪个场面最让你感到震撼?

  同学回答。

  四、我来设计

  文章第几段,描写了第一对斑羚试跳的过程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文章有一部分被隐藏起来了。现在我们来补充这一部分。

  要求:根据动画和自己的想象,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为了让大家写得更准确、细致,我们再看一遍动画。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交流作品:

  要求:1、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作品。

  2、从第二组开始不但要读出自己的作品。还要说出和上一组作品相比,你们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

  同学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实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震撼人心的场面。发下去后,仍然是小组合作。任务:1、朗读。2、和自己的作品比较,作者的创作又好在哪里?

  丰富准确的动词。

  老师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有两个动词,刚才我们小组创作中都没有用过的。一个是小斑羚的“猛蹬”,一个是老斑羚的“钩”。这两个词写得怎么样?

  我们也在我们的创作里,加上一两句比喻,让我们文字鲜活起来。

  总结:作者就是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准确的动词把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详细和震撼人心。文段是融于文章的,看看文章还有其它段落描写了关于斑羚飞渡的过程吗?和第一对斑羚飞渡相比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找出你喜欢的几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五、感悟主题

  再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除了震撼,这群斑羚你带给你什么感悟?

  句式:从老斑羚身上,我看到了自我牺牲的团队精神。

  从年轻斑羚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视。

  从人类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珍爱动物。

  文章当中也有点明中心的句子。阅读11-14找出来.

  齐读。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第一个:武文斌。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情至真至纯,经得起磨练,这也是一种爱啊。我们人类有,他们动物也有,那我们和他们之间呢?

  文中的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

  结束语:《斑羚飞渡》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们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们也更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语文教案 篇9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