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新偏旁。
2.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识字5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知道看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刮台风、下雷雨的景象吗?想看看吗?(或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
2.播放台风的录象资料,说说台风、雷雨和春风、春雨有什么不同,什么季节会有这样的景象。
3.夏天还有许多好吃的水果呢?出示挂图,观察说话,图上画了哪些人?在干什么?你还看见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生字
1.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四人小组读。
3.教师出示词卡,检查正音。
4.用夏、台、桃、瓜口头扩词。
三、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韵文。
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能这样读吗?
2.四人小组读。
3.指名读。
4.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实物的样子,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要避免唱读、顿读。
四、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2.请说说夏、梅的笔顺。
3.说说你是怎样记注生字的。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夏、瓜。
5.学生描红,完成《习字册》。
课外延伸:
一、填空:
1、春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从南方飞回来了。
2、夏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忙着捉蚊子。
3、秋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熟了,__________在唱着动听的歌。
4、冬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冬眠。
二、你还知道与夏天有关的词语吗?写下来。
教学后记:学生对夏天的了解颇多,喜欢夏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学会多音字了的两种读音,认识1个偏旁。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归类背韵文。
夏天的天气特征。
夏天的.水果。
2、口头扩词
夏()()() 瓜()()()
二、看图学词语。
1、夏天,不仅仅是小朋友喜欢的季节,连动物们也欢快地唱呀、跳呀、谁来说说图上画了哪些动物?
2、学习新偏旁。
认识虫字旁和雨字头,找出带有虫和雨这两个偏旁的字,读一读。
3、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3、重点反馈桃、蛙、荷的笔顺。
4、学生描红书空生字,播放轻音乐。
三、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生字,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了新偏旁。
2.通过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学习完后了解了夏季的特点,积累了词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识字5,识字5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一.看图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去游览一下,(出示图)这个小村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跟老师一起写。
2、读题。湾是生字,读准前鼻音 an 指名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弯。) “水”“弯”曲处的地方就是湾。三个字连起来读课题,注意正音“亮”(轻声) 齐读课题。
3、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月亮湾这个村子的?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翻到24页读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3)
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第一段:
指名男读。不光读准字音,还读得很流利。还有那个同学来?女读男生齐读 强调“亮”(轻声)
第二段:
1、第二段比较长,先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指名回答由6句话。(回答要完整)
3、自由读一读,找出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逐句检查朗读。
第一句:
1、你来读 其他同学拿好书本仔细听。你不光读准了字音,还读得很连贯。还有谁也会这样读。真流利呀!
第二句:
1、指名读 你真了不起,这句中两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准了。
2、看 绕rao是翘舌音指名读字、词 绕着 从绕的部首看,绕与什么有关?(用丝线缠绕)这个字还可以组哪些词?(围绕、绕道、绕口令、绕弯子)
3、缓 读这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三拼音节前鼻音)指名读 缓 缓字就像一位友人在用手轻轻地慢慢地梳理着丝线。所以左边是绞丝旁。(板书缓)看到这个字,你还想到了哪个字?(暖)暖与什么有关?(日)你能选词填一填吗?
出示选词填空
再把这个词读一读 缓缓地 (又轻又慢)
4、谁来加上停顿连起来读句子。指名读 左右分组读
第三句:
1、第三句谁想读。
2、看这个字 映 这是一个(后鼻音)开火车读字词你怎样记住这个字?(熟字换偏旁 英)
3、放进句子再读读。 大家听出来了,你在这里加了停顿,听起来有节奏感。还有谁来读。越读越流利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就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自主读书与交流读结合,引导有目的性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或交流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的效果,为下节课朗读感悟作铺垫。)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师、伸、伴、满、时、绿、甜”。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于平时的.培养,写字的环节要切实做到扎实。)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
二、精读
1、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教师引读。(在于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更好体会师生间的真势感情。)
3、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4、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
(这是在学生体会出师生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朗读的环节。)
三、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尊师情感。)
四、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
(背诵是学生积累的好方式,采用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参与。)
五、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
(利用“我会读”将文中的词语进行复现,让学生进行记忆与巩固。注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六、写字
1、出示“师、伸、伴、满、时、绿、甜”七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七、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促进学生积累,感受教师的伟大与辛苦,树立爱师情怀,加深与教师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1)第一段诵读探究。:
读析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学生分组接力诵读这两句话,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尽心”有何为证?(用原文回答)“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这句话反映出梁惠王怎样的心理?上下文有何为证?背诵第一句和相关语句。
明确: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核心语,要重读。“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突出反映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劳”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功”表现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困惑”有“何也”为证。
仿照示例,师生对本段其余句子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点:结合形势图用文言对“河东凶亦然”作完整表述;“无如……者”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何也”读成升调还是降调?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背诵第一段。
(2)其余段落分组合作探究。
按文本内容分为四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
诵读准备:每段从语意看可分几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如何处理?
诵读要求:读出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诵读方法:组内接力诵读、同一句子比较诵读、熟读成诵
探究重点:仿照示例,自主确定。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闪光点,激活思维,提供探究范例。第一段后文研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鉴赏“言语”的`路径,熟读精思,为自主探究作准备。然后放手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进行个性化阅读,“人—本对话”、“人—人对话”,“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一举四得。)
4.三读文本,赏析特色
“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看比喻引君入彀的妙处。
第五段3种措施删去“也”字或删“也”加“则”重新组句,第六段4种主张4个“矣”字读出语气,体味运用排偶音节铿锵、文如连珠的气势。
末段一揭二讽三劝勉,且照应开头,体会孟子铺张扬厉、雄辩缜密的文风。
5.五读文本,熟读成诵
思路解说
1.立足文本,读出“三味”。“读书读人读生活,品词品文品人生”,读而品之,品读出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而读和品的对象与基础都是文本,语文教学的互动文化——“人本对话”,若淡化或脱离了文本就难免误读和浮躁。文言经典尤其要注重由“言”及“文”,这些古老的语言文字可谓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不仅是载体,实质上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必先感受优秀的言语形式,进而破解其深含意味的信息密码,然后方能感知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情感、思想。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设计紧扣梁惠王心理律动、辐射全篇的问题链,以反复诵读、筛选、整合、探究原文的形式进行,就为学生的感知、品味设置了全息式的、笼罩性的文言语境。再加上孟子为梁惠王作的这个道德设计,仅445字,语言生动、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用中速读一遍仅需2分钟,读5至6遍(包含分段式、多角度的文本探究)加上诵读中的间歇,40分钟足矣。“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2.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有了必修1和必修2两册的文言积淀,对于这篇相对浅显的文言文,相信学生有自觉探究的能力。但淡化预设与讲授,并不是要教师淡化出场,让课堂放任自流。第一段小切口进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一反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七段中其余六段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使课堂收放有序,活而不乱。
3.审美之旅,精神培育。《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相对短而浅,却列为精读篇目,其后相对较繁难的《过秦论》《师说》要让学生自读,并且第三单元定位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而不是议论文,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为“鉴赏”而不是“分析”,因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鉴古也是为了知今,与古人精神相遇应是鉴赏的落脚点。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保证了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入到结语都注重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被我们很多老师所认可,将它放置在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是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和技能,同时也是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去感悟得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校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长期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读”模式,即“读通→读懂→读好”。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起步阶段,低年级时他们主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汉字词语,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开始就凭借这孤立的汉字,词语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段、篇的学习。这中间的一个跨越,“朗读”将成为一座最好的桥梁。“三读式”的引进正符合他们的这种需要。然而一开始我们往往只把这“三读式”作为老师课堂中的一个操作流程或者说是课堂组织的方向。至于学生他永远都只是跟着老师在走,而我却觉得这样对待“三读式”是片面的,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发展学生读书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自能读书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方法的,而“三读”从另一角度讲也正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这样好的读书方法如果能为学生所用,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之一不就也达成了吗?因此面对《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教者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出发打破常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凭借教材引领学生掌握“三读”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读书高手,他要为大家读一个故事,名字叫“卧薪尝胆”。(想!老师播放课文录音)
2、同学们,你觉得他读的好听吗?为什么会觉得好听呢?(指学生说,教师借机板书)
3、那你们想不想和他读得一样好听呢?(想)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好吗?(出示目标: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二、读通sect;1
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得一点一点的来。让我们先来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步读通sect;1)
你觉得怎样才是读同呢?不忙着回答,老师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遍,大家听一听,当当小评委。(指名两生读)
2、小评委,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想法。(指名生评,师借机概括:正确:不添不偏流利:不破不拖
3、原来做到这些才叫读通啊。你们现在也来试着读通sect;1,同桌两生互做评委
4、你觉得同桌读的已经达到读通要求的,请他站起来(生站起)
你们有什么小经验告诉坐着的同学,怎样才能读通呢?(生说:仔细看清……)
5、还没读通的同学,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认真仔细的再来试一次。
三、读懂sect;1
1、读了这么多遍,读通了sect;1,那么sect;1到底在讲些什么,你读懂了吗?(出示:第二步读懂)这就是我们读好书的第二步:读懂。
2、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读一下sect;1,看看从sect;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不明白的?(生默读后说,理解:征服)
3、现在谁能不看书把你sect;1读懂的内容连起来给大家说说。
4、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sect;1的?(生:读懂词句)
四、读好sect;1
1、sect;1我们都读懂了,知道了吴国和越过都想征服对方,把对方打倒。如果你是吴国的大王,你会怎么想?(指名学生说)如果你是越国的大王呢?
2、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那这时谁能来读读这句话,看你怎么读。(指读)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3、他通过我们刚才的想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读的这么好!你也能读好吗?(指名连起来读好sect;1)
4、太好了,老师觉得跟录音机里读得一样好,在给你来点音乐,肯定会更好。
5、配乐齐读。
五、小结
1、同学们,到现在我们把sect;1读好了,想一想看到现在对于要读好这一段话,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定说)
六、读通,读懂,读好sect;2
1、按照这样的步骤,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再来读好sect;2,好吗?第一步读通,我们同学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读通)
2、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读。
3、评一评,是否读通。齐读。
4、从sect;2中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疑问?指名说。
5、连起来说说sect;2
6、会嵇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如果你是越王勾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说)
7、是啊,勾践十分难过,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当奴仆。同学们看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8、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9、吴国的谋臣们知道了,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他们有的说有的说。
10、同学们作为吴国谋臣中的一员,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说)
11、谁来读好这句。
12、可是吴王呢,这时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他说________,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13、谁来当当骄傲的吴王,读好这句话。
14、一句句都能读好了,连起来试一试(指读)
七、小结
1、同学们,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来得及读好1~2自然段。从这节课中,大家又学到了那些新本领呢?(生说)
2、今天课后,就请大家先把1~2自然段有感情的读给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然后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一步步自己也来读好3~5段。
板书: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读好:有感情,想象,体会……
读懂:理解内容:弄清叫难得词句
读通:正确:不填不漏
流利:不破,不拖
课堂效果小结
本课堂,学生不仅充分经历着用“三读”来学习课文,同时,也在逐步渗透和掌握着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这种结合具体教材实例在老师逐步引领下的感性学习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快掌握,课堂中不乏学生读书的兴致,也不乏对方法的反思和小结。一节课下来,听者确实感觉学生的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这种方式也似有所悟,相信前期将这种细想和方式继续灌入课堂进行训练,学生的朗读、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优质教案01-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