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5 11:36: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1

  教材简析: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乡在远方》被选入初一语文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收入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的最后一课,属于精讲篇目.

  这是一篇描绘/'故乡/'的写景散文.文中的/'故乡/'既是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又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选择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故乡/',描绘了它们各自的美景.

  在作者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

  教学步骤

  媒体应用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古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思乡的古诗

  (1)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2)初步感知人对故乡的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张抗抗的相关资料.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交流作者相关资料.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媒体展示图片以及相关文字链接.

  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1)学生讨论交流.

  (2)诵读喜爱段落.

  (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作者语言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感悟,探究主旨

  思考问题:以/'故乡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为讨论契机,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

  (以课内课外文本为依据)

  学生交流,补充,概括.

  感悟,积累,探究.

  吟唱歌曲,总结课文

  媒体播放歌曲《橄榄树》.

  小结: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也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1)激发爱自然,爱家乡情感.

  (2)引导认识作者真正故乡意义所在.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巩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反思:

  1,运用话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新颖有启发性,体现创新精神,又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问题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2,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本课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思考,学生讨论为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习达到较好效果.

  3,本设计旨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重点读析课文,以期对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之美作/'知新/'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浓乡情以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游子的深远影响.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氛围,努力达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故乡在远方》教学反思

  《故乡在远方》是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感情。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值得一学。教学中我请学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对广东新会(祖籍)、浙江洛舍(外婆家)、杭州城(出生地)、北大荒(插队落户的地方)描写性的句子,并揣摩这些描写性的句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有着大自然的妩媚和婀娜,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能够生活在这种地方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了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张抗抗的散文,以对自然、生活、社会和个体的细腻描写与刻画,赋予了散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散文的语言艺术魅力在于华丽而不浮燥,自然而不堆砌,意韵悠长、至情至真,饱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褒扬与崇尚,饱含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个体的真、善、美的赞美和宣扬。文字之中流露的是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和谐之美。散文语言格调高远、文笔精炼、秀美绚丽、璀璨夺目、纯朴自然,令人阅后如浴春风,在心潮澎湃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她把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相容相生、天衣无缝,充分彰显了她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1.字词句积累:

  a.了解叠音词的韵律美:

  急急 盈盈 甸甸 悠悠 淋淋 扑扑 隆隆 咔咔

  b.感知短语的丰富内涵: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神秘幽静 遮天蔽日 清香弥漫 金黄璀璨

  烟波浩渺 柔和淡泊 桑蚕啜叶 婴童吮乳 缠绵缭绕 粗犷质朴

  c.体会工整的句式美。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目标:

  1. 对于“我已没有了故乡”与“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的理解。

  2.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过去人们对“故乡”的传统理解是怎样的?学习了本文后,对“故乡”又会有怎样新的解读?

  (四)写作训练借鉴目标:

  学习本文“叠词、妙语、整齐句;视、听、嗅觉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对身边的景物进行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 课前猜想:

  你的故乡在哪里?你认为什么地方可以称为故乡?

  (二)阅读反思:

  1.文中介绍了几处故乡?

  2.对照图片,指明是作者介绍的哪里的风景?并对图上的风景作一段描述。

  3.找一找文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5.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景物描写的如此美妙?

  (1)叠词的使用(2)好词好句的运用(3)整齐的句式

  (4)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的描写(5)亲身的经历

  (6)诚挚的感情

  6.找出文中作者对各个地方表达感情的语句。

  7.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各地的感情:

  陌生;思念;矛盾;亲切

  8.讨论:什么作者对兴安岭的感情最深?

  9.讨论:为什么作者对风景美丽的西湖,又是自己的出生地,感情反而是矛盾的?

  10. 理解“但我现在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11. 理解“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2. 理解课题:“故乡在远方”。

  (三)创读求新:

  1.张抗抗在德清游资节上对“故乡”的解释。

  2.学生们在学习了本文后,对“故乡”又会有怎样新的解读?

  《故乡在远方》原文阅读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故乡在远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的根性。

  (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11)我究竟来自何方?

  (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E.本文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对“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

  17、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4分)

  18、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

  19、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1、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抓住题眼,把握文中理解作者感情的逐步升华。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附板书:

  故乡在远方

  故

  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

  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

  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

  有亲切感,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

【故乡在远方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故乡语文教案02-06

语文 -故乡08-16

语文 -《故乡的榕树》08-16

《故乡》的九年级语文教案08-16

月是故乡明高一语文教案08-22

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案03-11

语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08-15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08-25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08-24

《故乡的榕树》课时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