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政治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理解各种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理解商品供给和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理解商品价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
提高对价格的不断变动这种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提高透过价格波动现象认识价值规律的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和实践精神。通过学习劳动价值理论培养尊重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学习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学习方法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XX年春节前后南方冰雪灾害时我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幕吗?由于停电,大家都买蜡烛,结果是几毛钱一支的蜡烛卖到了一块多甚至两块钱一支。可见商品价格是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内容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
a、 等是影响价格的具体(间接)因素 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b、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多,则商品价格低;反之亦然。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多,则商品价格高;反之亦然。
c、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1)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起主导作用。(卖方有利)
(2)买方市场: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起主导作用。(买方有利)
思考探究
同学们看到一些商家打出”跳楼价,亏本大甩卖”招牌,从中可看出这种现象是 方市场。
教师:供求影响价格,只能用”影响”一词。假若一辆价值十万的小车,供不应求时价格会高于十万。供过于求时会低于十万,但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因为价值决定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什么是价格?(学生回答)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教师: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由什么决定呢?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学生阅读了解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要注意
“现有”: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在的。
“正常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不是指绝大部分厂商的条件。
“平均”: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的生产某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平均时间,不是指绝大部分厂商的平均劳动时间,而是指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高一政治教案 篇2
一、什么是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也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有序的政治参与即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我国宪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
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1、重要内容--------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基本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
三、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的参与;
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守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有序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可以:
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⑵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⑷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⑸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⑹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⑺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五、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后果
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会造成:
⑴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⑵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
⑶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
⑷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遭到损害,等。
六、有序和无序的准绳
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公民的政治参与应该依法、有序地进行。
关于依法与有序的关系:
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要做到有序,就必然要求依法。历史的经验证明,凡不依法的,
就必然是无序的;凡依法的,就必然是有序的。无法导致无序,依法形成有序。依法和有序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割裂的因果关系和依赖关系。
七、习题探究
事例一,公民通过什么合法途径,行使了什么权利,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利?
事例二,为什么三轮选举没有选出自己的村委主任,在乡政府的指导下才得以完成,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高一政治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感受社c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及其优缺点,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它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完全一样?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既然是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肯定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由于它是同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也一定具有我国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进行新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由于自己的鲜明特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7页“专家点评”,熟悉一下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共性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共性特征概括为: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我国的市场经济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2、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安排了许多基础工程项目,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等。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能够开展这些工程项目?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因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率先富裕起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国家有能力支持西部开发。这些工程的开工,带动了西部地区发展,为更多的地区和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更有能力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有一个特征。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没有宏观调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现代市场经济中虽然都有宏观调控,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做的更好、更有效。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的更有效,这是私有制条件下无法办到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既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的需要,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宏观调控及其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可以采用哪些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教师总结: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常见的有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如通过税收政策调整,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发行国债、调整财政收支方向等引导经济运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影响经济运行等等。大家课下可以搜集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经济合同、经济政策的执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我国的经济法规,列举依法查处的经济案例,并分析说明它们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就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如:国家通过工商政府行政机构检查、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行政命令、指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物价涨落等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98页“禽流感”材料,思考国家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段调控经济活动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对疫区进行封锁属于行政手段,对疫区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属于经济手段,对违反规定者追究法律责任属于法律手段。可见,国家在处理一些经济问题时,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而不是孤立的用某种手段调控经济的。
4、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宏观调控为什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就必须主要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主要手段。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用,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及意义,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强意识,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载人航天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科技领域和许多地区与部门。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充分说明()
A、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B、市场经济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D、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A
[例2]从事食品经营,必须取得国家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证;从事药品经营,医药行政部门的特别许可证;从事工商经营,必须有工商行政部门的营业证。这是国家运用什么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经济()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道德手段D、行政手段
答案:D
[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2)有国家的宏观调控(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4)以市场调节为基础(5)能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A.(1)(2)(3) B.(1)(2)(3)(4)
C.(1)(3)(5) D.(1)(2)(3)(4)(5)
答案:C
[例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xx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这是中国九年来首度加息。这一材料表明()
A、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
B、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C、金融活动不应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D、国家用法律手段管理金融活动
答案A
课余作业
讨论:联系经济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实例,讨论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国家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一政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却一不可;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意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商品概念的教学建议:
对于商品的概念,学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相混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只有有了人的劳动才有价值,人们才会有了交换的尺度。
(二)、商品还必须是用于交换的。没有交换就不能进行比较,也无法体现出人的劳动的意义。对于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用书上的图形来说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并说明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商品与其它各种物品、劳动产品相区别。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一)、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二)、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三、关于商品的价值。
(一)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二)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三)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四)、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五)、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六、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一)、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二)、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三)、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值。
七、教学重点、难点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以后教学的基础。对此,应该把握两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有例外,但这不能否定商品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教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书上的图,还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出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及非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表格如下:
比较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商品
其他非劳动产品
区别
1、 商品用于交换
2、 商品有价值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用于交换
2、 没有价值
3、 劳动产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范畴
1、 商品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用于交换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是劳动产品
2、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 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1、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2、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商品经济,而末期却出现了商品经济。
例如: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经过上面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讲明,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关于商品的价值。
(1)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2)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3)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4)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②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 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 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③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 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 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 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 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 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 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 值。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2)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3)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4)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5)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还可以以下面的简图进行说明:
教法建议
1、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各种物品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商品或者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辨出商品,然后将商品与劳动产品和物品进行比较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会议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这个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得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4、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疑问,列举各种商品,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商品,这依据的是商品的什么内在属性。
5、价值:通过事例分析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种交换的本质是什么?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如:“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商品?废品或变质、卖不出去的是商品吗?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没有价值的商品存在不存在?物美价廉是指的什么?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可以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总结二者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件商品的生产,让学生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让学生明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8、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成反比例,以及与价值总量的关系
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
提问:
1、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不同?
3、商品经济的类型有几种?
上节课我们讲了商品的定义,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用于交换。那么成为商品后,世界上的商品成千上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让学生看视频《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一段视频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举例略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商品是包含在物品里面的。既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作为物品一部分的商品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却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对人们没有用处,所以不会有人买它。这样,这种物品不可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例如:买粮食是为了吃,买衣服是为了穿,买花是为了观赏等,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有用性,粮食能满足吃的这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没有用,是没有人愿意交换的,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才需要交换。使用价值也不能比较大小,你不能说,是一根绣花针使用价值大,还是一列火车使用价值大,因为它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用绣花针来运输,更不能用火车来绣花。
作为商品,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要,有特定性;而作为一个物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粮食,我们买粮食是为了吃,而粮食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食用,也可用作酿酒,还能制作工艺品,还能造纸,织布等用途。
2.商品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关系
既然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吗?
不是,如粮食,最初我们只认识到它能吃,那这时,是不是它就没有别的用途呢?
显然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与俱来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组织结构等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一种物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如一件商品,你能观察到它的结构,物理性质,质量等内容。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除了商品以外,其它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人有关的一些物品,也有使用价值,如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空气供人呼吸等等。
二、 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价值(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播放视频《商品的价值》)
这个定义可以分析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们不能看到劳动,只能看到具体的劳动方式或劳动动作,所以价值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不到,摸不着,那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呢?这就需要交换价值来表现。
⑴交换价值
是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这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15:1就是这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由于这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它们需要交换,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它们能够划等号的呢?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拿这个等式来说,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但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不管差别有多大,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个等式说明,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劳动量是相当的。
⑵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区别,但也有联系。
①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要根据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价值变了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抽象的,我们也可从等式中得到,表面看是两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实际上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本质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自然物品,不凝结人类劳动,形不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在上面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这个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而且是商品的本质。
三、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播放完视频后)下面请大家将视频上所讲的内容和书本结合起来,思考并讨论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教师归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物品来说,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而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1、区别
这些结论是我们从上面分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商品既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那么,它们还有着联系:
2、联系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播放视频《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到既便宜而质量又好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高即“物美价廉”的商品。“物美”是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商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廉”是人们对商品价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要低,这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从人们的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看出:
① 价值离不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 一件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商品。当然也没有价值。
B、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抽象的东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C、 使用价值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
举例:现在重视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价值的顺利实现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冰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也必须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产品质量不好必然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
② 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不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了价值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因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这就说明商品对人们有用,这样它就是一种商品。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说明它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人们总是把商品看作一个二因素的东西,希望找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这都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的。
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刚才我们是从商品本身来谈商品的两个属性,看到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会看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经常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就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谁也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是怎样分离的呢?
学生回答略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即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钱来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即向商品生产者支付价值。商品交换一旦成功,二者就分离了
板书设计:
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三、 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例
高一政治教案 篇5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际社会的构成
(1)、主权国家
A、什么是国家主权?什么是主权国家?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在国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外有独立性。
国家主权有两个特性:一是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二是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主权国家是指具有国家主权的国家,也就是国家必须对内最高,对外独立,才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国际组织
2、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的多样性及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A、主权国家的多样性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姓资姓社;发展发达)
B、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2)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
主权国家有主权。
地区虽然也有人口、领土和政权,但并不具有国际社会所承认的主权。
(3)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A、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B、主权国家承担的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含义(了解)
(2)国家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有不同类型。有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世界性的,非世界性的。
对国际组织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4、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
总的说: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xian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和局限性: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改革。
(5)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xian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叫国际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国际关系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
(2)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矛盾,促进国家关系健康发展:
各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由于各国的性质和追求的利益不同,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所以国际社会要协调国家间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矛盾,促进国家关系健康发展。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基本依据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
(2)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第8课重点知识点:
1、主权国家
2、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高一政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我们来看这个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
高一政治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中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第二框,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我国现阶段的所有者结构。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本节主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目,基本的线索是明确我国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经济的.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2、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增强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大量实例,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辨别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提高学生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自觉性,坚定其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对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讨论比较、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导入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我们会看到有国家投资的企业,有某个集体出资兴建的,也有公民个人出资开办的,还有国外企业出资或与我们合资合作兴建的。这形形色色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昌盛。从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感知导入新课
基本经济制度材料一:XX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41125个,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22.65%,工业增加值、总资产、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占48.5%、60.9%、43.7%,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的比重为41.2%、57.6%。
材料二:XX年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所占比重,化工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铁路83.1%、冶金64.4%、船舶与航空航天84.5%。
材料三:据统计,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不足1/4,增长到XX年的1/3。近十几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
材料四: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坚持把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明确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概况
结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展示结构图,见课件)
公有制经济问题:公有制经济包括那些成分?地位如何?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不同
高一政治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树立正确就业观,以及劳动者依法拥有哪些权利。
2、能力目标: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就业和劳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2)使学生牢固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3)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课程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第一目有关企业的主要内容,引出第二目关于劳动就业的问题。
【导入新课】由生产三要素中劳动是决定性力量引出对劳动者的学习必要性,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展出农民耕田、工人生产、老师上课、主持人主持联合晚会四幅图片,说明劳动创造物质,创造文明,创造富足,推动历史的发展,劳动最光荣。
1、劳动与就业
(1)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最光荣
通过图片,指出在我国,劳动者从事不同的生产劳动,分工虽然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都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2)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列举20xx年的最新就业数据和社会现象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如国企职工下岗、农民工进城、大学扩招、就业难等)。引出我国就业严峻的三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较大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矛盾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列举数据说明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缺工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探究活动:老李自从下岗之后,就拿着微薄的救济金一直在找工作。许多热心人也帮他介绍过几次。但他不是嫌累、嫌工资少、嫌离家远、嫌地位低,就是嫌与他那个适用面很窄的技术不对口,因此一直没找到工作。设问:人们为什么要就业?
选择职业时,我们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老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回答略)
(3)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劳动者: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③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①就业是安国之策。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三)选择就业有利于(1)社会生产顺利进行(2)促进经济发展(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高一政治教案 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了解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含义。
◎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视频。
播放视频(假期商家促销)
(二)新授课
一、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会引起自身需求量的变动
(以小明一家假期去逛商场作为线索,设置四个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情景一:小明买鞋
多媒体展示特价活动
思考:价格变动和需求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通过小明买鞋的活动可以看出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量增多。
学生判断推导图形(需求曲线图)
结论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
情景二 小明奶奶和妈妈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结合情景二材料价格变动对哪些商品影响大?哪些影响小?
学生回答:……
教师: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漫画说明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消费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学生推导判断图形,判断A是生活必需品 ;B是高档耐用品
结论:不同商品价格变动,需求反映 程度不同。
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
情境三 小明和爸爸看车展
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
思考:
1、油价涨了,人们做出怎样的选择?
2、汽油和天然气是什么关系?汽油和汽车是什么关系?
3、在这些关系当中,它们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汽油和天然气是互为替代品,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要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和掌握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学生推导图形,分辨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关系图形。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情境四:小明为爸爸出谋划策
思考:结合材料,分组讨论为小明爸爸爸爸出谋划策
学生回答:……
老师分析:(归纳省略)
1、调节产量
教师: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扩大生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无利可图——缩小生产——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者可以根据价格来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教师:为了生产产品,要投入生产要素。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师:因为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者根据商品的价格作为基点,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正是价值规律的发生作用的体现。
课后小结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大。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影响程度是不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3、商品需求量也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板书
板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商品本身价格变动会引起自身需求量的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1)生活必需品
(2)高档耐用品
3、商品需求量也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1)互为替代品
(2)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的体现。
【高一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教案08-12
货币高一政治教案08-17
高一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案11-02
高一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案3篇11-03
高一政治的学习笔记08-24
高一政治论文08-17
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文化与社会08-24
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教案11-03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高一政治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