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 9/16×12 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1/3,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1/2=6×1/2≤3个;学生2:6×1/3=6×1/3≤2个)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1/4和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xx年比20xx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5 10(米) 15-10=5(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备课时间:
xxx年12月11日。
教学内容:
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统计图与统计表
教学进程:
一、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0.11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分析:
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欣赏
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教材第9页第5题。
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
8/9 2/3 5/4 4/7 11/3
同桌互说,指名口答。
2.书本114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先交流。
(2)全班交流,明确3/4有两种表示意义的方法。
二、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1.书本115页的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分类标准。
(2)交流时说说真假分数的特征。
2.把上题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学生做完后交流。
(2)明确化成整数的就爱分数有什么特点?
三、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指名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a÷b=a/b (b不等于0)
2、书本115页第8题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
四、复习约分通分
1.课件出示:找出下列分数中的最简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2/8 42/16 40/105 49/7 39/26 27/18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强调要约成最简分数。
2.书本115页第11题
(1)同桌互说各单位间的进率。
(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提醒约分。
(3)全班交流。 1/4 2/3
3.课件出示: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3/8和7/10 5/16和1/4 3/10 和3/4
(1) 学生独立完成,4人扮演。
(2) 说说通分的注意点。
五、复习分数比较大小
1.指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你会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大小吗?
书本115页第10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查看学生选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讲评时说说哪种方法更合理?
(3) 总结。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2.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3.生活中的数学。
乘分级的行李规定
机场行李托运一般不超过此规格。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关于行李的规定吗?
手提行李的三边之和一般不得超过115cm。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生3: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100和3/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7 6/9 10/12 11/12 8/10 14/16 9/16 24/25 21/24 13/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30=24+30/30+2=12/
152/15=12÷3/15÷3=4/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30=24+6/30+6=4/5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
24/30=24÷6/30÷6=4/575/100= 3/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100和3/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100和3/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100分子分母较大,3/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运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5、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一);
(3)分数除法;
(4)长方体(二);
(5)分数混合运算;
(6)百分数;
(7)统计;
(8)总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同学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但他们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全班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 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 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数学广角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5-0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5-0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