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时间:2024-03-25 09:17: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3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3篇(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1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上有注音的字,另外还补充几个字音。)hé(和蔼)

  zhǎng(水涨)hè(应和)

  涨和huó(和面)

  zhàng(涨红)hu(和药)

  hú(和牌)

  2、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轻声、儿化)。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交流老师朗读时与学生朗读时有哪些不同,并讨论老师这样读的作用。并请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补充:轻声、儿化朗读,读出了作者渗透在文中的“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学在把握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再齐读课文,要求一定要读出“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2、作者为什么喜爱春天,并盼望春天到来呢?

  【因为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赞〈颂〉春――赞美)】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力〉

  3、将以上两部分以“因为‘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春天的脚步近。’”的形式朗读。

  三、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1、以上文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补充“抒情”的有关知识。)

  ①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②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通过叙述抒情,通过描写抒情,通过议论抒情。

  2、作业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间的许多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附本课时板书

  东风来新

  ―――直接抒情美

  脚步近力(壮)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从景物描写入手,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体味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回忆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背课文最后三段。

  二、自主学习

  检查作业情况。请学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描绘――绘春,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看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

  注意:也许有同学要回答“蜜蜂、蝴蝶、鸟、树……”。对此,老师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写(写本体物)与侧面描写(写联系物)这两种描写方法。

  2、再读课文,交流课文在描写以上景物时,哪些写得简略,哪些写得详细?

  教师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写”与“细致描绘”的有关知识。

  山、水、太阳(概括性描写)

  绘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细致描绘)

  3、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本课时板书)

  盼春(东风来、脚步近)①――喜爱(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写(山、水、太阳)②

  绘春春草图③

  春春花图④喜爱、赞美(间接抒情)

  细致描绘春风图⑤

  春雨图⑥

  新⑧迎春图⑦

  颂春美⑨――赞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和结构,快速的背诵课文。(只要能在课堂上背出前后两部分,中间五幅图画的次序不颠倒即算达到目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文中的几幅春之图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解决学生怎样写景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情况

  抽同学当堂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请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让学生明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联系物突出本体物。

  春花图中写蜜蜂、蝴蝶是为了突出“花繁”、“花艳”。

  ③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④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⑤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一个“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了解了每一幅图画的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分段背诵课文。并谈谈自己有何感受。

  三、总结写景的要点

  第一、细致的观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

  四、当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为写作对象,运用以上写景方法中的任意两种,写两段文字。

  本教案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以阅读课型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朗读――感悟――探究――写作”的流程进行,以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2-17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03-25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 设计08-16

语文上册《纸船和风筝》08-1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9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5篇)06-04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2-2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