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3-26 17:17:34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

  ①、还有哪些方法?

  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28-2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循环节、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会区分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0.7=45.6 0.08=703.4+1.7=5.1

  2.8+0.45=3.250.9 08=0.723+11.7=1.4

  0.06?0.7=0.040.05 0.8=0.40.75?0.5=1.5

  6.3?0.07=9064 0.08=8008.1?0.03=270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7.1084=1.77781 1=0.72.。.。.。

  6.0650=0.121214 15=0.93.。.。.。

  二、新授。

  1、教授循环节。

  指着刚才计算出的:0.72.。.。.。、0.93.。.。.。告诉学生: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0.72.。.。.。的循环节是72,0.93.。.。.。的循环节是93。写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记上一个圆点。例如:

  3.3.。.。.。:3.3

  5.32727.。.。.。:5.327

  6.416416.。.。.。:6.416

  巩固练习:

  课本28页中间的做一做

  2、教授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比较:①3.3.。.。.。与②5.32727.。.。.。有什么不同?

  得出:①的循环节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②的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

  告诉学生: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循环小数叫纯循环小数。如3.3.。.。.。循环节不是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如5.32727.。.。.。

  巩固练习:

  1)课本P28。做一做。

  2)做练习七的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七的第5题中第一行的2道小题。

  让学生按照要求做题,巡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怎样将循环小数表示成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否忘了用“?”号。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审题后,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七第5题中第2行的2道小题。

  课后: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的方法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迁移类推和新旧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行尝试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争辩、操作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梯形纸片(至少四弓长)。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教师谈话:请说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师出示一个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大家想提出关于这个图形的什么问题?

  3.猜测:梯形面积计算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计算吗?

  4.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

  通过义习。梳理学过的直线型图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推导面积计算公式1.谈话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小组。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利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时间。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创造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学会探究的方法。

  3.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转化推导的方法。

  (2)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演示梯形是如何转化成己学过的平而图形的,并让其他同学质疑、评价(这里可能会出现拼一拼、割补、分一分等多种方案)。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说明你的根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5.根据推导过程和公式。让学生提出问题:

  (1)二上底加下底”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3)通过对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谈想法)?

  6.教师小结:(略)7.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更明确如此计算的原因。达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转化思想的内涵。

  (二)运用公式。进行计算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个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计算。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公式应用练习。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互相出题训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训练多样而有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1-4题。

  3.灵活变换条件。联系实际进行练习。

  4.拓展尝试:下图是两个相同的汽角三角形补在一起。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

  灵活的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联系实际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联系实际的练习才是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归纳、概括解决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另外。还应多提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小时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迁移新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一看见同学们就感觉很聪明,是不是这样?既然如此,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同学们表现如何!

  2.板书出示:老师这有个数,请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先写黑板:12953≈1万

  3.师:你是怎么想的?(省略万以后的位数,就是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舍去。)

  师:得数约等于1万,千位还可以是哪些数?(0、1、3、4)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舍去尾数。

  师:如果得数约等于2万,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数呢?(5、6、7、8、9尾数的最高位等于或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4.师:刚才我们求的是整数的近似数,你能说出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说方法。(板书:求整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和你们一起学习真快乐!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体检,量得身高是(板书):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我们一般怎么说豆豆的身高呢?(学生讲,红红姐姐说豆豆身高0.98米。或1米。看回答情况板书。)

  这就是0.984的近似数,你是怎么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数?你们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于5,把尾数舍去。所以0.984≈0.98。

  谁再来说一遍?(2-3名同学。表扬。)

  2.(如果说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数还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说法和小红姐姐不一样,他认为“豆豆身高约1米。”你能说说他的想法吗?

  (保留整数,就要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看十分位。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1。所以0.984≈1。)谁再来说一遍?。请同桌把这两题的思考过程互相说一说。

  3.同学们真能干,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求近似数的过程,你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同。板书:小数。全班读--求小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

  4.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0.984可以保留整数、保留两位小数,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于5,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个位进1,所以0.984≈1.0。)

  5.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值,老师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开,(幻灯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数得1.0,小数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不能,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必须要0占位。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数1.0和1比较,哪一个更精确一些,为什么?

  幻灯演示: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0.5之间,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三、练习。(智力闯关。)

  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来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第一关。保留一位小数。

  0.58≈0.63.788≈3.8

  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几位小数?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数。

  9.956≈109.0448≈9

  2.第二关。在□里填数。

  2.9□≈2.98.5□7≈8.56

  3.第三关。

  姚明的身高约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课。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求小数的近似数

  12953≈1万0.984≈0.98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

  小于5,舍去。小于5,舍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数,看十分位。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

  2、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用分数表示。

  3、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袋子里有一白一黑两个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有几种可能?让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中。)

  二、求可能性

  1、教师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谈话,提出“摸到白子和黑子各占所有可能性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概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初步懂得事件发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感受有些实际问题可借助数学表述。)

  2、提出问题(2),让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都是什么。列举出来。(设计意图:讨论有几种可能,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作准备。)

  3、教师启发性提出“每一种可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出:每种可能都可以用1/3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尝试练习

  1、教师谈话并拿出骰子,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骰子特征,为后面用分数表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作铺垫。)

  2、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知道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用1/6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掷骰子事情,给学生自主发展、有条理思考、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用分数表示事件的等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四、设计游戏

  1、教师提出用扑克牌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游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试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动手试做的空间,考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2、交流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

  二、解决问题

  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商中数的字3重复出现的.事实,初步感受循环现象,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商重复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经历自主计算,发现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3、平均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提示:边计算边观察商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交流计算情况,讨论除得的商有什么特点,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用计算器验算。

  三、循环小数

  1、写出58.6÷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可使学生摆脱烦琐的计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循环小数的研究和学习上。)

  2、让学生观察58.6÷11的商,讨论商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从商的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重复出现2和7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商中数字循环的不同特点。)

  3、介绍58.6÷11商的书写方法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写出10÷3、83÷11的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循环小数的书写方式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写其他两个算式的商,既是书写练习,也为下面的讨论作准备。)

  4、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三个商的特点,为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作准备。)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案11-2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7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1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组合图形的面积06-12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10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0篇)12-30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0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