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
录音、课件
板书设计:
(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特(风雪送友图)(第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四字短语;
2、朗读品味,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3、学习借景抒情手法,理解作者主张的“三境美”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理解“三境美”写法。
教学难点:
“三境美”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要求:
预习课文,理解内容,积累典雅的四字短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壶口瀑布简介》视频导入
2、看了这段视频,对于壶口瀑布,你心动了吗的确,正如这个视频里介绍的一样,季节不同,壶口瀑布的景致也不同,自然观感也有区别。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先生就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紧随先生的步伐一起来再神游壶口瀑布吧。
二、检查预习
各组同学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四字短语。
三、概说课文
1、三言两语概说课文,用“这是一篇的文章”说话。提示: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写法等等角度。
2、学生活动
3、总结展示:
这是一篇写景型游记;
这是一篇描述“我”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游记;这是一篇生动描绘壶口瀑布既有磅礴气势,又有柔和优美特点的文章;
这是一篇借描壶口瀑布之景抒发对历尽艰辛、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的文章;
这是一篇结构精巧的文章;
这是一篇既有“形境”,又有“情境”,更有“理境”这三境美的文章……
先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文章,尤其是散文写作,其美就要具有三个境界美:“形境”美、“情境”美、“理境”美。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理解这三境美!
四、选点精读
1、趣味练习:为图配“诗”。
从课文中第3、4段中提取描写壶口瀑布的文字为投影的.五张图片配一段诗意的文字。
①学生自由活动;
②师展示预设的文字分角色朗读
A(男)河水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碎成堆堆白雪。
(女)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B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C(男)这边洪流沿着龙槽边沿轰然而下,看,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扎,那样凝重,那样猛烈。
(女)那边黄浪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小结:同学们,刚刚咱们所读文字,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壶口瀑布的景象,这就是文章的“形境美”。
2、美点品析
精读第3、4段,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美点品析。①学生活动
小结:这两段美点多多:用词准确之美、句式运用之美、修辞手法之美、色彩搭配之美、以静衬动之美、移步换景之美、穿插用典之美、映衬手法之美、情感抒发之美。
透过语言的品析,我们既读到了壶口瀑布在枯水季节的特点,又读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情融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就是“情境美”。那体现“理境美”的在哪里呢读背最后一段。
五、背诵积累
1、师生合作共读最后一段。
2、理,就是哲理或者道理。在这段中你读到了什么“理”明确:作者由壶口瀑布刚柔相济的特点中,感悟到黄河精神,再由物及人,升华至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一深化,“理境”就水到渠成了。
3、展示变形的文字,让学生背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就是黄河精神!
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六、总结
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读到这样境界高远的文章。
七、板书
壶口瀑布、形境、情境、理境
八、课后作业
尝试着运用“三境美”的写作理念来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不限。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3、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五、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七、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内容:
(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号,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有。
(三)诗句研究
结合注释,翻译并理解诗句,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诗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5
一、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2、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2、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录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4、结构:开门见山两次观瀑布石卒章显志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是重点,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比喻
奇特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小节,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锁着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有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思考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精读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03-01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12
语文八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1-2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06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5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新10-1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12-16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05-30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6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