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3 09:58: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优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8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课题导入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 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

  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同学们,“雨”你们都不陌生吧,有谁见过山雨吗?

  二、播放课件,感受雨景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欣赏山林中的雨景,请大家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赵丽宏眼中的`山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么美的雨景,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呢?请大家打开书101页,自由读一遍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山雨的?(雨前、雨中、雨后)

  哪些段落是写雨前的,请读一读。

  哪些段落是写雨中的,请说一说。

  哪些段落是写雨后的,请读一读。

  五、默读课文,分清主次

  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哪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内容。

  作者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重点写了山雨的什么特点?谁能概括地说一说。

  那么,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一部分呢?

  六、精读课文,认真品味

  请细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作上批注,然后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

  七、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边交流,一边赏读。

  八、小组赛读,领悟语感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小组里赛读,优胜者将上台配乐朗诵。

  九、配乐朗诵,深化情感

  十、集体朗诵,赞美山雨

  十一、总结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在你用心观察,你也能发现美、创作美。今后,请你也留心下雨时的情景,写一写雨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1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3、有中心,有顺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恰当地写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前指导:

  1、课前布置观察,写观察。

  和父母一起观察自已喜欢的景象,细细地去体验、感受。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观察顺序,如何抓特点,如何细心地感受体验,能把感受体验写下来。

  第一课时文中指导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都很兴奋,是不是因为老师上次给你们布置的观察很有意思,你们都观赏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把这优美的景色让老师也看看,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这次的要求是什么呢?一齐读。(老师挂出小黑板)

  二、课中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

  1、听了同学们的,谁来说说?有什么感受?谁还有补充?

  (1)我们在中表达出一定的真情实感,这样,这就有中心了。

  (2)要按顺序写,抓住主要特点。

  我们写的时候,可以依照我们学过的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还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把能表达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写已的感受。

  2、指导布局: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构思如何。拟提纲,修改提纲。

  提示: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材料安排做到有详有略,在提纲中做上记号。

  谁来把提纲读听听?(指名读)大家听一听,他的提纲编的怎样?

  同座互评提纲,在提纲评估表中进行第一次互评分,提出修改意见。

  各位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提纲。

  3、起草: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你编的提纲动手文,写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书写认真。这样这次目标就达到了

  拿出草稿本,开始动笔完成这。

  第二课时

  集体评议草稿,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老师指导同学们写了一,大家都写出了自已最喜欢的优美景色,这一节课我们来上一堂评改课,请同学们拿出初稿,回忆一下,前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答: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恰当地写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课前,老师认真地阅读了同学们的初稿,我发现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达到了这次的目标。(板示)他们将获得这次的耕耘奖。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在有中心、有顺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别灰心,只要你们上好这节评改课,认真修改,你们的也一定能获得耕耘奖。

  二、评改

  (一)评优秀稿

  1、按目标评改

  看看“有中心”这一条,还记得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怎样做到有中心的吗?

  生答:在描述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或字里行间写己的感情。

  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快速默读,用“~~~”划出写他独特感受或表达他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他这一条有没有做到?

  2、生画,请一学生说,师划

  这样写我们一读就知道了他写这的目标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自己的,进行自评,如果你也做到了这一点,就在相应的等第栏里打“√”。

  3、同学们再快速地默读,用“”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想一想他是怎样来写的?这样写就很有条理。

  我们再一齐来欣赏该同学中详细写景的片段,轻声读思考:

  他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

  生答:⑴按照一定的顺序⑵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方法,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活动、变化等来写具体的。

  4、老师也觉得他在写美景时做到了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两条(指板书),符合目标,不仅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二)评有问题的稿子

  我们来看一个写得不怎么好的片段。

  轻声读一读,思考:这个片段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生答:虽然按一定的顺序写了,但没有把景物写具体。

  该如何修改呢?同桌之间互说,请一生说。

  (三)评自己的文章

  1、自评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目标,对自己的进行综合,先说说你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

  2、互评互改

  谁先来说一说?(请两生说说)同桌交流进行互评,对照目标给你的同桌一个实事求是的。根据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修改。

  3、自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目标的顺序,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增、删、调、换、订”的修改方法(出示),逐条修改自己的。

  全课:

  通过这节课评改课,同学们的跟原来相比一定有了很大进步,质量得到提高,这些同学的不仅可以得到耕耘奖,教师还将授予你百花奖。互评之后仍需要修改的同学将继续修改,已经定稿的同学就请拿出本誊写。

  (四)作后评讲

  概述此次习作情况。

  ⑴表扬优生,鼓励进步生。

  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板书:

  观美景 写感受

  按 顺 序 ( 时间顺序)

  内容具体

  要写已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祥、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玩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同学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局部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同学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布置组员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扮演。

  3、挑选一组同学上台扮演,根据扮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同学扮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玩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扮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同学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小朋友,回来!俺给你胶卷,俺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同学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协助小朋友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小朋友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2、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写好环保日记。

  3、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等七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1、让学生了解环保小知识。

  2、生词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读读课文吧!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生字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默读课文,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老师给他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这样的记事本怎样?喜欢吗?读出感情来。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读一读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二)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师: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你喜欢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1: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

  2、你觉得小奥茨记事本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他哪件事做得最让你欣赏?把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4、说说你或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环保或不环保的行为。教师可自我反省一下,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自己读读课文。

  1:小奥茨为什么不再骄傲了?你从哪读出来的?

  2: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现在,你能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吗? 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 总结全文: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生活中的小窍门。

  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希望同学们能够善待朋友,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六.作业:

  1、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2、搜集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小窍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环保小报。

  板书设计

  绿色记事本

  “绿色”——“环保”

  记事本封面 记录内容 制作材料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