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04 10:04:0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一、 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3/431/542/766/112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复习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口答填空

  3/10小时是()个1/10小时。

  1小时是()个1/10小时。

  4、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小结。

  1、练一练1

  2、练一练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3、练习八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练习八3

  分组练习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练习八、1、4、5

  181/310

  =18(1/310)

  =1810/3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级5、1 5、2 5、3 5、4

  男/人24 30 28 19

  女/人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不遗漏

  分析数据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及运算法则、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加深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并能验算。

  二、复习意义和法则

  1、复习整数四则运算意义。

  提问: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结合学生说明的意义,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注意减法和乘法举例联系加法,除法举例联系乘法。

  2、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整理的知识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吗?

  3、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学生说一说。

  减法对于加法、除法对于乘法各是什么运算?

  4、做“练—练”第2题。

  (1)做第(1)小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加法题和减法题。口答得数,老师板书。提问:计算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计算整数减法和小数减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大家把黑板上的`加、减算式比较一下,再想一想:整数、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出: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并且都从个位算起。加法里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做第(2)小题。

  指名两人板演列竖式计算,分别做乘、除法。学生分两组,分别完成乘法和除法计算。集体订正。提问: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计算和整数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来除,同样注意小数点的处理。

  5、学生练习。

  (1)计算:2637+851 42-7.5 1.4×15 2.4÷12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3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提问:谁来说一说,在计算时有。和1时,有哪些规律?

  三、复习四则运算关系

  1、整理四则运算关系。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上的填充。提问:加、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乘、除法算式之间呢?(老师板书)

  2、学生练习。

  (1)提问:四则运算的这些关系有哪些应用?

  (2)做“练一练”第4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要求说说各是依据什么来验算的。

  四、综合练习

  1、口算练习十二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口算结果并板书。引导学生讨论,说说每组计算有什么规律。

  2、做练习十二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题填符号,然后思考在乘法和除法计算里,你发现结果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3、做练习十二第4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并说明想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题和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与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意义。

  教学难点:

  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集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关于百分数,你们已经学过那些知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应用

  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引入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盒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根据这一情景,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

  师: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画以下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多的部分是水体积的百分之几”

  师:你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么?那就请你试一试。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算法。

  (2)合作交流。

  指名板演,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算法

  方法1:(50—45)÷45=5÷45≈11%

  方法2:50÷45=111%

  111%—100%=11%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想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方法1: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2: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3、即时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义。在本题中,“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钱数占原来的百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中的第1题至第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

  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各类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能合理、自觉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父母身高和体重的数据以及作好第13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理。运用我们所学的`这些有关百分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3、完成第9题,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4、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

  (1)读题,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x1。5%。

  (2)学生解答。

  三、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同桌间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和身高。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根据课前调查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通过计算谈谈自己的想法。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x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评价与反思。

  学生就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评价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复习第1题)。

  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3题。)

  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3的倒数是,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0的倒数是0。

  讨论: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3题,第5题中的3、4题。

  3、复习比的意义。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求比值(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4题。)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化简比(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4题。)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直接写出得数(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的第1题。)

  口答得数后提问:

  怎样计算1+3

  怎样计算0.5+1,1-0.15

  怎样计算×

  怎样计算4 ÷5,20÷2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32页练习练习三十五第2、6题。

  4、讨论(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的5、6、7、题。)

  5、小结。

  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4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解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x=46

  所以较大的数是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x=46

  所以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1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2-22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04-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