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19:35:18 欧敏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

  单元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

  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的花草树木在文人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品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花草树木有象征意义?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丁香花--丁香结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三、文章后半部分正式写丁香结,作者由丁香产生了哪些联想?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窗台的小花-历经风雨而不谢-我最近的学习状态-要直面困难温故知新,了解象征手法,为学习文本和写作准备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仿照本文的写法。200-40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教学得失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2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它有何作用?

  4、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二、结合字典等工具学习。

  1、重点生词学习

  (1)读写下列词语: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

  (2)字词释义:

  朦胧:

  斗室:

  毫:

  参差:

  三、合作探究。

  问题1: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美在何处?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3: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问题4: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问题5: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

  (重点指导生字“缀、拙”为翘舌音;,后鼻音“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 笨拙 恍然 注意读准“幽、雅、拙、恍”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糊(húhù)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他快把我气糊涂了。

  ②读一读:姐姐可真糊(hú)涂啊,怎么能被他的甜言蜜语给糊(hù)弄了呢?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窥着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潇洒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轻灵不整齐,不一致。

  妩媚指轻快灵巧,又指轻细空灵。

  参差忧愁怨恨。

  愁怨姿态美好可爱。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最后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学习“会写字”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妩 媚 糊 苞 襟 恍 怨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案、薄”,上下结构。 “缀、雅、拙、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幽”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薄”,半包围结构的字“幽”,左右结构的字“雅”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糊”,学生练写。

  幽:先写里面,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再写外面,竖、竖折、竖。

  雅:右边不是“住”,有四横,要注意。

  薄: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右部是“甫”,不要少一点。

  糊:左中右结构,“古”要写得扁而窄,“月”的一撇要穿插。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一、(1—3)丁香花赏花

  二、(4—6)丁香结悟花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掌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体悟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面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学习比喻、拟人描写的方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再试着想出几例,与同学交流。

  图片欣赏“丁香花”

  二、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文革,十年,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 “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徘徊在庭院之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思怀,于是在其弟病逝前写成此文。

  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预习反馈: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选择喜爱的一节,看谁读得好!

  四、朗读指导: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注意句子的重读;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五、入文初探“丁香结”

  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语句用横线圈画出来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划分段落并概括。

  (1-3重点写丁香花;4-6写的是丁香结。“赏花”到“悟花”)

  六、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七、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朗读优美段落,积累好句段。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2、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优美的语言,领悟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象征意义的花草例子?比如,丁香花象征着——

  请同学们在宗璞的《丁香结》一文中试着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注音:

  宗璞(pú)笨拙(zhuō)斗室(dǒu shì)朦胧(méng lóng)搁置(gē)

  缀满(zhuì)窥着(kuī)参差(cēn cī)妩媚(wǔ mèi)纷嚣(xiāo)

  2、释义:

  纷嚣:纷乱喧嚣参差:长短、大小、高低等不一致。

  恍然:突然,忽然。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

  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明确:丁香花

  2、丁香结主要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明确:后三段。

  3、前三段写什么?后三段可以概括为什么?

  明确:

  前三段主要写丁香花,重在赏花

  (1)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2)城外的丁香花美丽芬芳。

  (3)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树。

  后三段主要写丁香结,重在悟花

  结论: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赏花,后三段为第二部分:悟花

  五、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更显俏皮活泼,生机勃勃。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示例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十分打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六、作业:

  背记本课生字、解词,并写于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二、问题探究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2、思考“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明确:首先,用“积雪”和“莹白”可以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畜于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修辞手法上讲,“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如下文“参差的绿”也是如此)直接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更直观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3。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明确:“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达,画作中的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就之感。用印象派的画作来比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是十分新奇而又贴切的.。

  三、总结主题内涵

  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给了你丁香的芬芳,同时也给了你幽怨的“丁香结”,很多棘手的问题、烦恼、优愁充斥着生活,不能够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因难,反而缺少起伏,太平淡无味了,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四、拓展延伸

  欣赏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并体味课文中引用其中诗句的作用(诗文见课本p9)

  这两首诗词写的都是离愁,诗歌萦绕着含愁不解的气息,情致宛转。文中引用其中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一方面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新境界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和志趣。

  五、本课小结:

  丁香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哀怨的象征,常用来渲染一种忧郁,凄冷、绝望的情绪或气氛,但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极细致地雕画出了丁香鲜润、妩媚、纯洁、轻灵的形象,丁香褪去了怨妇的愁容,展现出纯粹的花的魅力,宛若与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结的愁堵只是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诗情,却困不住作者的心灵,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她在面对生活中一个个“结”时,显得那么自信优程,无畏无惧。

  六、作业:

  体会和学习本文借物说理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做本课随堂练习册所有习题,并讲解。

  本课小结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极细致地雕画出了丁香鲜润、妩媚、纯洁、轻灵的形象,展现出纯粹的花的魅力,宛若与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结的愁堵只是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诗情,却困不住作者的心灵,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她在面对生活中一个个“结”时,显得那么自信优程,无畏无惧。

  板书设计

  丁香结

  赏花(1—3):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4—6):“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丁香结》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2)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丁香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让学生阅读《丁香结》这篇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a.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 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有哪些?

  c. 文章中的重要词汇有哪些?

  (2)讲解文章的内容和重要词汇,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3. 词汇学习(10分钟)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词语,完成词语的'解释和造句练习。

  4. 写作训练(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花卉,写一篇类似于《丁香结》的文章,描述这种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堂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你对《丁香结》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b. 你觉得自己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丁香结》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训练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同时,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时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9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幽雅、香甜。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在感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朦胧幽雅伏案笨拙

  单薄模糊花蕾恍然愁怨

  宅院浑浊参差眼帘照耀

  文思梦想迷蒙衣襟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右匀称。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时,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1~3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由诗句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

  课件出示:

  ①城里丁香花图

  ②城外丁香花图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诗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参差眼帘

  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

  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数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3)理解重点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人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小结: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格。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

  设计意图: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进行小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板书设计

  丁香结丁香花

  (颜色美姿态美气味甜香)

  (古人眼中——解不开的愁怨作者眼中——豁达乐观))正视生活挫折人生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教学中,努力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品析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从描写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的角度来写的,从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在阅读理解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如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能够由课文中的丁香花想开去,联系到了其他花,阅读方法得以运用。在感悟古人眼中丁香结的愁怨时,在理解作者眼中丁香结的积极豁达时,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体会了丁香结中的象征意义,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解读。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丁香结中作者通过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加上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回顾《丁香结》中作者描写丁香的角度。

  预设:颜色:“忽然呈出两片雪白”、“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姿态:“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香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作者通过对丁香花多角度的描写,使花在读者的眼中生动形象。

  二、对比阅读

  1、阅读作者宗璞的另外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寻找作者在描写这两种花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1)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也对紫藤萝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如描写紫藤萝的形态时,写到“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对于花颜色的描写如“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等;在描写到花香时,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丁香花“星星般的小花”;紫藤萝“像一条瀑布”

  拟人丁香花会“从墙上窥着行人”;紫藤萝中淡紫色的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小结:所以作者在描写两种花的时候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花变得生动可爱。

  三、联系实际练习写作

  1、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喜欢什么花呢?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向同学们介绍这种花。

  2、将刚才讨论的写一个150字左右的小片段。时间10分钟左右。

  3、评价交流

  在班级中分享刚才写完的片段,并对片段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互相评价。

  预设:

  (1)要有一定的写作的.思路和顺序,如可以从远近的顺序、从视觉到嗅觉的顺序等等。

  (2)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3)可以学习《丁香结》的写作结构,在描写后面根据花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加入一定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片段改进

  1、根据交流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来改进刚才自己写的片段。

  2、再次分享交流,感受修改前后的差别。

  3、完成学案二习题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学习描写丁香花部分,品读当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章大意

  1、简介作家宗璞。

  2、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正音。

  (2)出示丁香花苞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丁香结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丁香花苞。

  (3)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丁香写了哪些内容。

  4、学习字词。

  斗室参差单薄

  缀满幽雅笨拙

  (1)“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2)理解“斗室”:指小的像斗一样的房子,形容屋子极小。

  (3)指导书写:“缀”字右半部分前三个“又”的最后一笔注意变捺为点。提醒“薄”为上下结构,“幽”字里面不是丝旁。“缀”的书写要提醒注意写好“拙、雅、襟、恍”这4个同样左窄右宽的`字。

  5、梳理内容:课文围绕丁香写了哪些内容?

  (1)交流反馈。(板书:丁香花丁香结)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写丁香花和丁香结的段落。(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丁香花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写丁香结。)

  二、了解丁香特点

  1、自主学习:默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画出描丁香花的句子。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丁香花。

  2、交流反馈。

  (1)出示写丁香花的句子。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个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每到春来时,伏案抬头便可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2)作者从几个方写丁香?(外形、颜色、气味)

  3、画出写丁香花色的关键词,感受花美。

  (1)学生画出关键词:雪白、银妆、一片莹白、小白花、积雪、白的潇酒、紫的朦胧。

  (2)重点学习:积雪。

  ①出示句子,思考: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②反馈:“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从关键词“春来”“香气直透毫端”看出这不可能是积雪,而是因为白色丁香花顔色雪白像积雪。

  ③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效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画出写丁香花外形的关键词,感受花美。

  (1)学生画出关键词:星星般的小花、十字小白花、不显得单薄。

  (2)结合图片,引导抓“星星般”感受丁香虽然小巧,但是许多花开满一树,像是夜空中的繁星。

  5、画出写丁香花气味的关键词,感受花香。

  (1)学生画出关键词:淡的出雅的甜香、香气直透毫端。

  (2)引导发现修饰词连用写出花香的层次感。

  6、指名配乐配图朗读,齐读。

  三、欣赏雨中丁香

  1、过渡: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雨中丁香的句子,想象画面,思考:雨中的丁香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2、指名反馈,出示句子: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未。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间画出关键词:格外妩媚。

  (3)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出示阳光下的丁香和雨中丁香的对比图。

  ①引导抓住雨中的特殊环境,发现颜色融合,感受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的美感。

  (4)借助图片,指导朗读。

  3、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丁香花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引发作者遐想、深思的《丁香结》。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认识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读一读,品味其生动而富有情味的表达,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

  3、比一比,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面对困难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其生动而富有情味的表达,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先写了生活中看到的xxx,联想到古诗中的xxx,最后表达了xxx。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一)品读分析“丁香花”

  1、小组合作,发现作者喜欢“城里城外”的丁香花的原因,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句子,体会作者喜欢“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花的原因,感受作者对丁香的情感的深入。

  (二)品读分析“丁香结”

  1、明确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比较句子,体会作者对“丁香结”的情感

  (1)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2)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三句句子并结合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2、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考后指名,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的形式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花开满枝头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照耀”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白话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征意义、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

  1、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4、研读第6自然段。

  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二、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

  三、布置作业

  A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B完成同步课时练。

  C抄写生字

  四、注意交通安全板书设计

  计丁香结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教学反思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不许改动。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丁香结》教案07-23

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10-27

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02-23

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02-15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丁香结》02-15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丁香结03-22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08-27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02-09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丁香结02-15

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