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并板书
空城计
诸葛亮(施计)处变不惊料事如神
(出其不意)
司马懿:(中计)过于谨慎多疑自负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活动目标:
1.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2.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活动准备:
1.自选内容:
①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
②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
③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使用的语言;
④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企业公司招牌、报纸刊物、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如此等等,都在搜集之列。
2、自选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自由选择小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3.自由展示:将搜集调查到得有关同一类型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自选形式成果展示。(关键:通过成果汇报、才艺表演、现场再现的方式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了语文课,你是怎样理解“语文”一词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不仅仅是“人”“手”“口”;也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更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篇篇习作!今天让我们放下手中的语文课本,走出教室,擦亮慧眼,一起来寻找生活中的语文吧!
二、成果展示
(一)准备要求:各组成员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归总,将重复的、代表性不强的内容去掉,留下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本类语言特色的资料整理并适当归类,用小卡片、大条幅、书画作品、录音磁带、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
具体操作:教师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稍作指导,由小组长负责落实。
(二)展示要求:每组派几名同学选用一种较合适的形式将本组获取的语文材料成果进行编排,各组展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内容包扩本组搜集的主题,展示汇报和畅谈收获三个环节。
展示内容尽可能主题明确,不可涉猎过多。可在以下方面展开搜集(仅供参考):
①成语组。查《成语词典》、阅读《成语故事》等,搜集有关人品及外貌的褒义词、贬义词成语。体会成语文字简炼、语意深刻的特点。
②农村谚语、童谣、箴言组。走访农民,搜集二十四节气歌;与农耕、天气有关的谚语;一些浅显易懂的箴言;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了解这些语言贴近生活的特点。
③荧屏广告组。收看近段时期经常播出的广告,记录广告词及画面、动作设计。结合生活中相应商品的销售情况,思考这些广告形式的宣传效果。
④街头推销、叫卖、吆喝组。上街走走看看,记录各商场、店铺、小贩们推销产品使用的'各种方式及辅助工具,模仿几种有特色的叫卖吆喝声。初略了解浏阳市井文化的一个侧面。
⑤店名组。逛街,边逛边罗列出浏阳城区几条主街道的酒店、花店、小吃店、服装店、鞋店、日用品店等店名。思考各店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⑥对联条幅组。去书店看书,走访本村曾担任村组书记工作的长辈或上户调查,搜集记录一些婚联、寿联、春联、挽联、商业庆联等。想一想对联的特点。
⑦匾额锦旗组。参观一下装饰店和部分大酒店、机关单位大厅,留心并记录墙上悬挂的大小匾额、锦旗,思考匾额、锦旗上图画及文字的意义。
⑧标语警示组。到附近几所学校、公园、各主街道看一看,有哪些校园标语、公园警示语、交通警示语,想想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⑨影视栏目组。在家收看几个主要电视频道各时段的电视栏目,记下名称;上电影院及影碟租卖店看广告,了解近段时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名称。想一想影视栏目内容的广泛性及影视与当前时期(如国庆期间)的内在联系。
展示形式可提前指导(仅指参考):
①说相声。在你说我说之中展示语文现象。如成语,教师可根据《教师用书》提供的《成语新编》和学生搜集的成语改编,指定两名学生表演。
②一问一答,说说唱唱。如二十四节气歌、农谚、箴言、童谣等。
③动作语言配以实物摩拟。荧屏广告、叫卖吆喝声。
④征集摹拟。如店名、招牌、匾额设计等。
⑤小品笑剧摹拟。如表演公园、街道城管值勤。
学生和教师可针对每组的展示情况适当点评。
三、小小辩论
生活中的语文不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乱用成语的店铺,书写错误的标语,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生活中的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结合实例长叹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作为其中一位辩友抒发自己的观点,不作统一点评。
四、结束语
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在语文的世界里漫游,我们发现生活的外延同语文的处延是相等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我们要用慧眼去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你会时时发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其实妙不可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能够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怎样朗读?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双手拿书
左右两臂自然平放
目光课本保持距离
眼睛课本距离一尺(33厘米)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训练,并由大家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五、把握训练要点,勤于朗读背诵
六、小结
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读书写字的姿势,掌握了握笔写字的方法,还知道了保护视力的一些要求。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朗诵的姿势和朗读的要领。今后,我们要天天坚持,自觉接受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简说图意。
二、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
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样摆放?
2.这些同学怎样坐的,他们的双肩和双臂怎样?眼睛向着什么地方,态度神
情怎样?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评判。
5.图上的同学背诵的是哪篇课文?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
1.观察左下方小图。
2.观察中间小图。
3.观察右面小图。
四、小结
这一课我们通过看图学习,掌握了背诵正确的姿势要领,了解了背诵的形式,知道了看图背诵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做到多读、勤背、乐背。
第三课时
一、观察上面三幅图
1.从图上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个小朋友借到了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得多开心呀!
学习两条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断进步,还能使我们学会写文章,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3.观察第二幅图,告诉孩子阅读要点: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图上几个小同学在干什么?表情怎样?
5.小结三幅图。
二、观察下面两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挑书——借书——看书
3.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幅图讲解。
三、小结
乐于阅读课外书报,主动去寻求知识,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好处。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 ) 州( ) 陪( ) 检( ) 矫( )
拄( ) 洲( ) 培( ) 捡( ) 骄( )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⑴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⑵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⑶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⑷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⑸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⑴ 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⑵ 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3、能品位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4、了解与这首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5、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传递出诗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6、能充满想象地读,读时再现画面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以《观沧海》为例,其他几首诗词可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自读。
1、看67页注解1,简介作者曹操,学生可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适当补充。
2、正字正音。
3、朗读课文。(全班、小组、个人均可)
4、学生自己看课下注解,了解整首诗的内容,可查资料、工具书,可讨论、质疑。
5、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6、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你的丰富画面。
7、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
8、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
9、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
10、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完成《课课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