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设计方案1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初中地理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面积、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3、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重点】: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87文字,结合1999年资料,了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情况
1、目前,全世界______亿人,分别居住在_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
2、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广大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被称为___________。
3、中国是世界_________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国家。
4、从政治体制看,中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美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
5、背诵课本P87的1999年资料中,面积前10位的国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88文字,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发达国家,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外,都分布于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以_______、非洲和_____________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目前中国也是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88-P91,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1、阅读第一段,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课本上划出)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造成的。
2、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__________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_______________,制造_______________的工业品,并销往到世界各地,获取__________,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_______,建设资金_______,生产效率_______,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
4、阅读“南北关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填空:
(1)图5-3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________发展中国家占________。
(2)图5-4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________,发达国家占___________。
6、阅读图5-5,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7、完成活动题的填表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都应该遵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以求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共建
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
(2)将下列国家同它们所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3)根据以上连线并联系”世界政治地图“可以知道,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_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从北半球位置分析,发达国家主要位于_______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半球的南部和_____________半球。
三、系统总结
发与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数量、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展发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主要在______半球,
中达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国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
家家三、发展中国家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发达国家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评价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广人稀③属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⑤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下列不是我国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各国应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共处,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
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亚洲D、非洲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平高
C、市场繁荣,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五、课后反思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
3.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
3.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25分钟)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地球的运动规律包括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3)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3.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4.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5.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学生能够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感受自然的神奇,逐步学会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掌握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南、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亚美利哥的脚步来去了解一下美洲的自然环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南北各异的地形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南美洲地形图”,给学生3分钟熟悉,并尽可能多地识记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活动】
1.6人为一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卡片,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别上台将卡片贴在南、北美洲地形图中的相应位置,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协助进行提醒。
2.用棕色彩笔表示山地、黄色彩笔表示高原、绿色彩笔表示平原,小组合作绘制北美洲地形简图和南美洲地形简图。
3.小组讨论: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分布格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进行讨论后,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总结】北美洲地形分布可以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整体而言平均海拔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南美洲的西部同样也是高大的山系——安第斯山脉,在安第斯山脉以东,主要是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二、南北各异的气候
教师展示“美洲1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7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年降水量分布”,提问:
1.美洲1月份气温从北往南有何变化规律?7月份呢?
2.南、北美洲气温分布有什么差异?
3.南、北美洲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何?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美洲气候类型分布”,提问:
1.北美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其中又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比较,北美洲缺少哪两种气候类型?
2.南美洲分布最广的是哪两种气候类型?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总结南、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师生总结】北美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热带气候的分布范围相对狭小;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三、探究地形与气候的联系
【提问】
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
2.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能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3.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总结】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气候类型都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因为大陆西部从北向南纵列分布了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对气候的分布产生了影响,导致山脉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差异较大;北美洲中部由于是平坦广阔的中央大平原,加上山脉多南北走向,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可以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甚至抵达墨西哥湾沿岸。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作业:收集美洲自然环境之最,并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教案6
课题:
8.6巴西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了解发展经济的状况;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巴西城市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你知道世界上的“金砖五国”吗?你知道其中“金砖”的含义吗?
教师讲解:金砖五国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引出巴西经济
新课讲授:发展迅速的经济
资源:读图8-56,说出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主要矿产资源是铁矿
教师:巴西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含铁量至少在50%),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工业:读图8-56,归纳巴西的工业特征和工业分布特点。
教师: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学生:巴西工业区集中在巴西的东南部
东南部的有利条件:①铁矿资源丰富②海上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读图8-51,找出伊泰普水电站的位置,说一说伊泰普水电站和巴西能源的特点。
教师: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发电量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我国三峡水电站。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过渡:中国司机是“禁酒上路”,而巴西的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这是为什么?
教师:巴西煤、石油等能源矿产较少,汽车用的是乙醇或乙醇汽油,就是从大片的甘蔗中提取的,特别环保!引出巴西农业的学习。
读地理图册46页:巴西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学生讨论)(1)巴西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2)巴西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学生:农作物:咖啡、香蕉、可可、玉米、甘蔗、棉花、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地形和缓,人口城市集中,对外联系便利。
教师:巴西确定“以农立国”的战略,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以生产和出口热带经济作物闻名,如咖啡、甘蔗、柑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大豆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为巴西重要的外汇来源。
畜牧业:巴西畜牧业发展迅速,牛的饲养量和牛肉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猪的存栏量居世界第三位。
人口与城市
1、人口数量:巴西总人口2.1亿(20xx年),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种构成:人种复杂,白色人种约占一半,混血人种占1/3,其余为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还有部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3、语言:葡萄牙语;宗教:基督教
4、读图8-59和材料,归纳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材料:目前巴西的城市总人口超过1.6亿人。圣保罗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达1100万;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巴西利亚、福塔莱萨的人口分别为746万、642万、279万、255万
学生: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
5、人口分布原因: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可结合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经济等因素分析)为什么巴西的北部人口稀少?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东南部: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温和湿润;③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⑤开发历史悠久;⑥经济条件好。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过于湿热。
6、主要城市:读图8-59,找出以下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教师:巴西的首都,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第一大城市是圣保罗。最大的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
7、拓展:巴西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出现了哪些问题?引出巴西迁都并阅读课文材料。
学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明确迁都的意义:①为了加快内地的开发建设;②缓解东南沿海大城市的环境压力;③巴西利亚位于热带的高原,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巴西国旗的含义:
绿色表示森林资源、黄色表示:铁矿资源;主体部分表示巴西的26个州和1个联邦和地理位置。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B.巴西东临太平洋
C.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D.巴西高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巴西高原B.东南沿海C.亚马孙平原D.西部内陆
3.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是( )
A.铁矿石B.煤炭C.石油D.铅锌矿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巴西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的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以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助学读本P148验收测评4、6、7、8、9、12题;作业本总结知识点
知识清单:
1、矿产:巴西的_____储量巨大。
2、农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3、巴西水力资源丰富,_____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_______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_______两国合建。
4、巴西以_____人种为主,官方语言为_________。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西首都__________巴西第一大城市________(被南回归线穿过)
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____________
6、巴西迁都到巴西利亚的原因是:_________
7、巴西工业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比较项目亚洲北美洲东西半球的位置南北半球的位置濒临的大洋面积纬度范围经度范围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
初中地理教案8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技能。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练法、读图法、小组讨论法
五、课时1~2个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视频引入或图片引入。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11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看见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 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养成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谚语导入。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亚洲地形特点
【活动一:知地形】
(1)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
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总结: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过渡: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1)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①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②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③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④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教师补充:亚洲不仅河流众多,湖泊也有许多湖泊,湿润气候区为水量丰富的淡水湖,而干燥气候区多为咸水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水位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是面积最大的湖泊,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咸水湖。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西亚》地理教案08-23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04-18
(必备)初中地理教案01-26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