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
一、课标要求: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课时计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⑵.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由课前准备导入。
⑴.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⑵.解题:“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读一读,整体感知。
⑴.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明确:“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2
《小男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⑵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⑶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2.情感与价值:
热爱儿童,关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扫除字词障碍
油渍( ) 痒 ( ) 濡湿( ) 吮吸( )
瞟 ( ) 黏 ( ) 摁 ( ) 咝 ( )
(三)、理解词义
魏志远《小男孩》原文阅读
小男孩上了五楼,他听见脚步声一步一步走近了,小男孩往后退,贴在九号房门上。电筒光让这个小男孩睁不开眼睛。他抬起双手,那样子好像要把那光柱推开。脚步声没有了,小男孩知道那男人就在自己身边,。他说,我等我爸爸。小男孩看见电筒光照在自己的脚。他说,我爸爸还没有回来。小男孩又听见脚步声 ,那脚步声上了六楼。开门,关门,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很静,他似乎听到了心脏的跳动。
小男孩坐了下来,他把头靠在膝盖上。他想着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他想着见到爸爸后还叫不叫他。妈妈说,他不是你爸爸,妈妈说,他不配。小男孩决定不再叫他爸爸了,不了,蚊子绕着这个小男孩飞来飞去,他挥挥手。
小男孩是被一声惊叫而吵醒的。他揉揉眼睛,站起来。他听见钥匙碰撞的金属声。他看见有人开九号的房门。灯亮了,他看见的是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不认识他们,站在门边看他。看这小男孩,那个男人说,是个小孩。那个女人说把我吓得要死。那个女人靠在那个男人的肩上。小男孩往后退。小男孩忘了脚下是楼梯,扭了一下脚。他抓住扶手站住,他听见那个男人问他,你找谁?小男孩往后退,他看见他们进了屋,关了门。
楼外在下雨,道路湿漉漉的,雨丝飘在小男孩的脸上,雨丝飘进小男孩的`颈窝,小男孩觉得很凉爽。他抬头看两旁的楼房,他看见好多窗户都没有灯了。他听见从什么地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觉得那声音就像他爸爸的声音。他想了想叫出声来。爸爸!小男孩边走边叫,爸爸!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车站冷冷清清的,小男孩看不见站牌上写着的收车时间。飘着雨,小男孩看着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咝咝地从他身边驶过。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他想着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菜场的凉棚可以睡觉。这个小男孩记着有一本书里写过,流浪汉就是在这种地方睡觉的。
《小男孩》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23分)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埋怨( ) 摊开( ) 脖颈( ) 倚靠( )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11分)
二、巩固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
油渍( ) ( )rú湿
黏( )性 ( )shǔn吸
一幢( )大楼 ( )kēng声
2、请选择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 )
A、油渍:指积在物体上难以除去的油泥。
辗转:(身体)翻来覆去。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题:社戏)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第一排的同学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3、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4、学生齐读生字两遍。可能读错的字有:
归省(xǐnɡ)扫墓(mù)行(hánɡ)辈惮(dàn)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里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红包。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2、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
二、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⑴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小结: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但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激励学生做坚强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尽量引导学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知父爱。
四、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亲情。五、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01-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
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 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 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3)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4)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 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 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 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藤野先生》赏析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笔者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力目标: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宣扬的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发问质疑、讨论交流结合教师点拨
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
教学时数:1
第一课时(1-1-1)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自由发言)——注意特别提炼出有时会出现无话多讲的现象。
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送行》这篇散文,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齐读课文注释①,说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突出:姓名——马克斯·比尔博姆国籍——英国年代——十九世纪身份——漫画家、作家作品——《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③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3、课堂检查、交流
①字词
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邂逅(xiè 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②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③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有良好愿望,却事与愿违
送行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违反人之常情,却有良好效果
(受雇)热切地说
三、质疑、讨论、交流
①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②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③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送行》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
2、讨论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问题。
3、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从世间百态中感悟美好的事物。
学法指导
学会质疑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那么从何发疑呢?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关键的词语指: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如“正在与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勒罗没朝后站,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等。这些词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后,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质疑:(1)所圈的词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画线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否可调换?(4)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点?
2、根据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文体特点。例如:文中写了两种送行,这两种送行有什么不同?本文是一篇幽默散文,这种幽默的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效果?
自测支点
自我测验(100分)
一、基本技能考查(1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饯行( ) (2)凄怆( ) (3)熙攘( )
(4)尴尬( ) (5)邂逅(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4分)
不谙世故:
溢于言表:
若有所思:
邂逅:
3、概括文章大意,述说作者在写作本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2分)
二、课内语段阅读(24分)
(1)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你东西都拿了吗?”我们中有人打破了沉默。“拿了,都拿了。”“你将要在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个“预言”已经重复过几次。“啊,是啊!”他坚信不疑地应道,还补充说那趟车是直达利物浦的。这句相当奇怪的话使我们很吃惊,我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问:“它在克鲁不停吗?”“不停。”那位朋友简短地答道。他几乎变得叫人讨厌了。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之中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我们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
(2)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到他在说些什么,我断定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致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1、解释下列词语:(6分)
局促不安:
嘈杂熙攘:
做作:
2、以上两段分别写了两种送别,请你简单概括出来:第一
写,第二段写。(4分)
3、两种送别在场面上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4、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4分)
5、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这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3分)
6、古诗文中,写送别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4分)
三、课外语段阅读(26分)
送行(节选)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 )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 )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 )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 )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
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
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tún( )积xié( )在手上péng( )松rú( )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6分)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4分)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
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4分)
5、文章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4分)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4分)
四、专题活动(10分)
古往今来,很多诗词歌赋中都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请你搜集整理,与同学们交流。
五、口语交际(10分)
期中考试前夕,李斌同学到办公室问王老师:“王老师,这次语文考试有没有口语交际方面的题目?”王老师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希望通过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听了王老师的回答,李斌同学若有所悟地离开了办公室。你悟出了王老师的言外之意吗?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解释。
六、写作练习(20分)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请写出来。
精彩链接
送别
古人的每一次送别,都是一次诗情画意。以前总会想象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的情景:太子丹给荆轲满一盏酒,荆轲一饮而尽,将酒盏一摔,击节而歌,一去不复还。这是送别的一种,虽然作态,但确定了一种老爷们儿之间送别的模式,果断决绝,一往无前。还有梁祝的十八相送,是小儿女式的送别,一路上祝英台眉目含情,路边的花也开得艳了。梁山伯心里没事儿,但受了这种气息的熏,也意气风发起来,头上的纶巾沐在春风里抖得欢快。
我们从小熟读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相送他的偶像孟浩然,由于被李白写成了诗,就传诵了千古。那时候,我们所向往的盛唐啊,每一场送别都能引发一次磅礴的诗情。李白送友人,送出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勃送杜少府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对朋友元二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一个落第的张继,在姑苏城枫桥下面的小客船里遥听寒山寺的钟声,愁绪满肠,做诗来将自己相送,这一夜,经典诞生,台湾的张晓风称之为“伟大的失眠”。
即使不是十里古道长亭,送别也是一个可以入诗的过程。只是现如今交通便利,去到世界另一端也不过是朝夕而已,没有了古人长途跋涉的困苦与浪漫,没有了布满车辙的古道上马车吱吱哑哑的韵律,也没有了船橹轻摇与水花飞溅的交响。现代远行者的手中是一本时尚杂志,到了目的地随手扔掉,全没了古人旅途上展卷夜读、掩卷长叹的古风。今人朋友之间的相送,没有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感伤,代之以一桌酒席,赠言一句:“早日发财!”转头各自相忘,不会再像杜甫梦到李白一样,担心他在满是冠盖的京华独自憔悴。
真正称得上有离别意的,是至亲至爱的人们之间的送别。第一次出国上飞机那天,我咬着牙默不做声,但是管不住泪如泉涌。奶奶含着眼泪训斥我:“不许哭!”爸爸微笑着用温热的手把我的手握紧。妈妈怕我难过,笑着看我,眼里脸上却也都是眼泪。这种场面,一生一次,就让我怕了离别。
再有要送的朋友,我要道声珍重,之后赠言一句:“早日发财,不必远送。”
送行
一、1、略2、不谙世故:不熟悉处世经验。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上、神情上。若有所思:好像有所思考的样子。邂逅:偶然遇见。3、在生活中,人们有着良好的愿望,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需要沟通。二、1、略。2、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中年人(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3、前一种送别:局促不安、说多余的话、长时间沉默、强作欢颜。后一种送别:热切地说着、感人的表情、给予最好的忠告、深挚慈爱的眼神。4、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仅停留在形式上。与人告别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但是演变成了“不得不送”“不敢不送”,强作笑颜,因此没有话找话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浑身不自在,这都是因为过于拘从理节而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难以捉摸的事。 5、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6、略三、1、略2、略3、略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四、略五、略六、略
《送行》原文阅读
我不善于送行。在我看来,办好这桩事要算世上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也许你多半有同感吧。
送朋友从滑铁卢车站到沃克索车站,倒是轻而易举的,但此举绝无劳神的必要。只有当朋友将踏上较远的旅程,会离开一段较长的岁月,我们才会出现在车站的月台上。朋友愈是亲密,旅途愈是遥远,离别的岁月愈有可能长久,我们出现在站台的时间便愈早,我们也愈加可悲地陷入失望。我们的失望完全与这个场合的严肃程度和我们的感情深度形成正比。
在房间里,或者就在门口,我们本来可以把送行这桩事儿办得妥妥帖帖。我们的面部可以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离愁别恨,口头上也绝不乏言辞,双方都不会有任何窘困和拘束的感觉,彼此完全心照不宣,情丝相连。这样的辞别真可谓尽善尽美。那为什么又不如此告别呢?离别的友人总是恳求我们,次日早晨别再劳神去车站。我们总是对这些恳求充耳不闻,因为心里明白那不过是客气话而已;如果我们信以为真,朋友反会感到奇怪。更何况,他们真想再次见到我们。届时我们去了。可是到了车站,啊,那时才发现事与愿违,我们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无论我们怎样伸出双臂都无法横过对岸,完全不可能相互接触。彼此凝目相望,却无话可说,就像不会说话的动物呆呆望着游人那样。我们“无话找话说”——这哪算得上交谈!明明知道这些就是我们昨晚分手的朋友,他们也知道我们丝毫没有改变。然而,乍看起来,一切都不同了。在那样的紧张气氛里,我们巴不得列车员吹响口哨,早些结束这幕笑剧。
在上周的一个清冷的早晨,我准时到了尤斯顿车站,去送一位赴美的'老朋友。就在前一天晚上,我们还专门为他饯行,那时的离愁交融着欢乐的气氛。也许要过好几年他才会回来,我们中间有的人说不定再也见不到他了。尽管笼罩着这层有关未来的阴影,我们仍能愉快地缅怀往昔。庆幸相识,感伤离别,这两种情怀均充分表露出来了。那真是一次完美无缺的饯别。
可是现在到了站台,我们却感到这样僵,这样窘。朋友的面孔映在车厢的玻璃窗前,竟然像是一个陌生人——急于取悦于人,投人所好,却又十分尴尬。“东西都带齐了吗?”我们之中有人打破沉默问道。“喔,带齐了。”我们的朋友点了点头回答。接着又茫然地重复强调一遍:“都带齐了。”尽管已经不止一次地预告过了,我仍然说道:“你可以在车上用午餐。”“哦,当然。”他表示毫无疑问,并补充说,这趟车直达利物浦。在我们听来,点明这一事实颇有些奇怪。我们交换了一个眼色,又有人问道:“难道不在克鲁停车吗?”我们的朋友简单地答道:“不。”他似乎显出有些不快活的样子。于是大家陷入一阵长时间的沉默。我们终于有人点点头,朝即将远行的人勉强一笑,说道:“好哇!”这一点头,这一强笑,以及这一声无意义的话语,立即会心地回报了。又陷入一阵沉默,直到我们有人咳起嗽来才给打破了。那显然是一阵假咳,但却有助于消磨时间。然而,站台上的喧嚣还没有止息,列车没有开动的迹象,还不到我们和我们的朋友获得解放的时候呢。我四下张望的目光落在一个略为发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同我们近邻的一个窗口前的少妇亲切交谈。那清晰的侧面仿佛很有些眼熟。一望便知,少妇是美国人,而他则是英国人;要不然,他那诚挚感人的神情真会使我们把他当做她的父亲的。但愿我能听清他在讲些什么。我相信他正在给她进行贤明的忠告,他那热情慈祥的目光实在动人。当他不放过最后时刻千叮咛万嘱咐之际,他仿佛具有某种磁力似的,即使在我站立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正像他的侧面一样,这股魅力也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是在什么地方体验过的呢?
我忽然记起来了,这人名叫休伯特·勒洛斯。但自上次见面以来,他的变化多大呀!我是在七、八年前在斯特兰德大街见过他的。他当时(和往常一样)正失业,向我借了半块银币。能借与他点什么仿佛是件荣誉的事,他总是那样富于魅力,而这种魅力为什么没有在伦敦舞台上获得成功,一直令我大惑不解。他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又无贪杯的嗜好。但同别的许多人一样,休伯特·勒洛斯(自然我不便说出他为人所知的姓名)穷愁潦倒,只好从京都漂泊到乡下;我同大家一样也就把他忘了。
隔了这许多年,突然见他如此阔气而富态地出现在尤斯顿站的月台上,真令人感到奇怪。使他难于被辨认的,不仅是他发胖的身体,而且还有衣着。往日他老是一副尖瘦脸,身上总不离那件假皮大衣。如今,他的衣着考究,富丽而又雅致,不只是醒目而已,简直招惹众人的注意。看上去他像个银行家,谁都会为有他这样的人来送行感到骄傲。“请往后站!”火车就要开了,于是我向友人挥手。勒洛斯却不往后站,他仍站在那儿,双手紧紧握着那位美国少妇的手。“先生,请往后站!”他这才听从了,但立即又冲上前去,低声地叮嘱最后几句话。我想她的眼里一定噙着热泪了。不用说,他已眼泪盈眶,目送火车远去之后,他才转过身来。然而,他见到我似乎感到很愉快。他问我这些年都躲藏到哪儿去了,同时把那半块银币还与我,像是昨天刚借去似的。他挽起我的胳膊,沿着月台一道漫步,告诉我每个周末他带着何等兴致在读我写的戏剧评论。
我反过来对他说,他离开舞台后多么令人想念。“噢,是吗,”他说,“现在我从不上舞台表演了。”他特别强调了“舞台”两个字,于是我问他,那么在何处表演呢。“在站台上,”他回答道。“你的意思是说,”我问,“在音乐会的站台上朗诵么?”他微微一笑,用手杖拄了一下地面,轻声地说:“我指的就是这个站台。”难道神秘的走运使他神经失常了吗?看上去他却神志清醒,我请他把话说明白些。“我想,”他马上说,一边为他刚递给我的雪茄点燃火。“你刚送走一位朋友吧?”我说是的,他要我猜猜他干什么来着。我说看见他也在送行。“不,”他严肃地说,“那位少妇并不是我的朋友,今天早上才第一次见面,不到半小时之前,就在这儿。”说着又用拐杖拄了一下地面。
我承认自己给弄糊涂了。他微笑着说:“你或许听说过英美交际局吧?”我没听说过。他向我解释说,每年成千上万来英游历的美国人中,总有几千人在英国是没有朋友的。过去,他们常常持介绍信而来,但英国人的反应冷淡,那些信的价值竟连写信的纸都不如。“因此,”勒洛斯说,“英美交际局便应运而生。美国人是好交际的民族,而且他们大都很阔绰。于是英美交际局为他们提供英国朋友。他们的付款的半数支给那些朋友,另一半留存在局里。遗憾的是,我并非局长,要是的话,一定成了大富翁了。我只是一名雇员。即使如此,我也混得挺不错,作为一个送行人。”
我又一次请求他明示。“许多美国人,”他说,“没有财力在英国结交朋友,但他们都付得起雇人送行的费用。单人送行只消花五镑(二十五美元)就行;送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团体则需八镑(四十美元)。他们把款送到局里,同时告知启程日期,附上一个描述性的说明,以便送行者在站台上辨认他们。于是——对啦,他们便被送走了。”“但这值得吗?”我不禁叫了一声。“当然值得,”勒洛斯说,“这使他们不致有孤苦伶仃之感,会为他们赢得列车员的尊敬,使他们免受同行旅客的蔑视——那些旅客还将与他们共舟呢。这为他们整个的旅程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本身就是一大乐事。刚才你看见我送那位少妇的吧。难道你不认为我干得十分出色吗?”“真是出色,”我承认,“我羡慕你,可我却——”“是的,我想像得到。当时你局促不安地站在那儿,茫然地望着朋友,挖空心思地无话找话说。我明白。在我做过一番研究并跻身这个行业之前,我同你一个样。我不能说自己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现在我仍有怯场的时候;火车站台是最难进行表演的地方,这你已经亲身体会到了。”“但是,”我愤愤不平地说,“我并没有想表演的意思,那是我真实的感受。”“老兄,我也一样。”勒洛斯说,“没有感情不可能表演。那个法国人叫什么名字呀——对,狄德罗①——他说能够办到。但他对此懂得什么?火车开动时,你没有见我热泪盈眶吗?我并没有勉强挤泪。告诉你,我确实感动了。我敢说,你也一样,但你就是挤不出一滴泪水来。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换句话说,你缺乏表演的才能。”“至少,”他体谅地补充一句,“不能在火车站台上表演。”我叫道:“教教我吧!”他沉思地望着我,最后说道:“唉,送行的季节快要完了。好吧,我给你开一门课。目前我手下的学生可不少哩。不过,”说着,他翻了翻精美的笔记簿,“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我可以教你一个钟头。”
我得承认,他的收费相当高,但我并不吝惜这项投资。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9
学习目的: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孔乙己》拓展练习
一、 (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9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文内容。
2、有表情朗读诗文,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使用多媒体。
3、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投石——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课件出示)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课件出示)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俄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塑造了众多感人的文学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他流放期间,是一首写在纪念册上赠给邻居女儿的诗。
(二)寻路——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问题先自由吟读诗文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三)辨路——领悟哲理
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明确:(课件出示)
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四)走路——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课件出示)
假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需要 ______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五)导路——品读升华
1、品味此诗的语言特点。
①有丰富的哲理意味
②劝告口吻、促膝谈心式:亲切和婉、热情坦率。
2.如何理解普希金在诗中所说的“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明确:
(1)文学作品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宗旨。“要镇静”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统治让人窒息这一现实。
(2)“不要心急”是一种人生策略,“太刚必折”,暂时退让并不意味着失败,退让也是一种宽容。
(六)延路——渗透深化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因此我们牢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余时间,请你以《假如生活可以重来》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为题写两篇小诗。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 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29题。 (12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
①任意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2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分)
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
29.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25.( 2分,每题0.5分)
①任凭,听凭;②随着(跟随);③同样,一样;④向上
26.( 2分)C
27.( 4分,每小题2分)
①(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轩邈”-“高处,远处”1分;句意1分) ②(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经纶”-“治理”1分;句意1分)
28.( 2分,每字0.5分)高、险(峻);清、急
29.( 2分)D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买公共汽车票——啃瓜皮——买公园门票——量身高——请求领导讲明真相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5
《生命与和平相爱》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是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一个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绍了一个犹太家庭、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
文章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受犹太青年杰出的语言才能,在细心研读中剖析成才的深层原因,在选择诵读中领悟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现实,在拓展训练中净化心灵,热爱和平,珍爱生命。
文章的教学思路设计: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妨句练习,提高能力
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拓展训练,净化心灵
课前预习,课堂展示:
了解“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由于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文章《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内容难以难于理解,学习兴致也不浓厚。
因此首先从挖掘文本开始,把学生对课文的研究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从文本入手,挖掘到许多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加深,由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以组织学生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上网浏览、翻阅相关书籍等形式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如《辛德勒名单》——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一面镜子、犹太人为何多出伟人、犹太人的家教等等。
通过课题探究,同学们深深明白:犹太民族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灾难,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这跟犹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精神有关。
《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以小见大,通过探寻戴维这个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引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这样的学习探究不但使学生不再感到晦塞,不再觉得乏味,而且也能够使文本迸射出了生机活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写的,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细心研读中剖析戴维成才的深层原因。
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老师进行概括归纳总结)
1、一个人: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12岁小学毕业时写下的愿望是什么?
2、一个家庭:戴维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一个民族: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围绕三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内容。
民族——引出个人——家庭背景,社会根源——成长之路——抒发感情
问题探讨:作者为什么开篇就写犹太民族,而不直接写戴维?(处理文章的结构,课后第一题)
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由对课文内容的再次把握到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深入课文的内容,才能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准确的解答。
该教学环节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对于“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探讨,我设置的由横排第四排回答,原则上各个回答必须独创,不能重复,八名同学回答完毕之后,或者个别同学不能回答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刚刚开始回答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解答,因为如“语言才能强”“灵活”“精干”“天真”“快乐”“冷静”“成熟”等问题是浅层次的显性的。越往后面的回答,就要求学生的概括能力了。
一个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前面设问句全部读了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概括。
内容如下:
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
如何进行概括呢?
我给示范了一句:戴维是一个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的人,之后学生便豁然开朗,进行了“戴维是一个充沛的精力,而且具有聪明过人的天分的人”和“戴维是一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不满28岁青年人”。
最后老师或者学生进行总结:
戴维是一个具有杰出语言才能的优秀犹太青年,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和谐宽松热爱知识重视文化的家庭,更是因为他有一个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
三、妨句练习,提高能力(这个环节可以并入第二个环节之中)
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以“我”为语述对象,仿照上句写一段话。
这个活动实践很是热烈的。例如:
我是一个奋发进取的中学生,这是因为我有一个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更是因为我有一个充满和谐人文氛围的中华民族。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犹太民族“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精神的时候,也有一种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育上能得到升华。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创新力的课堂体现。
语文的生活化,要求学生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所以应该是只有阅读注意力、阅读思辨力、阅读创造力三者形成了,才能形成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才能够养成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四、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圈点文章中有关“生命”、“和平”字眼,紧扣题目和文章结尾一段,并诵读结尾一段中的排比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1-04
初三语文下册新修订推荐教案案例01-06
2022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2-09
笑初三下册语文教案09-30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5篇11-04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5篇)11-05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初三下册05-15
初三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9-08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生命与和平相爱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