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学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同时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识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焦急不安、仿佛”等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同时感受母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的“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围绕着哪个字写的?(爱)对了,第二单元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来写的。那么人类与鸟之间有没有关爱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学习一首儿童叙事诗。两只鸟蛋(板书)
两只鸟蛋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词语宝宝,老师现在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信心吗?(生:有)(出示课件)
二、品读课文
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鸟蛋图片),别看它们现在舒舒服服地躺在鸟窝里,原来呀,它们还离开过这个鸟窝呢,想知道在它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好,那就赶快来读课文吧!
学习第一节
1、老师从鸟妈妈那里借来两只鸟蛋,谁愿意来摸一摸,你们摸过的感觉(出示鸟蛋凉凉的),那换一种说法呢?请看“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换一种说法就变成了“ 的小路”,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2、这些词换一种说法之后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两只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真讨人喜欢,你们喜欢吗?谁愿意读出来呢?(指名读)
3、师评价:从你轻柔而缓慢的朗读中,我也觉得这两只鸟蛋真好玩,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
1、就在小男孩开心玩着的时候,谁看见了?(妈妈),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
2、是的,妈妈说的对!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就是鸟妈妈的两个孩子(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鸟蛋是怎么长成小鸟的。(出示课件)
3、怪不得妈妈妈说……(引读),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时鸟妈妈回来了,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说话练习:“鸟蛋不见了,鸟妈妈 ”。(出示课件)
4、我们再来听听鸟妈妈那凄婉的叫声吧!(出示课件)听后你联想到了什么?(生说)说到这儿,老师再送你们一首诗:(出示课件)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5、是呀,自己的孩子不见了,鸟妈妈怎么会不焦急呢,哪个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这个句子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
(我从这个感叹号发现了鸟妈妈真的是非常非常着急)
6、指名读,齐读。
7、评价总结(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鼓掌)
学习第三节
1、合作交流(出示课件):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小男孩是怎样爱惜它们的?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小组交流找一找这小节中哪些词表现了小男孩爱惜鸟蛋。
(小心地、捧着、连忙、轻轻地)
2、理解“捧着”。
(1)做动作“捧着”。
(2)如果把“捧着”换成“握着、抓着”行不行呢?
3、小男孩不仅是捧着,并且是小心地捧着,轻轻地送还,为什么这样做呢?(爱惜小鸟、珍惜生命)
4、小男孩不是怕鸟蛋摔碎吗?为什么又要“连忙”呢?(因为怕鸟妈妈等得太着急了)
5、你能和小男孩一起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吗?(边演边读)
6、让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吧!齐读。
学习第四节
1、课件出示书上的插图,图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2、小男孩这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实际上小男孩真的听见这么多鸟儿的叫声,看到鸟儿的飞翔了吗?你从哪个词中知道的?(理解“仿佛”)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说 ”
4、让我们和小男孩一样“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看着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在高高的蓝天上展翅飞翔,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引读)。
三、课堂小结
1、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全文。(出示课件)
四、当堂检测
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理解了这首小诗,而且还读得这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也一定难不倒你们的!
1、我会读。(出示课件)
鸟蛋 取下 凉快 一定 捧着 连忙 轻轻地 仿佛 抬头 投向
2、请选择一个词说话。
焦急不安 轻轻地 小心地 仿佛
3、争做“诵读星”。
请有感情地试着背诵这首诗。
4、我最会说。
这首诗我们学完了,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一说?
教师评价:
五、总结全文,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收获多吗?(生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惜小鸟、珍惜生命的小男孩,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像小男孩一样和动物们交上朋友!愿意吗? (生齐声说:愿意)
六、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取→拿→捧→还→爱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引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
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
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
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语文教案 篇4
A.教学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14、从下面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人选,填在甲、乙、丙、丁四处。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6、上文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甲、乙两人的笑态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8、你读过《红楼梦》原著吗?王熙凤后来托付刘姥姥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她做到了吗?请简要叙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香菱学诗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诧异
3、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里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诗文作品;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4、爱情悲剧;曹雪芹;小说家。
5、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6、语言描写: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读诗已经有所会意,只因以往所读之书有限,一时难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罢了)
动作描写: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出了香菱立意时反复斟酌之态,真是如醉如痴!)
7、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10、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11、“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12、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这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表现不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