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

时间:2024-04-25 16:11:11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2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选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与过程,应对后几篇文章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让读者感到化石功不可没、科学很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又不能讲解过多,否则很容易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赏析其构思之妙,品味其语言表达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极强,在书籍中、电视上对化石也会有一些了解,本诗歌读来亲切、上口,一定会很感兴趣的。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可能品得不会太深入,浮在表面上,难言其妙。此点有待教师用心设计阅读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语感,品出其中的美妙来。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的美,体悟诗歌巧妙的构思、品味优美的语言,发挥联想与想象欣赏绮丽的意境。引发诵读科学诗及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自学——合作——探究

  一、引诗:

  1、学生观看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2、在学生表达后,引出《化石吟》的学习。感知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品悟作者的表达之妙。

  二、知诗: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分别在句末用“K”“X”“G”标记出作者表达“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的诗句。并准备合作交流。

  2、轻声朗读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中用“/”标出诗句内部的停顿,用“·”标出诗句中的重读的词语,用“ ”标出诗节中的韵脚,用“ ”或“ ”标出语调的变化。

  3、快速默读诗歌,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诗节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4、分层朗读。读好节与节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停顿,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有情境感画面感。

  5、分角色读诗,准备交流“研讨与练习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要求:运用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三、品诗:

  默读课文,批注自己感觉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准备交流,读出其中的“好”,说出其中的“好”。

  (可以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感情表达、巧妙构思等方面进行赏析)

  四、悟诗:

  学生总结本诗的特点:科学美+文学美=科学诗。科学+抒情=科学抒情诗。一读多得,值得多读。

  五、用诗:

  (1)看书中的化石图片进行联想想象,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或几句诗。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该诗的音乐美以及学会从多角度品析诗歌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你们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让其它的同学感受下你的快乐呢?(让三位同学来说)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过得很开心,老师此刻也被你们的快乐所感染。有没有同学去深圳呢?据老师所知,国庆期间,一批国家级恐龙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馆,在深圳的华发北、华侨城铜锣湾广场亮相,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市民可以免费观看。有没有同学去看呢?(有的话,就让学生说一说)虽然许多同学错过了这次展览,但也用不着惋惜,因为老师今天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化石吟》。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学好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化石和生物进化的知识。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作者是张锋。

  二、解题:《化石吟》及听录音朗读。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尸体、甲壳)、遗物(如唾液、粪便)或遗迹(活动留下的痕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背诵)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背诵)谁能说说这两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啊?(提问学生)

  教师归纳:《暮江吟》主要是赞颂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则抒发了对无私母爱的赞美。所以“吟”是吟咏的意思,以“吟”为体式的诗歌一般是含有赞颂、赞美的感情。我们通过对题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录音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检查预习,理清重难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an()guǒ()藏

  cōng long()zhuo yue()

  骸()骨潜()行

  躯壳()档()案

  猛犸()悄()然

  (2)在下列横线填上此诗中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_____________的真理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裹葱茏卓越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四、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结构。

  刚才,我们通过做这两个练习把这篇诗歌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再好好巩固一下。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诗歌,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全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可以划为几部分?

  2、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2节)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第二部分:(3~6节)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第三部分:(7节)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字词以及结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请同学们好好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同时思考课后练习的一二题。

  六、板书:

  一(1~2)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二(3~6)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三(7)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吟》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谁能够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问学生)没错,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二、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式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几次的朗读,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充满赞美的感情基调。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说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化石吟》的诗歌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贯穿于这首诗歌中以及怎样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1、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诗歌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

  问:这一部分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大家有没有发现?(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小节是以四个问句开头的,这有什么好处呢?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对化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急切的想知道这一切的答案。连续使用四个问句,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呢?对,没错,是排比。用排比句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使好奇的语气更强烈。老师举一个例子,同学们仔细听好,比较一下哪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一点。“妈妈,快来啊!”“妈妈、妈妈、妈妈,快来啊!”很显然是第二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它连续使用了三个“妈妈”。所以第一小节也是这样连续使用了四个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好的,全班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小节,注意读出好奇的语气。

  2、大家读得非常的好,能够把这种好奇的语气读出来,好的,我们紧接下来看看这一部分的第二小节。(教师读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继承上面第一小节继续发问,引发联想,接连用了两个问句。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问句跟第一节的四个问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小节四个问句写的是个别事物,具体写了四种古生物,依次是无颌鱼类(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被子植物。而第二部分的两个问句主要写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个别——一般)“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化石能否说话呢?我们的诗人紧接着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全班同学读一下下面的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不是说“化石”能说话吗?因为它能“说话”,所以才有对那亿万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这个句子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啊?(学生回答)没错,承上启下的作用。

  3、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诗歌的第二部分,请三、四、五组的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思考看看沉睡万年的石头究竟向我们说了什么?(提示:各小节主要的内容)

  明确:

  ①第3节: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③第5节: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三、板书:

  二(3~6)具体内容

  3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4裹藏生命信息

  5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6雕刻家、魔法师

  四、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一部分,同时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1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

  明确:

  (1)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五、把握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品析诗歌,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如果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坚持多运用,老师相信大家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好的,现在请第六七组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和第一部分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六、了解有关恐龙、猛犸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约20分钟)

  关于《化石吟》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到这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这一句诗句引发你作何感想,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就你们组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记住哦,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

  相关资料:

  1、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

  2、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七、总结

  同学们,这三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化石吟》,了解到“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赞美、赞叹之情,学会了从诗歌的节奏、韵律来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5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 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难点:诗歌的音乐美

  教法学法指导:诵读法 联想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悄(qiǎo )然 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参考:(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第1、2节 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节是诗歌的主体 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 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 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 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 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出化石,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动物、哺乳动物等。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是一个葱茏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识。写一篇介绍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老师过渡):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交流。]

  [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

  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教师提示]: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2、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五、作业:

  1、练习:一、二、

  2、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六、教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感、韵律美。

  2、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预习】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2、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⑵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设想】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说,不要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要重视对诗歌韵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学习3~6节,不面面俱到,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 裹(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 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

  三.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

  1.(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

  2.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3.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小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教后感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0

  一、了解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结构。

  2、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了解什么是化石

  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试读课文: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①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奇huàn(幻) zhuó yuè(卓越) cōng lóng(葱茏) guǒ(裹)藏

  骸( hái )骨潜( qián )行躯壳( ké )档( dàng )案猛犸( mǎ )万载( zǎi )悄然( qiao )皱( zhòu )纹引颈( jing )长吼( hou )

  ②解释词语:

  骸骨:尸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化为乌有:变得不存在。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3、听录音:学生听录音范读,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4、集体朗读,读出情感

  5、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分析开头部分

  6、阅读课文1、2节,讨论分析:

  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诗歌1、2节用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象,既表现出作者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三、当堂训练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1

  学习要求:

  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

  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xx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

  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记者徐升实习生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Rutter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附二: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虑教室直接上网,或让学生到电脑室里上网)

  利用网络上网,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化石网站。

  六、布置作业

  自己收集化石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收集,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但是这也对老师和教学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 “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12-11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 设计08-16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08-27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教案07-17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教案07-22

《化石吟》08-16

化石吟08-16

化石吟教案设计08-12

语文上册《活化石》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