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时间:2024-09-14 10:29:56 晓丽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或想到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词,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呢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在建德江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

  设计意图:

  多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释义理解诗义。

  2.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义。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体会作者的愁绪:

  (1)作者的愁是什么(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诗中的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品析诗句,并能借助阅读来想象,感受六月的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溅。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势汹汹的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跳”字说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出本句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这句诗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齐读这一句,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2.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宋词,并背诵、默写。

  2.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课文全文。

  轻声朗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诗词,理解词句意思。

  1.自读要求。

  默读,自主理解词句。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自学提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优美的词句,结合诗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等。)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④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⑤释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丰收的好年景。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感悟美景。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茅草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作者的心情、感受,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③释义: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意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手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6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五课时江上渔者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鱼”引出“渔”,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2、师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3、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者”意思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4、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5、简介范仲淹。

  《岳阳楼记》里流传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二、读诗解意。

  1、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评价。

  4、学生齐读。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注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美:鲜美。

  出没: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了解诗句意思。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滔滔风浪中若隐若现,多么惊险啊!

  6、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引导学生想象场景)

  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他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范仲淹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前两句诗写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捕鱼者如何捕鱼?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4、师述: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地诵读全诗。

  7、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鲈鱼好吃

  捕鱼危险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古诗词背诵”,选编了8首古诗和2首词,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点拨,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简介等。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4、指导朗读。

  5、背诵本诗。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生自由提。

  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四)小结

  1、 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2、课下,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生齐读。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6、背诵本诗。

  (四)小结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5、指导朗读,背诵。

  (四)小结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

  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四)小结

  作业布置:

  1、整理笔记,复习诗句意思。

  2、背诵、默写诗词。

  3、完成综合性练习。

  板书:

  七步诗 【三国·魏】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鸟鸣涧 【唐】 王维 山中月夜

  美 静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千朵万朵 压 满 江畔独步寻花:蝶 舞

  莺 歌

  石灰吟 【明】于谦 若等闲 全不怕 坚忍不拔 宁死不屈

  竹石 【清】郑燮 磨难 打击 坚强不屈 挺拔有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政治毫无生气 变革(选拔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韵律美 融情于景 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10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03-08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12-12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案02-28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范文11-22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灯光》语文教案06-04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7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7-1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2-0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