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中国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中国台湾,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XX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3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
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
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
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
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5
设计思想
本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意义:
讨论课意为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具体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教师或学生提出的或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有准备的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进行讨论的课。
讨论课有益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同教师以及同学相互交流中主动理解的自觉性和大胆批评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条件:
讨论课应选择那些社会上广泛传播的知识内容,或者课前给学生对课文不足部分的补充材料,并在课前完成阅读。
对学生在讨论内容上的已有基础,应有清晰的了解和判断,以便确定讨论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应充分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讨论课中教师的讲述要少,但更要精,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指示出的重要知识点,补充必要的材料,尤其是不能减弱带有情感和文采的话语。讲述的口吻应表现“我”仅是讨论中的一员,以利于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有深有浅、层次不同,包含“因材施教”和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几点说明:
这一教案设计前,就三国历史的两上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在北京八中初一少年班和普通班、北京三中、北京幸福村中心,对这四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教案中括号内的学生谈话,就是吸收了上述学生调查结果,以往的课堂实录,经过了语言加工,也多多少少考虑今后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而写成的。限于篇幅和文字表述的限制,不可能把讨论课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情景如实反映出来。各类不同学校对教案中的讨论课题可酌情选用。
(一)教学目的
思想教育: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原因。
知识传授:
以教材中课文末尾的习题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培养: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将阅读、听讲、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教学重点、难点:
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教学用具为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4幅彩色地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
(三)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第22课棗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再来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魏、蜀、吴)我料到你们是知道的,但未必很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并参照注解,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曹魏,都城在洛阳,即原东汉的都城。第二年,221年,刘备以成都为都城,也称帝,国号汉,因为在四川,四川古称蜀,所以又称蜀汉或者蜀。)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贵州全部及陕西、甘肃一部分。(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正式称帝,史称孙吴或东吴,都建业,即今南京。)三国从历史上最后消失的年代是280年,算一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大致上多少年?(60年。)而它的酝酿过程,也就是说从一统天下到天下三分的转变、过渡,从哪一年算起来合适呢?(镇压黄巾大起义、184年。)从184年到220年其间是东汉末期的36年,这些年当中的社会景象、社会特点怎样?(各地的官吏、豪强趁机扩张势力,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连年争战,东汉皇朝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真是天下大乱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东汉皇朝从中期起就已经非常腐败,农民起义爆发时无力镇压,只能依靠地方势力,前面讲过东汉的豪强地主既有自给自足的大田庄,又有军事设施坞堡和武装力量家兵,还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权。)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三国鼎立从酝酿时期起,前后加起来长达96年,将近百年。古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当然这英雄要打上引号棗未必真英雄,有的人不过是骄横一时、称雄一时。你能不能把这个时代的英雄道出一、二?我们也来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尽管没有青梅和煮酒。(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孙策、周瑜、鲁肃……)同学们知道得不少,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不断地记载在各种书籍中,代代相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再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记得小说最开头有这么几句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我觉得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一胜一负。)前者是从以少胜多,三、四万对10万,后者呢?(以多败于少,20多万对5万。)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先说说官渡之战,注意不再叙述事实经过,只是概括地分析列举。(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是北方的两支颈旅,他们之间决定性的`较量如箭在弦上,尽管曹操弱于袁绍,但也有相当的实力。曹操收编了30多万青州黄巾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他迎汉献帝都许,控制着皇帝,政治上占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前谁实行过?(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过。)意义何在呢?为什么这就能在政治上占优势?(这是顺应了当时人的正统观念,谁也不愿轻易地当篡位的乱臣贼子。)而这种作法为什么对曹操尤其重要?(曹操当时还没有、还缺乏相应的威望和号召力,尤其是因为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地位很微妙,一方面使他得以结交士大夫,另一方面又使他被一些士大夫瞧不起。)好,再说说别的。(曹操实行屯田,保障了军粮,也赢得了人心。)关于屯田,呆会儿我们还要研究研究。接着说。(曹操重视人才,乐于听取建议。像袁绍手下的许攸,如果不是敬佩曹操,怎么会投奔他呢?!曹操对敌方的叛逆者,向来有高度的热情和真诚的信赖。官渡一战也表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大家看地图,谁来说说这一仗的打法,论一论曹操的军事思想。(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赢了决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本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曹操运筹谋略,真是出奇制胜。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不可一世。)那当时人心所向呢?(基本上向着曹操。)为什么?(曹操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保护农桑,以法治军,如有一回他马踏青苗,就“以发代首”。许多方面袁绍与曹操相反。北方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统一,必然支持自己拥护的力量。)
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补充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看课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刘备、孙权。)还有,看课文和注解。(占据荆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其实刘表不值一提,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什么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刘备呢,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第二年,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谈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已如强弩之末;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手不离兵书,对兵法非常精通,可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是他的骄傲。208年与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况且又轻易地拿下了荆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这也说明他的对手看准了他的弱点而有充满信心地谋划设计。)说说曹操中了哪些计?(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离间计,杀了荆州水军两员难得的将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上铺木板,减少风浪的颠簸。)这些情节中都有虚构的成份,我得插几句话:“《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得之于历史,历史因小说而得到广泛传播,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小说又终归是小说,鲁迅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要注意加以分辨。接着说曹操中计。(最后中了东吴老将黄盖的诈降计,黄盖得以轻舟载着浇了油的柴草向北驶向曹操水寨,趁风纵火,火借风势,使曹操水寨立刻陷入火海之中。)这是阴历十一月冬天,何来东南风?是诸葛亮在七星坛祭告上天而来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象预报得准确。是因为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常识,已把握了这里气候的特殊性。)说得太好了,你们把历史和演义已经在加以分辩了。我记得苏轼的《赤壁怀古》词里形容“谈笑间”,曹操战船已“灰飞烟灭”,但也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因水战火攻战败的,(我见过一个材料说当时曹军瘟疫流行,死了许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说这是对这一带做了大量科学调查的结果。)是的,我也见过这个材料,这与史书《三国志》上的记载也是一致的。撇开导致赤壁之战胜负的具体原因,还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对曹操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欢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层的原因?(看来南北统一条件并不成熟,或者说双方势均力敌。)是啊,曹操也省悟到这一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贤,看看课文。211年起亲自率军西征,看地图,占据了雍州、凉州、伸向西域,一诗人赞颂他“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飞”。220年,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心黑手狠,杀华佗、吕伯奢、孔融、杨修……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曹操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像对关公、赵云,不惜一切代价。官渡战后发现的他手下人通袁绍的书信,他下令烧毁说:“自身难保,何况众人”,包括为袁绍写过讨伐曹操文告的用词尖刻还骂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帐下,形成了一支劲旅,一个智囊团。曹操重视文化,从匈奴赎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曹操是既仁慈又暴虐,既是气质豪放,又是心胸狭窄,既聪明又刁钻,正如人家说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曹操到死还是汉朝的魏王、丞相,但因为他为他儿子篡权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这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该当王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都已经破落到织席贩鞋的地步,但因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中就对他和他的下属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的奸臣,这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对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个既多疑奸诈,又最有大信,既凶残杀人,又最宽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满着好多好多矛盾,但你看能不能从矛盾中找寻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自我评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意思是假如国家没有我,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可低估的呀。对曹操的评论就谈到这儿。曹操在死后三国相继建立,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我还想请你们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从秦汉以来统一的国家到三国鼎立,这是历史的倒退;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到形成三国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就是进步的;三国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好,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发展情况。先来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这种方式是西汉开始的,但主要是在边防,三国都曾采用过,从规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吴,吴不如魏。在“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的思想指导下,从曹操到他的后继者,从许都到黄河、淮河流域,曹魏大兴屯田。对此,历史学家看法很不一致,像著名学者郭沫若说“屯田是把农民被奴役的情况扭回过来”,也有人说“屯田是国家用强制手段把农民的收获物按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高度剥削。”你的看法呢?(屯田是既使曹操占据了地盘,又给他供给了军粮;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剥削是太重了,可是比做豪强地主田庄里的依附农民要好一些;屯田民能有一块土地耕种,而且也不会被大地主兼并走,生计有了着落;屯田是把农民从豪强地主的奴役下扭回过来,给郭老的话加个定语更确切;屯田民原是流亡农民,无家可归,成了屯田民,总算有饭吃了,不至饿死;当时洛阳、长安一带几乎荒无人烟,不靠政府的组织,也很难把大批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整个社会的生产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同学们在谈话中重视了一个分析历史问题的观察方法,那就是把问题置于当时的时代,历史地看待历史。曹操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的户籍“十不存一”,那十分之九的百姓呢?是死于兵火?还是死于饥寒?怕也有不少是颠沛流离,躲避军阀的兵锋,蔡文姬诗中的军阀形象是:“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俘虏是“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屯田这个问题置于这种历史环境中去看待,是非功过就清楚。屯田的同时,曹魏还重视了兴修水利和新生产工具、技术发明的推广。你看课本上的图:翻车,能看出它的用途吗?(是灌溉工具,从低处往高处,从河里往岸上提水用的。)看课文,汲读作jī,意为从下往上打水。谁能看着图讲解一下这翻车怎么汲水,有说不出来的地方,我给你“帮腔”。(把木制的水槽靠在岸边,槽里架一块和槽一样的宽的板,板的上端装一个大轮轴,板的下端有一个小轮轴,一条由一块块小板连结成的长链环,在那块板的上下两面,绕过大小轮轴。)当那两个人踏动那大轮轴上的拐木,大轮轴转动带动长链环棗龙骨板叶转动就把水从下边,用个什么动词最妙,最贴近?(刮上来。)如果要把这两个人解放出来,用什么力量代替?(畜力。)可是牛、马踏不了那拐木,怎么改装?(让牲口转靡盘,再用一个立齿轮转动一个卧齿轮,就能带动大轮轴。)用你们小学自然科学里学过的机械知识,是能完成这个改装的,可是我们的老祖先还要等几百年以后才能解决。(翻车也还可以采用水力、风力。)你们的想象很丰富。曹魏时,还把水排棗水力鼓风冶铁推广到官营冶铁作坊里。看那四张图:牛耕、采桑、播种、扬场,和中原技术差不多了,可这是在今甘肃,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让我们转到西南的蜀汉,它的建立是在赤壁之后,刘备乘机占据荆州的大部,接着以三年时间占领了益州,即今四川,这才发展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何等艰难!孙权见刘备实力增长,袭击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擒杀,结果呢?(刘备失了荆州。)刘备称帝不久,对东吴如何?(他报复东吴,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用计打败,刘备病死在长江三峡口的白帝城。)临终呢?(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蜀国就由诸葛亮来支撑,所以人们说诸葛亮治蜀,说说你知道哪些事?(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人出使东吴,重修盟好。还有,整顿蜀国,加强法纪,劝民农桑。)我插句话,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中诸葛亮的一段话。(“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国靠锦的生产和贸易、远销魏吴,来维持生存。锦是丝织品中最华丽、最名贵的,要不然怎么会以金字为偏旁呢!蜀地的丝织也源远流长,最早见于甲骨文的“蜀”字,有一种说法说是桑中虫,早在战国时的秦国就在蜀郡设置了锦官,可见早已有了织锦业,到三国时蜀锦在中国各地的织绵业中号称头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诸葛亮重视水利那一段。诸葛亮曾明确指出:“此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的资源。”那诸葛亮堤是为了防止洪水冲刷低洼地带的庄稼而修的。还知道诸葛亮治蜀哪些事?(诸葛亮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七擒又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当时西南,今云贵川一带叫南中,看一下地图。诸葛亮这七擒七纵是什么战术?(既打又拉,但攻心为主。)这是采纳谁的建议呢?(马谡,他在诸葛亮南征前说:“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为什么“心战为上”?(南中多山多水,又偏辟,又险要,动用一次武力很不容易。即使武力上打赢了,派驻大量军队也不可能,要是人心不服,会再反抗,朝廷承受不起。从地图上看,南中地方很大,占了蜀国差不多一半,假如南中不真心实意归顺蜀国,蜀国很难办。从地图上看蜀国北有魏、东有吴,南中是蜀的后方,南中不安定,诸葛亮怎么能六出祁山?!)诸葛亮平定南中是在225年,从春天开始,秋天结束。结果是孟获心悦诚服,跪在诸葛亮面前流着泪说“南人不复反,”从此恪守誓言。尽管南中还是非常落后的所谓“不毛之地”,但也不乏金银战马和勇武的战士,给诸葛亮以巨大支持。诸葛亮派人给南中人传授煮盐、冶铁、牛耕、织锦的技术,至今在那一带的各族人民中还流传着对诸葛丞相充满深情的佳话。在三国当中,论民族政策,属诸葛亮最为成功。当诸葛亮解除了东顾和后顾之忧,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北伐曹魏,历史上称之“六出祁山”。但他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诸葛亮和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灵的程度,把他当作忠诚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怎么样呢?(我特别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不佩服,因为他“一心只为酬三顾”,辅佐昏庸的刘禅,就应当取而代之;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明知蜀国地小力弱,却六出祁山,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其实从东汉桓帝、灵帝以来,百姓吃够了苦头,再让他们“思汉”已不可能,天下本不是刘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种以攻为守、以战求存的战略;我敬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军法严明,又能自贬三等,做自我批评;诸葛亮治蜀能任人唯贤,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他自己也能清廉一生,无愧为一位政治家;诸葛亮还是军事家,打了许多胜仗,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还是气象学家,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亮特别能揣摩人的心理,他是个心理学家。他神机妙算,遇事先知,是个名副其实的“智多星”;我看诸葛亮的神奇,是让罗贯中给“吹”出来的,以此达到他贬低曹操的目的。)我同意同学说的诸葛亮的事迹未必都是真的,未必那么“神”,我也希望同学能谅解诸葛亮的那种“愚忠”,因为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想,想古人之所想。我心目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正像同学已经指出的,我最敬佩他高尚的道德品格,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当然,是为了人民。
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只剩东吴了,回想东吴立国的江南,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曾有什么诸侯国呢?(吴、越、楚。)自从秦汉以来,统治中心在哪个地区?(在关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想而知,我国南方还落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等到东吴建立,自然会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一个机会,一种保障。而这一时期江南得以发展还得到一个什么条件?(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许多人南迁,又带去了北方先进的工具、技术、文化。)再看课文,对开发江南做出贡献的还有?(少数民族山越。)从课文来看,吴国的经济有多方面发展,哪几方面?(农业从火耕水耨到推广牛耕,手工业制青瓷、造大船、麻织、丝织,海上交通发展有万人船队到中国台湾,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罗马的贸易往来。)在这当中,我想多说几句造船,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已有多种类型的战船,汉代的多层楼船、橹、舵、布帆的发明,东吴的造船业大大超过前代。为什么?(东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交通运输以舟船最为便利。东吴北有曹魏,西有蜀汉,东南面向浩瀚无边的大海,自然会努力向海上发展。)是的,东吴的海船据说已远达100多个小国和地区,而其中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行就是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中国台湾。看地图,看那中国台湾岛,我们倒数第二小的省,却是最大的岛,被中国台湾海峡从大陆边缘轻轻切开,又紧紧靠在大陆的旁边,据地质学家判断,中国台湾是大约距今1万多年前开始与大陆分开的,据考古学家的判断,中国台湾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与大陆东南沿海的同期出土文物属同种文化。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中国台湾与大陆真是相隔而又相连。卫温到夷洲,把当时的中国台湾人称作山夷,发现夷洲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说明山夷是农耕兼渔猎。这次航行,成为中国台湾与大陆大规模的相互联系或者说汉族人到达中国台湾的最早记载。
三国中的每一国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的胜负如何,通过以上我们对三国的分别了解,我想你会有一定的估计吧。不过《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也是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果棗三分归一统局面的出现,可要等到下一节课才能看到啦。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6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7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双方战役
特点战斗
结果原因
分析意
义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相关文章: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2-02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02-27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02-27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11-02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1篇)11-29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6篇)12-04
三国鼎立02-27
历史教案-历史02-27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08-17